故乡,思念的剧情(五题)

2020-03-26 11:06王晓来
文学港 2020年4期
关键词:余姚阳明庙会

王晓来

阳明故里

爱上一座城,只因它有一条路,名字叫阳明。每座城市都有几条蕴藏深层文化内涵的老街,它们是城市最初的框架,也是城市文化的源点。阳明路直贯东西,以王阳明先生而命名,说明它们曾经在城市中占据非凡的地位。

沿着阳明路,信步走进王阳明故居。那些一块块的石头见证了五百多年的风雨历史,抚摸着时光台阶上绿色的、毛茸茸的苔藓,通向数着日月的老树,这片倔强的土地,摩挲着阳明故里的标签,排列着几百年的风雨喧嚣。

这就是龙泉山的北面,地处余姚城中心一处安静的地方。新建伯牌坊与故居建筑融为一体,看着你伟岸的全身铜像屹立在2800平方米的广场,把余姚的天空下定格为一种高度,在我心中永恒。如今,每次踏进这个院子总觉得亲切而温暖,回忆总是不请自来。那个特定的年代,热闹对照着孤寂,承接着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变迁,这般无价的历史财富,又怎会遗忘和抹灭。余姚,是“阳明故里”,是阳明先生人生起步的地方,也是阳明心学传承弘扬的发源之地。打造“阳明故里”,余姚可谓不遗余力。

三十年前,我就居住在余姚城区第一个新村——山后新村。童年的我偶尔听到年长者传说着“瑞云楼”的故事,明成化八年(1472),王阳明诞生于该馆瑞云楼,瑞云楼因王阳明出生时有瑞云送子的传说而得名,王阳明先生在此楼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后又多次返乡祭祖、讲学、探亲,留下了一代宗师的殷殷风范。经过市政府十多年的努力,余姚投入大量资金分期修复并布展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阳明故居,并向市民免费开放,将这个位于市中心故居保留为了城市旅游景点,将我们脑海里关于阳明故居的故事尘封为经典。多次扩建、改建,王阳明故居纪念馆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吸引的不仅是文献名邦的后人,更多的是外地游客千里迢迢慕名而来。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占地面积坐北朝南的故居因为参观者纷至沓来而显得拥挤,由南往北依次参观为照壁、门厅、轿厅、仪门、大厅、主楼(瑞云楼)、后罩屋,东西各有配房,四周筑有高墙,大小庭院错落其间。故居直立,一扇扇方形的木格窗口开启了四季的眼眸,黑白灰的沉静延续了浙东地区明清楼宅建筑的基本风貌。七楼七底,重檐硬山,结构简朴,气势较大。翔实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展陈王阳明史迹陈列,图片、影像、讲解都向现代人扫描着王阳明先生的每一个历史支点,展示了王阳明先生作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绝顶”光辉灿烂的一生。从2015年开始,余姚已连续三年在阳明先生的诞辰10月31日,举办“阳明文化日”系列活动,自2017年开始升级为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周活动,文化资源走向文化叙事,才能真正树立当地文化的主体性,真正塑造一个有灵魂、有体温的文化母体,努力实现阳明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阳明故里,让我们去探寻城市的历史。8月17日,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余姚“阳明故里”品牌发布会暨“阳明古镇”项目正式启动。会场中的每一位观众用心去感受这种变迁,庆幸它还承担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延续作用。“阳明故里”有责任把存储在历史典籍、地方志、出土文物上的阳明文化发扬光大,把这些散落的、隐形的文化信息重新梳理出来、挖掘出来,通过历史文脉和历史叙事的梳理,把内在的文化精神提炼出来。如果不从历史的时间维度、社会的生态维度、地理的空间维度等多层面来进行深入的定位、挖掘和解剖,如果仅仅是在共同的文化符号的浅层来挖掘和讲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地方讲故事的方式很浅层化,或者在重复地讲一个故事,而且讲不进去。阳明故里让历史文化名城诗意与活力相融。

爱上一座城从来都不会无缘无故,总会有自己为之动心的地方,也许这就是日久生情。

芦城庙会

春去春又回,一年又一年,眼看又到了二月十九,芦城庙会又开始热闹起来。芦城庙会指的是余姚境内低塘街道芦城村周边一带,范围涉及余姚、慈溪两市的许多庙宇。庙会通常开始于历山村广墅庙,结束于芦城庙。

有句老话;“二月十九芦城庙,观音菩萨亲自到。”姚北地区最有名的庙会要数芦城庙会,从老辈人那里听说芦城庙会的起源,各有说法,是余姚曲塘卢氏一族祖居地。据《余姚六仓志》祠庙记载:“芦城庙在云城乡大古塘南(今低塘芦城村),相传旧为白云庵,创始未详,民国八年重修。华地陆谱载,元大德辛丑(1301年)海潮溢,居民多溺毙。陆尚义以宅处高阜植芦城环绕如城,挠风势水不得入。潮退得石炉于门外,因施其地为普门,颜曰“芦城”。众视以此为观音普救处,后至清代姚北六姓官出资重修,并据传以和为贵,经庙会比武后,众姓和好兴庙,特别是卢、张两姓,启庙名为芦城庙(户加草字头),迨清道光、咸丰年间,大趋旺盛。到民国八年又重修,经姚北乡贤、佛门弟子共议,仍名“芦城庙”。芦城庙会佛事盛典多、讲经说法多,引得道高僧、招八方香客,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當我穿过油菜花相间的田野小道,夕阳西下,晚霞漫天,黄色外墙的庙宇被余晖映衬得格外庄重,为天边那一抹红久久沉醉。抬头仰望,白云疏忽来去的天空中飞舞着风筝,每一个画面都显得大气磅礴、让人心生敬畏。但无论天空怎样云卷云舒,夜幕降临中的白云寺呈现出镕金销魂的落日场景,让人荡气回肠,又或多或少伴有些许感伤的情怀。风一吹,把我们的心情,一瓣一瓣地,沐在春日的风里洗涤,到庙会凑个热闹仿佛日子就朗润起来,春天就真的来了。

民间有歌谣传唱:“阳春天气正融和,数日光阴闹里过。踏遍芦城欢喜地,齐声顶礼念弥陀。”芦城庙会,是融地方风俗、佛教文化、民间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庙会,一般从二月十三起准备,到二月十九结束,其实白云寺里面并不接收香火蜡烛,只要虔诚地拜上一拜许个愿即可。白云寺(芦城庙)名气大,因此一年到头香客不断,芦城庙会也是香客最多最热闹的时候。庙会以白云寺为主会场,人最多、货最全,人山人海,昼夜喧腾,从十里八乡赶来的香客、游客汇聚到此,好不热闹。附近的家乡人,也来看热闹,逛庙会,顺便走亲访友,聚拢到一起,互道家常、互致问候,既可大饱眼福,也可大快朵颐。“二月十九芦城庙,四十八社社社到,若有一个不赶到,除非头痛老发脚喊吊。”村民手上个个拿着灯笼、香烛,肩上背着佛袋,有序地穿梭于庙堂之间进行祈福。礼拜所举的旗,是礼拜社头的灵魂,旗分四种;大纛(三米见方,纺绸布做),三角旗(斜角一米),方旗(八十公分见方),小长方旗(六十乘廿公分)。大纛是全社头的统帅(意是全军的统帅),三角旗是战斗组团的统帅(是中层的统帅),方旗是社里的令旗和尾旗(意是文官参谋人员),小长方旗是后勤服务人员(走在队伍两边大多年长的人)。此外,还有整齐有序的仪仗队、鼓队、旗队,四十多人组成的舞龙队以及传统乐器队近两百人,现场锣鼓震天、鼓乐齐鸣,一派热闹景象。

庙会的分会场在白云寺门外,那是几条长数百米的“老街”组成,南北走向,东西交错。古与今、传统与时髦,都在这条街上融汇杂陈。街两侧大多是砖木结构、青瓦覆盖,高高低低挤挤挨挨地临街而建的楼房,店铺鳞次栉比、商户云集,男女老少,扶老携幼,都来看个痛快,大道小路人流不断,嘻嘻哈哈欢快而来。临街摆摊的家乡人会把板栗、核桃、金丝小枣、香白杏、红果等拿到庙会市场上交易,趁此机会赚几个小钱。走走逛逛,五花八门,各种炊具、日用品、文具,卖烟酒茶糖,卖中外土洋种种吃食,卖各种稀奇古怪好玩的玩具,老鼠糖球、糖画、手鞠球等等,各种商贩叫卖声不绝于耳。吃是庙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真正过嘴瘾。各地风格迥异的小吃,如驴打滚、花生蘸、凉粉、臭豆腐、贴饼子、锅贴、冰糖葫芦、茶汤等,低塘的非遗特色食品冻米糖、芝麻糖更是供不应求,连慈溪三北的“非遗”也来赶热闹,芦城庙会上看到、买到、吃到就是凑个热闹。

十里八乡都来赶庙会,对家乡人来说,庙会是精神的家园,有辞旧迎新的回顾与展望,有对自然与祖先的感恩,有汇聚亲情友情的温暖,也有对平安福禄的祈愿。

冯村古道

作为一名宅女,周末的朋友圈总被登山好友的美景美食刷爆屏幕。看到了余姚生活网登冯村古道报名消息后,周末加入到了兰江街道组织的“走姚墟故里品冯村桂香”登山大会队伍中。恰逢秋分时节,秋风秋雨洗刷得空气更加纯净,从冯村文化广场出发,登山者一路说说笑笑。看着旅友的登山装备和快速步伐,对于我这样少于锻炼者而言是自我挑战,这些原生态的山林只有简陋的登山步道,看远不远,也就十来公里,说高不高,也就两个山峰,几百人的队伍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向山林进发!

这次的登山已经是二度探访。兰江街道冯村古属会稽,冯村因笋而闻名姚城,背依罗壁山,形似金谷,岩囿大势,溪流畔山。和春笋忙碌的季节相比,少了卖笋的农妇,村道口的香樟树依旧悄然矗立。我们朝着乌丹山的方向行进,一路也会看到“乌丹山”的牌子,原来乌丹山号称狭义的四明山区北部边缘最高峰,海拔427米。走完平整的山路,迎接我们的是峰回路转却见崎岖蜿蜒的古道。脚踩泥泞,十里桂花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淘气的雨滴和桂花远远望去就像是桂花雨,落在脸上也带着八月桂花香的沁人心扉。火红的彼岸花热情地向我们招手,红彤彤的野石榴露出迷人的笑脸,神奇大自然就是一位能工巧匠,随意播撒一粒种子,花儿便慷慨得随处可见,这便是古道山林之乐也!

不知不觉到了分岔路口,指示牌子一边指向乌丹山,一边指向桃花岭,有些体力不支的旅友直接转向桃花岭。可同学拉着我的手就开始拾级而上,“不给你当逃兵的机会!”汗和雨交织在我的发上,看着蓝天与我越来越接近,自由自在天空勾勒出初秋最美的图案。到达山顶,壮阔的盛景瞬间化解了所有的疲惫,俯瞰眼前的四明湖,“山原旷其凝视,川泽行其骇瞩”。原以为山的诗,不过如此,待我真正登峰才明白“一览众山小”是诗人的欢呼!不少朋友拿出手机纷纷合影,我也拿出设备,让时间永远定格在这美丽的山川之间!此乃山林古道之乐也!

雨还在欢歌,没有阻挡我们行进的脚步,在这里,没有川流不息的嘈杂的汽笛声;在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反射的刺眼光芒;在这里,我们呼吸着大自然给予的恩惠!古道山林之乐乐于八卦闲聊之间,乐于疲惫与坚持之间,乐于山水交融之间!

云楼探荷

夏日时光,荷花满塘。

荷塘,是夏日的一张亮丽名片。荷叶、荷花、莲蓬,盎然美丽,总是迎合着爱美的心理,走进人们的视野,一任张张脸庞贴近,合成会心一笑。

偷得半日闲来到马渚云楼探荷。我知道,在那一汪清波里,一株美丽的乡情已经为我守候这个夏天。出城,远远地,就望见了那田水域。百余亩荷田就在脚下,放眼望去,层层荷叶与荷花铺天盖地,绵延不绝。“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近处的荷花几近凋零,远处的荷花却正涉水而舞,一抹抹白韵、红晕窜出水面,天然去雕饰,清雅飘逸。荷香涨满村庄,村民的眼睛亮了,蝴蝶、蜜蜂更殷勤了。那些高出水面的、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花儿,充满诱惑的幸福。空气送来的阵阵清香,正如朱自清所描绘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两汉在《江南》中的荷叶,何其茂盛!盛夏的荷叶再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是“接天蓮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清水润心,绿叶送凉,尘世顿忘。这里的粉荷,盛开时宛如“贵妃出浴”,带着一丝娇羞,又有着说不尽的韵味。

千姿百态的荷花,或羞怯或热烈;亭亭的荷叶,或舒展平铺于水面或卷曲,微风过处,花颤叶摇,犹如一幅抖开的绿色绸缎,柔软而清凉。各色荷花,弥漫乡村的风景。一根根纤细的韵脚,顶着一首又一首婉约的唐诗,一朵一朵袅娜的姿势,像是从宋词长调里跳出的音符,不绝如缕。于是,满田诗意缤纷流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的词好像就是此时景象的真实写照。莫道不销魂,所有游人都入迷了,所有镜头都醉了。

接天的莲叶,层层叠叠,是深藏水中的情愫,清新了干涸的视线。君不见:荷花点缀着青山绿水,绘成一帧妙趣横生、天然隽永的高山风荷画卷。蓦地,一对少男少女从图画中钻出,在山光云影的映衬中显得格外的朝气蓬勃。田埂上,燕子母女俩正兴致勃勃地摆pose,用手机拍照,穿淡黄色长裙的女儿在绿叶与红花的衬托下是那样的迷人与可爱,我不由自主地“偷拍”了许多张母女合影。

荷花依旧,青盖亭亭。田田荷叶,别样目光。风过荷田,暗香涌动。我多想坐在花间,与清风微雨为伍,笑看姑娘们轻罗小扇扑流萤,静静聆听花语。在那一缕袭人的香韵里,故乡就是眼前这多盛开的荷花,依然在水一方为我守候。

牟山湖畔采菱角

十月是一个舒适的季节,没有隆冬的寒冷,没有夏天的酷暑难耐,不冷不热教人欲罢不能。“秋风响,蟹脚痒”,秋,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柿子、栗子挂满枝头,小河两旁的桂花树飘着阵阵馥郁的香气,池塘里菱角露探头探脑!

国庆期间,我踏野乡田,路过牟山湖舍里,看到小桥流水人家,江南的雨水丰沛,滋养了丰泽的稻田,还有乡村四四方方的水田里挤满了圆圆的菱盘,像铺了一层绿毯。菱盘大的直径约在五十公分左右,小的也有二三十公分,一夜秋雨滋润的水珠还未在阳光下散去,星星点点浮在菱盘犹如小花,时不时有白鹭歇脚、闲步、起飞,“晓惊白鹭联翩雪,浪蹙青茭潋滟烟。”

此时,一群穿上渔夫裤的大人和小孩在田埂上欢笑而来,带头的农家阿玲原来是这家菱塘的主人,国庆期间在微信上展开了采菱游,这几天客人络绎不绝。长这么大,我也就在电视、电影上看过采菱,心里不免痒痒,于是微信扫码付了费,入得田中如孩子那般凑个热闹。这池塘深也就一米左右,到我的胸口处,但步子却是极难移动,一深一浅,一滑一扭,一塘的菱差不多都是茎根相连,只要挪来一棵,就能将一大块菱盘挖起!原来还是“四世同堂”,农家也说这是极为少见,一般盘梗相连也就两层左右!菱角都是对生,一棵菱盘下约莫可以结出三五十个大菱,农家每天看见成熟的果子进行采摘。农家爷爷把红色塑料面盆停泊在菱荡边缘,双脚下垂浸于水中,中间用竹篙点一篙,摘一阵。农家爷爷的动作熟练极了,看着他不一会儿就采满一大盆,连吹面的风也在微笑。

阿玲说:“前几年红菱只卖五角一斤,还是批发商上门收购的,而且一年也只有两个月收获季节,农户基本没有利润。”自近年来五水共治后,清清的河流微波粼粼,牟山湖水域和附近河流水质大为提高,今年又雨水充沛,一颗颗红菱如同可爱的小孩乖巧地长在水面下,不仅果粒飽满而且自产自销。

听着阿玲的闲聊站在塘里半日,我竟不觉得劳累,风也是柔柔的,像顽皮的孩子,悄悄地掀动你的衣角,让人格外的舒服。红菱有很尖的芒刺,刺手,没有经验的人采摘难度显而易见。我虽然速度不快,但也看着面盆中摘下的红菱成为小山状,红菱颜色深红鲜艳,菱壳极好剥,抓住两个腰角一掰,莹白的元宝形菱肉就出来了,细白剔透,在嘴里稍一嚼,真是渣子全无,新鲜菱角果肉鲜脆,有着荸荠的甘甜,脆生生、甜丝丝,唯有满口水灵灵的甜浆合着袅袅清芳。

农家爷爷又搬来煮熟的红菱给我们品尝,煮熟后果肉的口感绵软粉糯,又有点栗子的味道。我不仅想起老父亲,他把老菱用清水煮熟后,温一壶绍兴老酒,一边喝酒,一边吃菱果。但小时候的我总是用牙齿乱咬,父亲慢慢地剥开外面一层红色或黑色的壳,白花花的果肉送到我嘴里,果肉酥粉微甜。我的脑海里闪过许多零碎的记忆,想起一家人其乐融融吃着老菱的画面,甜丝丝,又带有香气。

“我种芥菜,芥菜开花。我种南瓜,南瓜拉藤。我种大菱,大菱三只角。”于是一些柔软幽然蔓延,一些疼惜缓缓升腾,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如影相随……

原载于《姚江》2020年春季刊

猜你喜欢
余姚阳明庙会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现在你踏实了吗
庙会经济
信息技术教学的习题整合策略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图片新闻
闹中取“景”话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