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艾雯 黄秋儒
摘 要:随着我国物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行业也开始向数字化方向转型。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导向及地方经济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立足于国内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目前该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模式,以期提升专业特色化建设水平,为当下培养符合国家人才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
1 国内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该专业归属于学科门类“艺术学”下的一级学科“设计学”类。该专业侧重培养影视特效和数字内容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领域的创作、制作、策划、运营人才。[1]该专业顺应社会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发展需要,专业交叉性较强,着重强调科技基础与传媒行业的共融,进而成为新兴前沿的艺术类专业之一。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特点日渐凸显,数字媒体及相关产业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国内院校纷纷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统计表明,国内共有180余所院校先后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包括艺术类本科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学术型本科院校,如江南大学、东华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如金陵科技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等。
2 国内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传统的学科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同时,随着时代的飞速前进,数字化发展进程加快,致使国内本科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学与就业脱节的现象日益凸显。笔者通过实际走访、考察调研等形式,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归纳总结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师资要求普遍存在“高起点”的特征
根据笔者的实际调研发现,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师资招聘标准,学历普遍要求在博士及以上、职称要求普遍达副高职称及以上(如表1所示)。
现阶段,国内院校具有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博士授予权的高校数量极少,仅有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名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代码:1305Z2)、南京艺术学院(专业名称: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专业代码:130300-04)、江南大学(专业名称:数字媒体艺术与设计,专业代码:130500-05)等在内的为数不多的院校。由于对口专业高级人才稀缺,所以部分院校引进的精英人才更偏向于数字媒体技术或设计学、美术学的其他研究方向,导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陷入被动局面。
2.2 人才培养普遍存在“艺工不均”的现象
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艺术与技术结合不力的现象。一方面,国内偏工科的本科院校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内容过于探求技术層面,对学生文化素养及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相对缺乏,进而导致学生在实际艺术创作中遇到瓶颈。另一方面,一些艺术类院校则过多偏重于艺术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忽视了技术操作的基础支撑,导致学生设计的产品无法真正落地,成为一纸空文的“顶层设计”。还有一些院校的培养方向较为模糊,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相混淆,致使学生就业时出现艺术能力不及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技术能力不及计算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实际软件运用能力不如社会培训机构学生的尴尬局面。尽管国内高校普遍都在倡导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在实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较难掌握艺术与技术的平衡。
2.3 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闭门造车”的状况
由于国内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起步较晚,处于探索期的同时又受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的影响,所以教学课程多偏重于艺术史论、基础软件的教学。部分高校的实践课程内容并没有赶上数字信息化的更新步伐,仍沿用单一、老旧的基础软件开展教学。如影视制作、平面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部分院校仍坚持开设Adobe Premiere、Adobe Photoshop等软件的基础操作课程,而实际行业市场却常采用多款软件综合运用的方式开展工作,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技能滞后于社会市场所需的技能标准。
同时,部分院校的实践课程过分注重软件的基本操作教学,忽视了学生自主研发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培养,造成当下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的状况。
2.4 同类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交流受阻”的困难
据调研可见,目前院校之间的互通方式大多采用:第一,学科带头人带领院系教师走访调研;第二,组织学术论坛、专业发展研讨会等。以上两种方式主要针对院校间教师的学科交流。而作为教学的最终受益者——学生,目前多数情况下只限于通过网络上有限的优秀毕业展推送信息,或参与各协会单位组织的竞赛等方式,进行学生间的交流学习。由此可见,目前探索学生间新颖的互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兴趣,实现有的放矢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3 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通过整合梳理国内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另辟蹊径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打破以往老旧的教学思路,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来指导并探索新的路径。
3.1 师资要求——适度调整要求,聘邀专家指导教学
国内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处于成长上升阶段,完全对口的专业高级人才较为稀缺,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适度调整师资要求,侧重于科研成果量以及社会贡献度;诚聘专业高级人才来校承担教学工作;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业界学科带头人进校开展讲学活动,力求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3.2 人才培养——组建跨院系的师生团队,服务社会市场
针对综合类院校,可组建跨院系的师生团队。首先,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专业类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与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打造院校特色,彰显地方文化优势。其次,组建跨院系的师生团队,可以增加设计产品在其他领域的专业技术支撑,从而产生更好的用户体验。与此同时,跨院系的师生团队的构建,有利于申报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以比赛为向导,团队成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各显所长,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还能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在服务社会市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3.3 课程设置——巧借校企合作资源,联合培育学生
据调研,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办学思路,作为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抓紧契机,充分了解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使学生将书本所学要点分解带到实际的实践环节,更全面地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可以灵活机动地设置课程的实践场所,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拓展学生的就业发展空间。
3.4 学生交流——组织学生走访同类院校,鼓励互动互补
高校教师可在走访研讨后,与相关院校教师保持联系,积极推荐有相同专业方向爱好的优秀学生进行学习交流。鼓励自发组建兴趣小组,合力进行设计研发。依托各院校的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与此同时,相关院系可以邀请国内外名校名师团队与本校师生团队共同组建短期工作坊,打通师生联系,通力合作完成相应的课程项目。在强化沟通交流的同时,全面促进学科的专业化发展。
4 结语
基于高校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规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工作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变革教学模式,顺应社会市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区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教学思路,在师资要求、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学生交流等方面进行实际的探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这样才能为国内本科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注入活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第七稿)[M].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04):2-4.
[2]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Z].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2019-04-09.
[3] 杨旺功,赵一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9):108-110+115.
[4] 朱建春,陆志国.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17):116-117.
[5] 叶振艳.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S1):151-153.
[6] 王淼,张志明.浅析“互联网+”数字艺术媒体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科技风,2019(31):57.
[7] 桑学峰.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众文艺,2018(23):226-227.
[8] 姜华,林加华,周万府.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改革探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2):244.
基金項目:本论文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艺工结合模式的数字媒体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YBA201904
作者简介:沈艾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动画,数字媒体艺术。
黄秋儒,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创意领域相关的交互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数字娱乐内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