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金龙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 黑龙江 双鸭山 155811)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属于再生性疾病,患者患病后,随着病程发展,有可能会引发肝脏损伤性疾病,当肝硬化患者出现病变时,可表现为肝硬化结节,这也是判断肝硬化患者有无肝脏性损伤的重要标准。肝硬化可以根据病因划分疾病类型,结节性肝硬化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原因为结节再生,肝脏结构可出现损伤性破坏[1]。对于肝硬化患者,早期诊断十分重要,这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患者病情恶化,也可以确保患者可以及时得到治疗。寻求一种可靠性高的检查诊断方式,对肝硬化结节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回顾我院60 例肝硬化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 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对于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价值。
随机选取我院2017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60 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64 岁,平均年龄(47.21±2.16)岁。所有患者均采用CT 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年龄和性别差异较小,对研究结果无影响。
本组患者均采用CT 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①采用飞利浦CT 扫描仪,型号为CT256。将层厚和螺距分别设置为0.625cm、1cm,采用1.5 ~2.0ml 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注射,速度调整为3ml/s,进行扫描方式为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和平扫。②采用飞利浦3.0MRI 核磁共振仪,扫描序列号包括T2WI、T1WI,层间距和层厚分别设置为1mm、8 ~10mm,视野参数和矩阵参数分别设置为52×52cm、512×512cm,设置8 ~10mm 的层厚范围,TR 和TE 设置为145s、6ms,采用自旋回波序列SE/FSE 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此次采用统计学数据包SPSS22.0 进行数据分析,采用%表示诊断准确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和计数资料,当P<0.05,说明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
CT 检查结果显示:尾叶小于正常肝脏37 例,大于正常肝脏19 例,左叶小于正常肝脏41 例,大于正常肝脏15 例。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尾叶小于正常肝脏43例,大于正常肝脏15 例。图像显示硬化结节大小范围为6.48 ~20.26mm,11 例DN,直径大于3mm 小于10mm;22例RN,直径均小于10mm;SHCC38 例,直径均大于10mm,T1WI 信号低27 例,相等5 例,信号高6 例,T2WI 高信号34,低信号4 例。
数据显示,CT 与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
表 CT 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对比[n(%)]
肝硬化在临床较为常见,在发病初期,并无典型性症状,因此常被忽略。到了疾病后期,患者肝功能检查可见异常,肝脏损伤明显,具体表现为门脉高压。肝硬化结节是肝硬化的典型症状,也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2]。如果不及时治疗,发展至肝硬化晚期,则可能引起肝性脑病,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3]。可见,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尽快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的发展,还可以间接改善患者预后[4]。肝硬化结节通常采用影像学技术诊断,CT 与核磁共振成像都是常见的诊断技术[5]。本文中,CT检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肝脏表面可见明显隆起,无规则性,少部分患者肝脏边缘不平,可见波浪状改变。CT平扫方式虽然可以观察到肝脏边缘有无波浪状改变,但难以显示肝硬化结节。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平扫难以察觉T1WI、T2WI,但可见肝脏表面有明显锯齿变化。增强扫描发现,少数患者可见呈动脉期轻微强化,再生结节强化程度近似肝背景,少部分患者可见静脉期和延迟期同时出现信号改变的情况。另外,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平扫检查后,部分患者可见等信号改变,有患者T1WI、T2WI 呈高信号,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现象。本文中,CT 诊断肝硬化结节的准确率为93.3%,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6.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CT 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肝硬化结节效果相当,两种检查方式均可以获得较高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CT 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肝硬化结节的临床价值较高,虽然成像原理有差异,但效果无差异,为提高诊断准确性,可联合两种方式检查诊断,提高结果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