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连凯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 辽宁 丹东 118000)
角膜塑形镜能够通过佩戴眼睛的方式改变角膜的暂时性形态,以手术之外的方式改变近视眼睛的形态,从而矫正近视,是临床研究证明能够控制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治疗方案[1,2]。而在佩戴后存在视觉质量改善不高以及各种并发症的现象,包括视觉模糊、眩光等。有研究发现,偏心距离与视觉质量以及并发症有密切的相关性[3]。本次研究通过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塑形镜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偏心距离与视觉质量以及并发症的关系。
1.1一般资料:研究患者选择范围为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眼科门诊治疗的近视患者,均选择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纳入标准:①年龄范围为6至18岁;②入组前没有佩戴过角膜塑形镜;③没有眼部与全身性疾病;④均为右眼单眼近视,最佳矫正视力高于0.0;⑤近3周内没有服用类固醇类药物;⑥等效球镜度(SE)在-6.75至-0.75D之间;⑦顺规散光低于1.25D,逆规散光低于0.75,散光度在50%球镜度以下;⑧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存在眼部外伤史的患者;②合并眼部肿瘤的患者;③合并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④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⑤斜视的患者。本次研究患者共选取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6至17岁,平均(10.15±2.23)岁,等效球镜度-5.83至-0.97D,平均-(3.41±0.87)D。
1.2治疗方法:在佩戴角膜塑形镜之前,需要对入组患者的视力、眼压、角膜地形图以及角膜曲率进行检测,排除角膜塑形镜佩戴的禁忌症。以检测结果为依据完成镜片的选择,在佩戴镜片30min后开始评价配镜适合度,在确定镜片的选择方案后完成眼光,最终确认镜片的处方。所有入组患者选择的角膜塑形镜均为夜间佩戴类型,每晚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时间超过8h。
1.3观察指标:对每个患者的右眼检测角膜地形图,检测次数为3次,选择成像效果最好的图像。确定光学治疗区域中心的过程中,首先选择角膜地形图的相关分析软件,模拟椭圆区域并确定其中心,作为光学治疗的额中心点。在佩戴塑形镜前、佩戴后7d、3个月、6个月、1年测定偏心距离、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BUT)。所有指标均检测3次,以平均值为最终结果。在开始治疗后对患者保持每个月的复诊随访,随访保持时间为1年,让患者对随访期间出现的眩光、重影等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以统计随访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2.1偏心距离检测结果:本次研究入组患者的偏心距离检测结果,见表1。入组患者在各个时间点的偏心距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的总偏心距离中位数为0.55mm,以0.55mm的偏心距离为依据进行分组,偏心距离在0.55mm以上的患者65例,作为高偏心组,偏心距离在0.55以下的患者55例为低偏心组。
表1 入组患者偏心距离检测结果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膜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的BUT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佩戴后各时间点的BUT指标均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高偏心组患者治疗后的BUT指标均相比低偏心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UT指标比较
2.3两组治疗前的基础泪液分泌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佩戴后各时间点的泪液分泌量指标均相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高偏心组患者治疗后的泪液分泌量指标均相比低偏心组明显减少(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基础泪液分泌量指标比较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角膜形态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的中央角膜厚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佩戴后各时间点的中央角膜厚度指标均相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高偏心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央角膜厚度指标均相比低偏心组明显增加(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中央角膜厚度指标比较
2.5两组治疗前的角膜曲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佩戴后各时间点的角膜曲率指标均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高偏心组患者治疗后的角膜曲率指标均相比低偏心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角膜曲率指标比较
2.6两组治疗前的SAI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佩戴后各时间点的SAI指标均相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高偏心组患者治疗后的SAI指标均相比低偏心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6。
2.7两组治疗前的基础泪液分泌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佩戴后各时间点的泪液分泌量指标均相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高偏心组患者治疗后的泪液分泌量指标均相比低偏心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7。
表6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SAI指标比较
表7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SRI指标比较
2.8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偏心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7.69%(18/65),其中眩光15例、重影3例,低偏心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27%(4/55),其中眩光3例、重影1例,高偏心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偏心组(χ2=15.273,P=<0.01)。
2.9所有患者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散光、等效球镜度、普通眼镜佩戴史、偏心距离等为自变量,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8与表9。偏心距离为患者角膜塑形镜佩戴后并发症的高危险因素(P<0.05),同,见表8。
表8 并发症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角膜塑形镜配合光学治疗是当前青少年近视的重要治疗方案,已经有很多临床研究证实这一方案对于视觉功能改善有良好的效果。而在光学治疗过程中治疗区域的偏心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对于偏心与视觉质量以及安全性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已经有部分临床研究证实,偏心问题与视觉功能以及安全风险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4]。
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在角膜塑形镜治疗过程中,偏心距离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明显的改变,与其他临床研究结果较为相近[5]。表明,偏心问题在角膜塑形镜佩戴过程初期就存在,与佩戴时间不存在明显的关系。而佩戴1年内的基础泪液量以及泪膜破裂时间统计显示,在治疗7d、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所有患者的指标均明显减少,而高度偏心患者的泪液量与泪膜破裂时间减少更加明显,表明角膜塑形镜佩戴后患者的泪膜功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偏心距离较大的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更加严重。在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偏心距离与泪膜功能指标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该现象是由于在佩戴塑形镜的过程中,眼泪流动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泪膜稳定性的改变[6]。以此为基础推测,偏心距离的增加,佩戴塑形镜后角膜形态的改变更加明显,从而导致泪膜功能指标的改变。
SRI是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数值越高则角膜的表面形态规则程度越低。SAI为角膜表面对称性指数,数值越高则角膜的表面形态对称程度越低。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中,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后,患者SAI与SRI均明显升高,而偏心距离较大的患者两个指数升高更加严重。表明佩戴塑形镜会对角膜表面形态产生较大的影响,偏心距离较大的患者,角膜表面规则性与对称性越低。在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中,偏心距离与SRI以及SAI均表现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该结果与其他临床研究的结果较为相近[7]。在中央角膜厚度以及角膜曲率的统计结果中,佩戴塑形镜后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以及角膜曲率均明显降低,而偏心距离较大患者的指标降低相比偏心距离较小的患者较为轻微。
随访过程中,偏心距离较大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表明偏心距离会明显影响到角膜塑形镜佩戴患者的并发症。而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中,年龄、性别、散光、等效球镜度、普通眼镜佩戴史均与并发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偏心距离与并发症有明显的相关性,证实偏心距离是患者佩戴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过程中,偏心距离会影响患者的视觉功能,导致泪膜稳定性的明显下降,同时角膜形态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偏心距离为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需要在临床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减少偏心距离以改善临床预后并提高安全性。本次研究的研究时间较短,缺乏对于患者长期视觉功能以及并发症的统计,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