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急诊科,甘肃张掖 734000
重症肺炎是一种进展性肺部疾病, 在急诊内科较为常见,临床可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气促以及肺部湿啰音等症状,且通常伴有呼吸衰竭或休克等情况[1]。 重症肺炎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很容易由局部感染发展为全身性感染,具有较高病死率[2]。 辅助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重症肺炎的常用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但是常规有创机械通气会给患者造成创伤, 长时间使用会增加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风险, 增加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性,从而加大撤机难度[3]。 有研究报道[4],以患者的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对患者实施有创-无创序贯通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重症肺炎治疗效果。 为了解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该文选取了2016 年6 月—2019 年6 月该院收治的68 例重症肺炎患者, 对其应用不同通气模式治疗的效果展开了如下探讨,现报道如下。
纳入确诊的重症肺炎患者68 例,均于在该院急诊病区(含EICU)接受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IgM 抗体阳性,符合机械通气指征,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晓该研究并同意配合。 排除严重器质性病变、肺结核、哮喘和精神疾病患者。 排除近3 个月内服用过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患者。 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研究组34 例,其中男性20 例,女性14 例,年龄在21~59岁之间,平均(35.6±4.8)岁,平均病程(4.9±1.5)d。 对照组34 例患者中男18 例, 女16 例, 年龄为20~57 岁, 平均(36.2±4.5)岁,平均病程(4.7±1.8)d。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比需要。
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实施气管插管后, 首先采用辅助-控制模式进行通气,12 h 后调整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模式, 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和通气状况, 有针对性地调整潮气量和吸入氧浓度。设置初始吸气与呼气压力为0.294 kPa 和0.490 kPa,通气频率为10~15 次/min,潮气量为6~8 mL/kg,严密观察患者通气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各参数。
研究组实施有创-无创序贯通气,首先给予有创机械通气, 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在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及时将气管内导管拔除,将呼吸机模式调整为无创正压通气,并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将呼吸频率控制在28 次/min 及以下,动脉血氧分压和血二氧化碳分压分别控制在65~90 mmHg 和45~60 mmHg,在患者能够自主呼吸后即可将呼吸机撤除[5]。 肺部感染控制窗判断依据: ①治疗1~2 d 后支气管肺部感染明显吸收;②痰液黏稠度降低至2 度以下,颜色从白色转变为浅色,痰量显著减少;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10×109/L 及以下或体温降低且低于38℃[6]。
记录并比较两组两组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EICU 入住时间, 并对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OI)、静态肺顺应性(Cst)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进行比较,统计两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例数,比较其病死率和再次插管率。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两组患者的ICU 入住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对比[(±s),d]Table 1 Comparison of indicators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s),d]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对比[(±s),d]Table 1 Comparison of indicators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s),d]
组别 有创通气时间 住院时间 EICU 入住时间研究组(n=34)对照组(n=34)t 值P 值4.3±1.1 6.9±1.8 7.187 0.000 15.1±3.8 20.6±4.2 5.662 0.000 10.3±1.7 16.5±2.5 11.958 0.000
两组治疗前的肺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OI、Cst 以及EVLWI 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s)Table 2 Pulmonary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s)Table 2 Pulmonary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
组别OI(mmHg)治疗前 治疗后Cst(kPa)治疗前 治疗后EVLWI(mL/kg)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t 值P 值116.3±5.7 115.8±5.9 0.355 0.723 175.4±8.3 137.6±6.8 20.542 0.000 42.1±5.5 41.9±5.8 0.146 0.884 73.9±8.2 59.8±7.3 7.489 0.000 12.5±3.3 12.4±3.6 0.119 0.905 5.9±1.7 8.3±2.5 4.629 0.000
研究组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 例, 对照组中有11 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为2.9%,再次插管率为8.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重症肺炎在临床发病率较高, 是病原体感染肺部后所引发的过度炎症反应,临床常用机械通气治疗,但是患者较容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 不利于患者康复[7]。 有创机械通气能够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确保患者呼吸畅通,但是由于患者导管留置在气管内,很容易导致肺部感染,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8]。 无创正压通气无需实施气管插管,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分肺部感染风险, 且有助于降低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度[9]。 有研究报道[10],在确保有创机械通气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 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临床疗效,但是把握好转换时机极为重要,过早转换会导致患者无法维持有效通气, 过迟转换则会增加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11]。
表3 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等指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and other indicators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n(%)]
戚黎明[12]等学者通过将120 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两组,在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将观察组切换为无创通气,结果相似, 观察组总住院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病死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为6.67%,与对照组的23.33%和31.67%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证实了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有效性。 该研究中,通过对两组分别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EICU 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治疗后OI、Cst 以及EVLWI 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时机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缩短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从而加速患者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从两组并发症来看, 研究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4%,且两组患者的再次插管率、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
综上所述,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