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静雅,王立新
患者男性,52岁,主因“右侧肢体乏力11月余,伴右侧偏身舞蹈样运动5月余”,于2018年10月23日收入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2017年11月18日突发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清、呕吐,至外院就诊,查头颅CT提示脑桥出血,住院予对症治疗,具体诊疗经过不详,病情稳定后出院,遗留右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后经康复锻炼,脑出血后遗症状改善,患者言语转清,可独立行走。2018年5月患者开始出现右侧肢体不自主活动,表现为舞蹈样运动,右上肢明显,后逐渐加重。10月开始出现头颈部不自主运动,活动时症状明显。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体格检查: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示:双眼细微旋转性眼震,右眼明显,余颅神经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5-级,头颈部、右侧肢体见不自主运动,舞蹈样运动,上肢较重,活动时明显,放松时缓解;双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右侧明显,腱反射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感觉系统未见异常;脑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正常;Hcy:10.9 μmol/L;血脂:TG 1.77 mmol/L,LDL-C 3.0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7%。颈动脉、椎动脉彩超未见明显异常。TCD: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低(左侧椎动脉颅内段30/15 cm/s,右侧椎动脉26/12 cm/s,基底动脉25/11 cm/s)。颅脑MRI提示脑桥背侧陈旧性出血(图1);双侧延髓腹侧见T2WI、FLAIR高信号影、T1WI低信号影(图2);MRA见右侧椎动脉中段开窗畸形、前交通动脉开放,余MRA未见明确异常。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显示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平均扩散系数、各向异性分数、表观弥散系数值下降(图3)。
入院诊断:
脑桥出血继发双侧肥大性橄榄核变性诊疗经过:予硫必利、氯硝西泮控制锥体外系症状治疗后,患者症状稍缓解出院。3个月后随访,患者诉出院后规律服用硫必利,现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较出院时缓解,仍有双侧共济失调表现,可独立行走数米。
图1 患者脑桥MRI影像
图2 患者橄榄核区MRI影像
图3 患者弥散张量图像
肥大性橄榄核变性(hy p e r t r oph 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由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通路的神经损伤而产生。此通路亦称Guillain-Mollaret三角,主要连接中脑的红核、髓质的下橄榄核和小脑的对侧齿状核。正常情况下,齿状核经小脑上脚与对侧的红核相联系,红核发出纤维沿中央被盖束下降至同侧的下橄榄核,下橄榄核经小脑下脚与对侧的齿状核联系,成为一完整的三角环路。因此,如果是红核-下橄榄核通路受损,会引起同侧的HOD;而若是齿状核-红核或下橄榄核-齿状核通路受损,则会引起对侧的HOD;如果是累及双侧的病变,则会引起双侧HOD。一篇纳入了95例影像学阳性的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患者的研究发现,双侧HOD发生率较高(56% vs 44%)[1]。Carr等[2]的一项纳入了102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76%患者为双侧HOD。这提示双侧HOD的发生率更高。
本例患者既往脑桥背侧出血病史,入院后查颅脑MRI可见左侧脑桥陈旧性出血。脑桥位于红核至下橄榄核通路上,因此该处病变有可能引起同侧的HOD。王田等[3]报道了1例51岁男性,该患者左侧脑桥出血后继发左侧下橄榄核肥大变性;姜兆彩等[4]亦报道了1例脑桥出血患者继发同侧HOD。而本例患者既往脑桥左侧背侧出血,考虑出血病灶较靠近中央,有渗血至对侧形成占位的可能,因此对侧及同侧的中央被盖束均受损,引起双侧的HOD。红核发出的神经递质为γ-氨基丁酸,故其对同侧下橄榄核有抑制作用。当Guillain-Mollaret通路受损时,下橄榄核所受抑制减弱,引起神经细胞过度兴奋致肥大变性[5]。
HOD常见症状包括腭肌痉挛、头晕、眼震和共济失调。既往研究认为腭肌痉挛是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患者的标志性体征[6]。但后来人们发现,HOD不一定出现腭肌痉挛。1篇纳入了27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腭肌痉挛发生率为55%[7]。荆孝忠等[8]报道了1例右侧小脑挫裂伤后继发HOD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为痉挛性斜颈,并无出现腭肌痉挛。Yoshii等[9]报道1例脑桥出血后继发双侧HOD的患者,其发病过程中亦未出现腭肌痉挛,主要表现为双侧共济失调及言语不清。目前这些临床症状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大多认为与下橄榄核去抑制有关。当中枢对下橄榄核抑制减弱时,其固有的节律性冲动下传,刺激下运动神经元,出现肌痉挛。
HOD在MRI上主要表现为T2WI高信号。据Meta分析结果提示,下橄榄核的T2WI高信号最早出现在发病1个月后,橄榄核体积增大一般出现在发病后6个月至4年,发病时间超过4年后的MRI,下橄榄区遗留T2WI高信号[10]。
本例患者以偏侧舞蹈样运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HOD病例中未见报道。不自主运动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大脑皮质运动区发出的随意运动信号,经脑桥核-齿状核和Guillain-Mollaret三角传递至小脑,再由小脑返回至齿状核-丘脑-皮质通路,以进一步修饰或矫正运动。目前认为Guillain-Mollaret三角作为大脑连接小脑的其中一条反馈环路,其作用是进一步处理小脑神经冲动。根据解剖及病理生理基础,推测该患者因既往左侧脑桥出血,红核-下橄榄核通路受损,下橄榄核过度兴奋,而引起右侧齿状核冲动增加,继而兴奋左侧丘脑,最终导致皮质运动冲动增加。既往舞蹈样运动常见于基底核病变,由于纹状体退化,间接通路从起始核团处受影响,底丘脑核的抑制作用增强,直接通路占优势,丘脑抑制减弱,皮质兴奋。所以该患者Guillain-Mollaret三角受损,引起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增加,表现为舞蹈样运动。
该患者的诊断需与亨廷顿病、肝豆状核变性、棘红细胞增多症等相鉴别。①亨廷顿病:本例患者无家族遗传史,无认知障碍、精神异常,虽未行进一步基因检测,但暂不考虑该病;②肝豆状核变性:本患者查体未见Kayser-Fleischer环,检验结果提示肝肾功能正常,无精神障碍,故不考虑本病;③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偏侧肢体及头颈部,未见不自主伸舌、自咬等口面部异常运动,盐水稀释试验正常,颅脑MRI上未见尾状核萎缩,故不考虑此病。
该患者颅脑MRI见双侧延髓腹侧见T2WI、FLAIR高信号影、T1WI低信号影,进一步完善DTI检查,见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平均扩散系数、各向异性分数、表观弥散系数值下降。结合既往脑桥出血病史,诊断为双侧肥大性橄榄核变性。
目前关于HOD的预后报道不多,缺少长期预后的资料。根据其自然病程,下橄榄核可能萎缩,因此其临床症状可能自发缓解。此病无特异性治疗,Shaikh等[11]推测能够增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抑制效应的药物(氯硝西泮、阿普唑仑、扑米酮、托吡酯),能降低谷氨酸能神经元兴奋效应的药物(托吡酯、美金刚)或者减少电偶联的药物(奎宁、甲氟喹、甘珀酸),可能减轻HOD的症状。临床有报道提示硫必利治疗后,患者症状略好转[3]。本病患者服用硫必利后,症状亦有部分好转。
现HOD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诊断,多为中脑、脑桥或小脑病变损伤后继发。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MRI、DTI等对于该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的判断依据,减少了临床误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