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品冷链供应链集成管理体系
——框架及运作机制

2020-03-26 09:21韩立民
保鲜与加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读写器水产品冷链

陈 艳 ,王 路 ,韩立民

(1.青岛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山东 青岛 266520;2.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四川 成都 610400;3.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水产品因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而深受人们喜爱,其需求量在我国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水产品自身水分、活性酶等含量较高,在从渔场、养殖场至市场、餐桌的流通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变质,所以必须使易腐的水产品从捕捞后、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才能切实保障水产品的安全及鲜度。2016年我国水产品冷藏流通率和冷藏运输率虽已达到41%和69%[1],但流通腐损率仍高达15%左右。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水产品冷链流通率高达95%以上,腐损率均不超过5%。而且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品流通成本也是居高不下,物流成本占到其售价的70%以上,而国际标准为不超过50%[2]。因此加快水产品冷链供应链体系建设,对于保障水产品的品质安全,降低其流通成本及减少腐损浪费意义重大。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跨境电商和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拓展,水产品进出口的需求将不断扩大,生鲜电商的崛起倒逼冷链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消费者对中高端水产品的旺盛需求倒逼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产品冷链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短板亟待补齐。

自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出台以来,我国水产品冷链发展开始加速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冷库和冷车数量增长较快,2011—2016年复合增速达到19.2%和30.8%(图1)[3];冷链技术应用逐步推广,已形成一批资源整合能力较强、品牌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尽管如此,与国外先进的水产品冷链运营管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冷链的信息化和可视化程度低,缺乏共享的集成信息平台,上下游间信息不透明;冷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密,运作不协同,系统不对接,冷链“断链”频发,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低温控制技术及全程可追溯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等等。事实上,水产品冷链建设的关键不是强调“冷”,而是强调“全程恒定低温”,只有确保水产品在冷链各环节始终处于精确温控之下,才能真正保障水产品的品质安全,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及减少腐损浪费。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水产品冷链建设中,有助于破解当前我国水产品冷链流通的难题,补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短板。根据维基百科的最新定义,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将装有嵌入式电子系统、软件、传感器、执行器的物理设备、交通工具、家用电器以及其他物品进行相互连通以实现其数据交换的网络。每个物体都通过其嵌入式计算系统具有唯一识别性,并能够与现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4]。将物联网关键技术全方位应用于水产品冷链中,有助于实现水产品的智能识别、位置跟踪、来源追溯,以及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及标准化,特别是可以对水产品冷链全程进行精确的温控,实现冷链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冷链的可视化、可追溯化和集成化,有效防止冷链中断。虽然我国物联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并已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伴随着互联网及物联网应用的不断扩大及其关键性技术的日臻成熟,物联网已具备了全面应用于水产品冷链建设的条件。

本文旨在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品冷链供应链集成体系框架,分析其运行机制,同时设计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水产品冷链各环节的实施方案,这对保障我国水产品品质安全,推动水产品流通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以及推进水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我国水产品冷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短板的根源剖析

事实上,相比发达国家及地区,我国水产品冷链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上下游间一体化的规划协调和集成化的管理控制,节点企业各自为政、互不协调,各环节间信息不共享、衔接不紧密,供应链系统处于松散无序、断裂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行状态,与水产品的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的水产品消费升级以及水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相匹配。究其本质,我国水产品冷链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短板的主要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有效的冷链需求拉动

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消费者对水产品的消费还未升级,冷链意识较为淡薄,不认可冷链流通水产品的价格溢价,更不愿意为额外的冷链运营成本去买单,迫使节点企业一再压低冷链成本。一些商超、农贸市场等需方市场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全程冷链需求,冷链物流操作只停留于运输和冷藏环节,无法实现冷链全程一体化物流管控,导致冷链中断频发(如产地预冷缺失、运输过程中关掉制冷机以节省成本、装卸搬运过程中操作不到位导致温度过高等),难以保障水产品的品质安全。

1.2 缺乏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和创新

虽然我国水产品供应链基于多年发展其水产品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但组织管理方面仍带有传统“纵向一体化”模式的烙印,先进的“横向一体化”、业务外包等模式还没有广泛运用。目前我国水产品冷链的多数主导企业仍基本沿袭大而全、小而全的运营模式,自己投资控制水产品的供、产、销等不同环节,虽然形成了庞大的企业航母,但是其核心业务优势难以凸显,投资负担和经营风险随之增大,市场灵活性大大降低,进而造成了整条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效率不佳,竞争力削弱。

1.3 缺乏一体化的冷链物流系统

目前我国水产品冷链的物流与商流没有实现分离,物流路径与商流高度重合。水产品随着节点企业间交易的达成,往往从卖方企业进入买方企业,不仅造成了装卸搬运的增加、运输路线的迂回往复,还造成了居高不下的运输费用和产品腐损率。长期以来,我国渔业生产与消费联系散乱,水产品流通渠道多且不稳定,再加上尚未形成一体化的专业水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能够进行规模化、网络化运营并能提供综合性、定制化冷链服务的专业冷链企业数量较少。因此,在我国水产品冷链上一般由生产商或者经销商自行承担冷链物流运作,很少外包给社会化服务的冷链企业,从而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冷库闲置、冷车空驶、交货的准时性差以及物流成本高昂。

1.4 缺乏上下游间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的集成信息平台

我国水产品企业长期习惯于独立决策和自营物流,而且缺乏彼此间信息共享的意愿、能力、平台和机制,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和资源流被阻断,造成冷链上下游之间信息不透明、运作不协调和系统不集成。此外,冷链整体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各节点企业应用先进信息管理、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程度不一,大大影响了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造成信息不对称、仓储运输效能低,从而导致我国水产品流通的高成本和高腐损。

1.5 缺乏健全的水产品冷链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由于我国水产品冷链标准化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国内冷链标准不统一、不完善且水平低,或者有标准无监管,有标准不执行,所以造成冷链物流服务无据可依,服务市场鱼龙混杂,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冷链物流效率低下;同时大大阻碍了与国外先进冷链企业的深度合作,许多国外知名冷链品牌宁可自建物流体系,也不选择与国内冷链企业合作。

2 国内外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物联网应用于水产品冷链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物联网技术实现水产品的可追溯性,进而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Hsu等[5]在分析了活鱼供应链物流模式以及供应链上游到下游信息流的基础上,将RFID标签从鱼鳃到嘴用绳挂在鱼身上,构建了能够满足活鱼物流中心、零售餐馆以及消费者等需求的活鱼可追溯系统;Abad等[6]通过研究洲际鲜鱼物流链发现一个包含温度和相对湿度传感功能的RFID智能标签能够实现食品的可追溯性,进而达到冷链监控的目的;Trebar等[7]将RFID数据记录器分别放在装鱼的盒子里面和外面,用来监测产品和周围的温度变化,试验表明RFID数据记录器在产品运输和储存阶段可以实现对产品的追溯;Ding[8]利用传感器技术、RFID等物联网关键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智能仓库管理系统,并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原理、结构以及管理优势。

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关于冷链与物联网相结合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黄广文[9]利用Petri网络建模分析水产品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并基于RFID和电子编码技术(EPC)物联网构建和开发了水产品供应链追溯物流模型和追溯平台;袁晓萍[10]以RFID为基础,结合WIFI、GPS和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构建基于RFID的水产品追溯系统;刘杰等[11]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方案,实现了水产品从生产加工到运输存储再到质量检测技术和过程控制的全程监控;许敏[12]利用RFID、GPS、WSN等物联网技术构建了福建省水产品冷链运输实时监控系统;周兴国等[13]以海参为研究对象,设计开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端水产品防伪溯源系统,实现了海参由育苗、养殖到加工、销售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以及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虽然国内外关于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水产品冷链运营管理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多成果,但往往只是触及了水产品冷链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某个方面,且多数研究只用理论方法(数理分析求解)探讨物联网部分技术应用于冷链物流的效果。事实上,水产品冷链供应链集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单一的追溯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调度系统或实时监控系统就可以解决的,更应该强调的是多个系统及平台的互动融合和高效集成。目前国内外将物联网技术全方位应用于水产品冷链供应链集成管理的研究还较少,国内对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品冷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较为滞后。那么,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品冷链供应链集成管理体系应涵盖哪些内容和集成哪些平台及系统?该体系的运行机制是怎么样的?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解释。这些都是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品冷链供应链集成体系框架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由此我们提出,针对当前我国水产品冷链流通难题及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短板,应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品冷链供应链集成管理体系,旨在将物联网关键技术全方位运用于水产品冷链供应链管理全过程,实现冷链各环节的信息透明和无缝衔接,确保冷链全程的物流可控和质量可溯,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该体系的核心内容在于实现冷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平台及物联网应用系统的高效对接和深度融合,以满足政府监管部门、冷链节点企业(水产品生产商、产销地批发市场或物流配送中心、水产品加工商、物流商、零售商等)以及消费者三大应用主体的不同功能需求[14]。①从政府监管部门的功能需求看,为了打造安全的水产品供应链,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品冷链供应链集成管理体系必须能够在冷链终端对于冷链全程进行可视化追溯,及时发现并纠正冷链流通中的问题,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提前至“事中”乃至“事前”环节,切实提高政府监管的有效性。②从冷链节点企业的功能需求看,为了实现上下游间的信息共享和无缝连接,该集成体系必须能够在冷链各环节(流通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进行数据的采集、传输和管理,同时对水产品冷链全程温控进行智能监管,发生参数超标时,相关系统能及时发出预警并进行智能调节;而且必须能够在相关智能系统的辅助下,以成本最小化为原则,设计冷链仓储、运输调度及配送路径优化等科学方案,并实时可视化监控远程运输保温车的运行状况;此外,还必须能够对节点企业间产品交接信息进行采集,并实现对冷链全程的可视化追溯,一旦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可以快速锁定责任方。③从消费者的功能需求看,由于传统的流通模式使得消费者无法知晓所购买水产品在冷链流通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农药残留超标、使用有毒物质保鲜等,所以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购买存在较大顾虑,消费信心不足。如果消费者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水产品从捕捞后、加工、仓储、运输到销售整个冷链全程数据,则能提高消费者对经冷链流通水产品的认可度,并拉动优质优价水产品的有效需求。鉴于政府监管部门、冷链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不同功能需求,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品冷链供应链集成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4 水产品冷链物联网供应链集成体系的运行机制

4.1 冷链全程动态监控平台

要保障水产品冷链的通畅及运行效率,应首先组建一个由所有节点企业组成的项目组,根据关键业务及资源整合能力,决定主持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核心企业(可以是生产加工商、批发市场、零售商或第三方物流),并由核心企业进行基于物联网的冷链全程动态监控平台的构建、管理和维护,同时基于互联网(Internet)实现与其他节点企业相应的加工商物联网应用系统、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物联网应用系统、物流商物联网应用系统以及零售商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对接融合[15]。与此同时,核心企业还需对其他节点企业的物联网化改造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支持。冷链全程动态监控平台是水产品冷链“企业群落”的信息管理中心和统一的数据仓库,扮演着数据的采集、传输及管理链内企业间的运作协调、内外信息的交互沟通以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等重要作用,旨在实现水产品冷链运作的数据化、可视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图2)[16]。

4.1.1加工环节——加工商物联网应用系统

水产品加工环节对于实现水产品价值增值,延长水产品保质期具有重要意义。该环节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实现加工环节信息的采集(还应包括加工前产地预冷处理等信息的自动采集)、加工过程的可视化监控、车间温度的监控和报警以及相关信息的传输[17]。

4.1.1.1 信息的采集整合

当水产品从渔场或养殖场捕捞后应先经过适当的预冷处理,等运到加工企业之后,加工企业首先要为每一件水产品粘贴一个RFID标签,来采集和整合水产品的预冷处理、鲜活性、捕捞地、承运人等信息,并依据不同水产品的性质采取相应的加工方式。在加工过程中还要实时更新RFID标签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加工单位、加工时间、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以及加工完成后的检验检疫等信息[18]。

4.1.1.2 加工过程的可视化监控

水产品在到达加工车间后一般会经过分拣、剖杀、清洗消毒、去骨刺、称重、包装等工序,要实现加工过程的可视化监控首先可以安装电子看板实现各流程操作的标准化,避免因人工操作不当带来的损失;其次需要在车间各工位安装RFID读写器,用来读取和写入水产品加工的相关信息(包括加工车间、加工人员、加工工序等信息);最后在加工车间安装视频监控系统,保证在监控室内就可以看到任何产品的任意加工工序的生产加工作业情况,实现实时监控生产线的目的,同时每个产品的加工视频都应留有备份,方便将来产品出现问题时进行查看。

4.1.1.3 温度监控和报警

温度是保证水产品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加工车间应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整个车间温度的变化,并根据产品的不同设置相应的温控范围,当温度超出该范围时系统能够自动报警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通过后台操作等方式将温度调整到合适的范围,避免环境温度变化影响水产品的质量[19]。

4.1.2仓储环节——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物联网应用系统[20]

仓储管理一般分为入库、储存和出库三个基本环节,传统的仓储管理主要使用的是条形码技术,通过对产品的一一扫描实现产品的出入库和在库管理,这种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容易出错。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应用于仓储环节,在完成基本仓储管理功能的基础上还能实现仓储操作的实时监控和自动化,提高仓储管理效率[21]。

4.1.2.1 入库管理

水产品在到达仓库进行入库操作之前,首先要根据入库单核对产品的名称、质量、数量等基本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拒绝入库,并记录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信息,方便后续的退换货处理;如果符合要求则进行入库操作。进行入库操作时可以使用手持式RFID读写器读取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水产品的名称、加工商的信息、产品的生产日期以及数量等),也可以使用通道式读写器读取产品信息。相较手持式RFID读写器而言,通道式读写器具有远距离同时识别多个产品RFID标签的能力,能够大大缩短入库时间,尤其对于一些价格高昂且需要低温保存的水产品,缩短入库时间更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在读取产品相关信息之后RFID读写器还要将产品的入库时间、保质期、用途、价格等信息写入到RFID标签,并将RFID标签里的所有信息上传到后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系统根据安装在仓库货架上的小型固定读写器反馈的货架上货位的空缺信息,并结合水产品的性质安排库位,然后由仓库中的自动导引小车(AGV)小车将货物运输到相应的货位,并将产品信息更新为入库状态,安装在仓库货架上的小型固定读写器反馈该货位产品信息,更新仓库货位信息,实现水产品信息采集和入库的自动化。

4.1.2.2 在库管理

水产品在库期间,可以给安装在仓库货架上的小型固定读写器设置一个特定的时间反馈货架商品的信息,通过系统自动比对出入库账单,实现库存的自动化盘点,当系统比对信息不一致时,对有问题的产品可以实施人工盘点;在库存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系统可以通过安装在仓库货架上的小型固定读写器反馈的信息生成库存信息表,达到随时查看库存信息的目的,同时还可以给相应的产品设定一个具有上下限的库存临界值,当库存数量达到临界值时可发出预警,并生成相应的缺货信息表,避免产品缺货或堆积的现象;不同水产品的保质期限各不相同,在RFID标签中记录保质期数据,并上传到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根据读写器反馈的信息生成保质期管理表,并设置相应的预警线,一旦产品超过保质期即发出预警,并生成相应表格提醒工作人员对相应产品采取措施,比如丢弃;在仓库安装温度传感器监控车间温度变化,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监控仓库作业情况部分与加工环节类似,不再赘述。

4.1.2.3 出库管理

计算机系统根据订货信息生成出库单,根据安装在仓库货架上的小型固定读写器反馈的信息生成的库存信息表查看待出库产品数量、位置信息,由仓库中的AGV小车自动进行拣货,并将产品运送至仓库门口的指定区域,实现产品的自动拣货,当产品通过出库口的通道式RFID读写器时,由出库口的读写器读取产品信息并上传到计算机系统与出库单信息进行核对,信息一致,完成出库,并更新产品信息为出库状态,如果信息不一致则进行报警,拒绝出库。出库完成之后安装在仓库货架上的小型固定读写器反馈产品信息并生成新库存信息表,并进行相应的库存管理,实现数据的自动更新。

4.1.3运输环节——物流商物联网应用系统

说罢,耶和华将人拆散了分遣各地,城,也就停建了。它因此得名“巴别”,因为在那儿耶和华搅乱了天下的语言——耶和华令众人散开,去了世界各地。

运输环节是关乎水产品品质安全及腐损率的关键一环,诸如RFID、GPS、GIS、温度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等物联网技术在冷链运输环节的应用将有助于实时运输信息的采集与传输、科学冷链运输方案的设计(如多温共配等联合配送方案)、配送路径的优化以及冷藏运输车工作状态的可视化监控。

4.1.3.1 科学冷链运输方案的设计

一旦将运单上传至物流商物联网应用系统,系统会立即将订单需求、在编车辆、GIS和电子地图(E-Map)信息进行智能匹配,设计出合理的运输调度和配送方案,同时系统还能够将运输路线、预计到达时间、车辆调度信息自动传送至冷链全程动态监控平台,以便下一环节提取信息并做好准备,实现无缝衔接。

4.1.3.2 运输车辆定位与调度

在运输途中,GPS可以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定位跟踪,包括其所在的经纬度、运行速度、行驶路线等信息,对于不熟悉道路的司机,GPS还可以进行实时导航,避免因此造成的时间延误。GIS可以将GPS收集的信息以图形化的方式显现出来,对于没有按照规定路径行驶的车辆可以进行有效预警,避免司机拉私活、偷懒等现象的发生。当出现意外情况(如交通堵塞)时,GIS系统可以实时更新道路信息,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信息优化运输路线,保证产品准时到达目的地,避免时间的延误而造成的货损[22]。

4.1.3.3 车厢温度与可视化监控

4.1.4销售环节——零售商物联网应用系统

销售是水产品冷链的终端环节,也是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界面,该环节对于水产品数据信息处理的方式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销量以及水产品的可追溯性。一般情况下像超市之类的零售商都会有自己的小型仓库,该部分仓库水产品的管理过程与仓储环节类似,本部分不赘述,只详细分析物联网技术在超市卖场内的具体应用:水产品到达超市,首先利用RFID技术同上一环节冷车的车载RFID标签信息进行对接以自动验证到货产品的合格性,不合格直接拒收;然后再通过RFID读写器将产品销售信息(包括上架时间、保质期、销售金额、负责人名字等)写入RFID标签;最后在信息无误的情况下进行产品交接、上架和科学陈列;在货架上安装小型固定式读写器,当产品上架或者下架时能够自动读取相关信息,并上传到后台计算机系统,实时更新卖场产品数据信息,保证库存充足,防止缺货现象的发生;对于保质期较短的产品,可以设定保质期上限,当保质期到达该上限时能自动发出报警并及时通知仓管人员做出相应处理(如丢弃或者折扣处理);在水产品销售区域安装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卖场温度变化,在温度超过稳定范围时能及时报警;当消费者购买贴有RFID标签的水产品时,收银员通过手持式读写器读取产品信息,并将产品信息更新为已售状态;超市门口的通道式读写器能够读取带有RFID标签水产品的付款信息,对于未进行付款而被带出卖场的水产品检测器会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有效防止偷盗现象的发生;超市出口处RFID读写器读写的信息与货架上小型固定式读写器读写的信息比对可以有效防止顾客结账之前变更购买决定而随意丢弃产品现象的发生,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将产品归放原位;卖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控水产品销售全过程,并记录相关数据。

4.2 政府监控追溯与公共服务平台

政府监管部门应建立政府监控追溯与公共服务平台,并允许冷链上下游企业免费接入。该平台的首要功能是溯源追踪和责任认定,政府通过查看所有冷链节点企业上传的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环节数据,实现全覆盖式实时可视化监控,从而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当不可避免地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如某地出现疫情等)时,政府监管部门可基于该平台的全程溯源机制,立即开展问题产品的溯源追踪、应急处理以及责任认定,以充分保证监管的有效性。政府还应提供统一的冷链物联网标准、信息采集与传输标准、各环节互联互通的标准等,引导和激励冷链上下游企业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物联网化改造。此外,该平台还应具有公共服务功能,一方面方便水产品冷链服务供需双方在线发布车源、库源、货源等供求信息并进行交易结算;另一方面提供供应链融资、冷链市场行情数据和冷链政策发布、冷链知识教育等公共服务。

4.3 消费者信息查询平台

为保证消费者对水产品冷链流通信息的知情权并提振其消费信心,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导水产品冷链全程信息查询平台的开发,设计官方查询网站以及手机等信息技术(IT)设备上的客户端,并成立专门的部门对后台数据加以维护管理。消费者可通过官网或移动客户端方便快捷地查询水产品冷链全程信息数据。比如在超市购买水产品时,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查询码或追溯码,即可快速查看该水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和冷链全程信息;对于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操作行为,消费者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相应举报,方便政府监管部门进行处理,充分维护消费者权益。

5 结语

当前我国水产品冷链发展虽快但尚未进入成熟阶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短板所带来的弊端凸显:物权转移频繁,中间环节过多,很难形成捕捞(养殖)、加工、储运、配送、销售的一体化供应链;冷链质量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物流操作流程不规范,导致温控难、追溯难,冷链“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将物联网技术集成运用于水产品冷链建设将有助于破解我国水产品流通难题并根治水产品冷链中的供应链管理“顽疾”,从而助推我国渔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水产流通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读写器水产品冷链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宁波轨道交通AFC系统读写器测试平台设计
共享密钥与位运算的移动RFID认证协议
一种增强型RFID 双向认证协议∗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