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及MR 诊断粥样硬化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比较

2020-03-26 08:55陈学波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受检者颈动脉硬化

陈学波

(东营市利津县中心医院放射科 山东 东营 257400)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颈动脉狭窄的重要原因,还有可能诱发缺血性脑卒中,使患者有致残、致死的风险。其中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体内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会阻塞脑血管[1-2]。因此减少识别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对于预防、识别患者颅内动脉栓塞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对CT、MR 两种常见影像学检查方式诊断粥样硬化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98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9 例,女性39 例;患者年龄在46 ~82 岁范围内,平均(62.10±1.86)岁;合并高血压32 例、高血脂20 例、糖尿病11 例。本研究符合伦理学标准,已经伦理会批准。纳入标准:(1)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耳鸣、肢体乏力等症状;(2)患者与家属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排除标准[3]:(1)认知功能障碍者与既往精神病史者;(2)合并恶性肿瘤;(3)碘对比剂过敏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MR 与CT 检查。MR 检查方式:受检者取仰卧位,使用GE 1.5T 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从受检者颈动脉分叉上2cm 位置至颈动脉分叉下2cm 位置,对患者进行PDW1、T2W1 等扫描[3]。扫描参数设置为焦距14cm,TE 3.6ms,TR 800ms,层厚2mm,矩阵384×256。于受检者肘静脉注射90毫升对比剂,保持匀速注射,注射速度为0.7 毫升/秒。之后行增强扫描,TE 设置为50ms,TR 设置为4800ms,层厚设置为2mm。

CT 检查方法:受检者取仰卧位,使用GE 64 排螺旋CT 扫描,扫描范围包括主动脉弓水平至颅底水平。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kV,电流500mA,层厚0.625mm,层距5mm。平扫后于受检者肘静脉处注射50mL 对比剂,注射速度为5mL/秒,对患者颈内动脉等部位进行斜位、正位与侧位的摄影,

1.3 评价标准

以DSA(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比较CT、MR 诊断粥样硬化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效果与斑块特征判断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20.0 软件包处理98 例受检者的资料,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CT 检查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2.30%、50.00%与MR 检查的94.87%、60.00%无显著差异(χ2=1.032、1.625;P >0.05),详情见表1。

表1 98 例患者CT 与MR 检查结果比较

在CT 扫描检查中,经检查未发现显示斑块内出血,检出率为0;MRI 检查有11 例斑块内出血,检出率为11.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17,P <0.05)。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其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狭窄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常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诱发事件。国外有一项研究对44 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标本(25 例无症状患者和19 例有症状患者)进行五角形染色和光学显微镜分析。无症状患者和有症状患者有相似的平均狭窄百分比(77%与74%)。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吸烟史、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在组间相似。研究发现,与无症状组相比,有症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纤维帽变薄、纤维帽泡沫细胞浸润的发生率更高。有症状的斑块中有74%出现斑块破裂,无症状的斑块中只有32%出现斑块破裂,95%的有症状斑块和48%的无症状斑块均发现纤维帽变薄,斑块内纤维蛋白在有症状斑块中比无症状斑块中更常见[4]。这项研究认为,在冠状动脉系统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能在颈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颈动脉狭窄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思。DSA 是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新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检查方式,这进一步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是高龄患者而言,寻找无创、便捷的检查方式对于疾病的诊断与后续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CT 是一种计算机断层扫描方法,其可以较为清楚的显示受检器官、组织情况,借助对比剂还可以清晰的显示管腔狭窄情况,而且不会受周边器官与组织的影响,操作便捷、扫描速度快[5-6]。但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临床表现不显著,患者在CT 扫描过程中部分区域难以获得深入的探查,一些内膜增厚不显著,管腔明显狭窄的斑块难以通过常规CT 扫描诊断出来,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国内一项研究显示,CT 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准确率仅为86.25%。而钙化则可以遮盖颈动脉狭窄情况且钙化,经常出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因此CT诊断颈动脉狭窄常发生漏诊与误诊情况。

MR 通过人体内不同器官与组织对电磁信号反射的差异,获取受检部位的图像信息,从而诊断疾病。将MR 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可以对动脉血管内斑块进行明确的显像,能够帮助医生尽早诊断疾病,尽早清除危险性斑块。而且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腔狭窄共同作用容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等高病死率的脑血管疾病,一般情况下,易损性斑块破裂风险较高,进而形成血栓诱发疾病,因此有效区分斑块的性质与成分,有利于尽早诊断与干预,可以降低冠状动脉综合症、缺血性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与CT 相比,MR 检查图像更为清晰,误诊与漏诊率更低[7]。

本文中,CT、MR 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 >0.05)。有多项研究报道,CT 与MR 诊断颈动脉狭窄效果类似,且MR 检查费用较高,且会受到血流状态的影响,需要参考相应条件判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状况[8-10]。但本结果显示,MR 斑块内出血检出率高于CT,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相对来说,MR 检查更加的有优势,可以较好地检出斑块特征,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综上,CT、MR 均可以较好的识别出颈动脉狭窄情况,但MR 在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方面优于CT。

猜你喜欢
受检者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体检满意率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健康管理对纠正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评价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