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德
摘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形式。我从自身参加盘县人民政府这两年组织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听课中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章第二节《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来看,小学科学教学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仍然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轻视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现状。针对这种实际现状,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求小学科学课教师对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模式开展实践与研究,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因此,我通过对多年来从事小学六年级科学课教学经验的不断归纳和总结,又综合了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建构出一种综合运用小学科学6组探究过程能力的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与研究;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引言
我县近几年的小学科学教材都为大象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教材以学生的认识发展和科学探究过程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用大量的“做中学”活动贯穿于科学探究过程的每一环节。教材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逐步培养、稳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过程能力。首先,教材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3~6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逐级递进的“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科学探究”。然后,教材将探究过程能力的综合运用分为循序渐进的(观察与提问、假设与猜想、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6组能力,并把这6组能力分别作为3~5年级6个学期的一级目标,将对这6组能力的综合运用作为6年级两个学期的一级目标。整套教材循序渐进,使学生认知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逐渐把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我通过对多年来从事小学六年级科学课教学经验的不断归纳和总结,又综合了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建构出一种综合运用小学科学6组探究过程能力的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价值,并适用于完整的单元探究或部分内容的的章节探究。
二、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一)观察与提问是探究学习的着眼点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激起探究欲望的是问题,有了问题才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建构有价值的问题是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保证。伟人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创造性的提问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异想天开”往往就会成为他们探究的动力。但是,问题始于发现,发现始于观察,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周边的事物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发现。我在小学大象版《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教学过程中,事先就准备了两盆植物带来供学生观察,学生从近两周的观察中发现盆里的植物生长情况发生了歪斜,从而引导学生提出:1.植物为什么会长歪?2.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植物长歪的?……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出来。
(二)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学习的导向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开始,它就好像黑夜中的星光,星光越多,夜就越亮。即使某种猜想是错误的,也会给别人提出更多的问题而创造灵感。只有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独立猜想与预测,才能充分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然提出了“植物为什么会长歪?”他们对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又有所了解,因此,只要教师适当提示“植物长歪会不会与它们的生长条件有关呢?”,立即就能敲开学生久闭欲开的畅想阀门—“植物长歪可能与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植物长歪可能与浇水的方向有关?”、“植物长歪可能与施肥的方向有关?”……
(三)计划与组织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研究计划”在探究活动中起到引导的作用,“研究计划”是否具体可行将会直接影响到一次探究活动的成败。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要拟定一个具体可行的“研究计划”往往较为困难,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猜想和所选择的探究问题,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才会少走弯路。在《人类祖先的足迹》的教学过程中,我同样采取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引导学生,我先用教材中编排的实例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妈妈生的。如果有人问我们:‘你的爸爸妈妈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也不难回答。可是,如果一直追问下去,那就需要追寻到我们的祖先,你知道人类的祖先又是从哪儿来的吗?”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些问题学生早就听说过了。“人是女娲造的”,“人是猿猴变的”。既然有的同学说“人是女娲造的”,又有的同学说“人是猿猴变的”,那你相信哪种说法呢?
“第二种。”
“为什么?”
“猿猴和人很像。”
“说说哪些地方像?”
……
“但是,猿猴和人也有很多不像之处呀,它又是怎样变成人的呢?”
事先早有耳闻的学生说:“由于环境变化才导致猿猴变成人的。”
“那你知道猿猴先前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吗?”再一次把学生引进了“猜想与假设”的海洋中。经过一番徜徉后,学生终于梳理出了一些具体而有价值的问题。如:“人类的祖先究竟是怎样演变成人的?”、“人类的祖先究竟是怎样生活的?”、“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学会穿衣服的?”……
有了问题得有解决的方案,于是,我让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分成一个组,让他们结合已有的研究经验拟定“研究计划”,为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为确保计划落到实处,要求各组的计划必须“责任到人,行动到点”,谁什么时间完成什么都必须一一罗列出来。
按理说,计划制定好后就应该是学生大显身手、一展风采的时候了,可是,由于孩子们的天性——依赖心强,再加之乡镇地区可供学生收集资料的图书馆、网络等条件有限,学生往往只会心动不会行动,所以,教师的及时督促和适度帮扶必不可少。计划制定好的第二天下午我就到各组去进行了检查,结果却没有一个组能按计划去完成,原因是到学校的图书室里找不到相关的书籍进行查阅。于是,我再次提醒学生,除了到学校的图书室外,我们红果有很多书店,如:阳刚书店、新知图书等,大家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去书店查阅一下,或者请自己的哥哥姐姐们帮助上网查找等,若实在没法,还可以向老师……
一提到可以请教老师,话音还未落,学生个个欢声雀跃:“老师,这个问题怎么回答?老师,那个问题怎么回答?”
我沉寂了一会,“你们问完了吗?这些问题我也不知道。”
顷刻间,学生个个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皱着眉头闷闷不乐。
我说,老师帮你们回答不了问题,只能为你们提供资料,问题还得靠你们自己解决。于是,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因为去年出现过类似情况,我就准备了这些资料)分组发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查找、收集和整理能解答本组所研究的问题的答案。
又过了一天我再次去检查,各组收集的资料卡一大叠,回答问题的答案也基本上概括好了。有两个组研究的问题从我发的资料里找不到答案,看到其他组都概括好了,组长立即要求家长陪同去了一趟书店,还把能找到答案的书——《物种起源》都买回来了。
(四)事实与证据是探究学习的重点
学生收集和寻找事实与证据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实验观察法、参观访问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但是,在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收集到相关的事实与证据是探究过程的关键与重点。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研究活动跨度时间长,单靠课堂上的时间是无法完成的。在我校小学科学“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研讨课活动中,我以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养好小金鱼》中的第四课《揭开金鱼死亡之谜》的实验为课例,连续做了四次实验才基本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做上试验后碰到清明节放假,导致部分观察记录间断,金鱼的死亡过程记录不全,致使本次实验失败;第二次由于外出,教师没有得以坚持督促学生观察,有3个组的观察员自觉性不强,间断了观察和记录,汇报交流时无法归纳总结结论,不得不再次进行第三次实验;第三次由于天气一直阴雨,金鱼死完了都还没晴,“温度研究”的实验又无法完成,只好等天晴以后才进行了第四次实验。虽然这次实验探究活动拖延时间较长,但是,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也让我对“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有效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模型与解释是探究学习的目标
解决问题是我们探究活动的最终目标,学生收集到的事实与证据往往是杂乱无章的,需教师根据研究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取舍,筛选出最能解答被研究问题的证据,通过精心组织后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
(六)表达与交流是探究学习的宗旨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项困难而艰苦的学习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难,这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当一项研究成果能展现在他人面前时,学生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教学中,在表达与交流环节,我不仅让学生给大家介绍各自自制乐器的制作过程及特点、在本次活动中的体会感受等,还组织了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并为他们评選了最佳制作奖、最佳表演奖和最佳创意奖等,逗得学生欢声雀跃、笑声连连。学生在表演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才能(实践操作、语言表达等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我国政府在2001年7月颁布试行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形式。我从这两年参加的盘县人民政府组织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听课中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章第二节《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来看,小学科学教学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仍然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轻视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现状。针对这种实际现状,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求小学科学课教师对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模式开展实践与研究,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
三、具体结构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 顾志跃、任长松 、常初芳、樊琪、郁波、卢新祁、路培琦、郝京华、李伟胜、胡献忠编写,《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3]马学军《探究为本,注重过程》,《小学自然教学》2012年7—8合刊
[4] 河南教育报刊社编写,大象版出版社小学科学《教学指南》,2008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