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松
【摘要】目的:对电针治疗偏瘫肩痛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疗的基础上予以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偏瘫肩痛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后偏瘫肩痛;针灸治疗;疼痛;电针治疗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1-0130-02
偏瘫患者常因姿势不当或外力牵拉患肢并发肩手综合征,肩痛是肩手综合征早期症状,可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在特定动作时剧痛,影响康复训练,卧床休息患肩受压时,易痛醒,造成患者睡眠质量降低。目前临床以口服镇痛、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治疗或声、光、磁、电、热等形式物理因子治疗,有研究表明,电针治疗在偏瘫肩痛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基于此,本研究将对电针治疗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改善进行疗效观察,具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偏瘫肩痛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4.78±6.45岁)和研究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5.45±6.9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本研究经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口服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治疗及声、光、磁、电、热等形式物理因子治疗,研究组予以针灸治疗,选取患侧肩髑、肩髂、肩贞、肩前、天宗、秉风、曲池、外关、合谷穴,用1.5寸毫针,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得气后予以平补平泻手法,选用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灸仪肩前、肩髑加一组电刺激,肩髎、肩贞加一组电刺激,天宗、秉风加一组电刺激,连续波,频率5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min,每日一次,十日为一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疼痛程度,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分为无痛;3分以下,轻微疼痛,能忍受;4~6分,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有渐强烈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睡眠。观察2组治疗后疼痛、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VAS评分<3分;显效:疼痛等主要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改善,VAS评分3-5分;有效:疼痛及主要症状改善,关节活动轻度受限,VAS评分5-7分;无效:疼痛等症状、关节活动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VAS评分≥7分
1.4统计学方法
纳入SPSS22.0软件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患者15例,显效6例(40.0%)、有效5例(33.3%)、无效4例(26.6%),治疗总有效率为73.3%;研究组患者15例,显效6例(40%)、有效7例(46.7%)、无效2例(13.3%),治疗总有效率为86.7%,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
VAS评分:对照组(5.12±1.33)分,研究组(2.90±1.14)分,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患侧肩痛是偏瘫患者常见症状,《灵枢·热病》记载“偏枯,身偏不用而痛……病在分腠之间”,是对其病位的认识,清代姜天叙曾在《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以书中记载道“其邪入于血脉经络,则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难于屈伸举动,或走注疼痛……皆邪气瘀滞,正气不得流通而致”,认为气血瘀滞为引起肩背疼痛的主要原因。在宋代《针灸资生经》中也有《肩痹痛(不仁不举)》一篇,对于肩部疼痛针灸取穴,多以局部、循经取穴为准则,因此肩髑、肩髎、肩贞、肩前、天宗、秉风诸穴为局部选穴,曲池、外关、合谷为循经取穴,起到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电针能抑制阿片肽、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化学物质释放,是电针消炎镇痛的机理,本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对偏瘫颈肩痛患者应用电针治疗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及改善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