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波 李传鹏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综观2019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指津】
考点一:划分朗讀节奏
【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解题指津】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
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方法来断句:
一是理解大意分层次。要联系上下文,弄懂这个片段的大体意思,然后看能不能分出一个大概的层次来。
二是抓住名词理句子。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一般都是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看看它们的前后可不可以断句。
三是寻找虚词分句子。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如“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一般用于句首;“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关联词一般用于复句中间;“也、矣、焉、耳、耶、与(欤)、邪”等经常用于句尾;“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疑问词一般代表此处是一个疑问句;“曰、云、言”表示人物在说话。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四是分析语法辨句子。“……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孰与……乎”“岂……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是典型的固定结构。
五是巧用修辞断句子。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可以利用修辞方法来断句。
【真题解析】例1.(2019年山东省滨州市)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邑 人 贫 者 贷 之,不 善 者 教 之。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句意为:同乡里生活贫困的我就借钱借物给他,行为不端正的我就教导他。故可划分为: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真题解析】例2.(2019年山东省滨州市)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皆以美于徐公
B.不效,则治臣之罪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如此而匈奴可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以用备为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虚词的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项,介词,在/介词,比,故A不同;B项,均为连词,就,故B相同;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故C不同;D项,介词,把/介词,因为,故不同。
【参考答案】B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一词多义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指津】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正确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牢固识记;第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真题解析】例3.(2019年山东省滨州市)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元方入门不顾
C.遂许先帝以驱驰杂然相许
D.上使使问式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项均为“见识浅薄、目光短浅”的意思,故A相同;B项,拜访/回头,故B不同;C项,答应/赞同,故C不同;D项,派遣/出使,故D不同。
【参考答案】A
考点四:文言文句子翻译
【考点透视】文言文句子翻译一般是中考考查内容,主要考查: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句子;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解题指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一般有:保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国名、官名、年号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补充,即补充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等;省略,即省略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替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汉语;调整,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用语习惯。
【真题解析】例4. (2019年山东省滨州市)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臣生与人亡所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调整,如遇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题重点词有:苟全:苟且保全。于:在。闻达:出名。②题重点词有:生:一生。亡:同“无”,没有。争:争执。
【参考答案】(1)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2)我一生和别人没有争执。
考点五: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考点透视】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历年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等等。
【解题指津】 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应注意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认真分析、体会,不能脱离文本内容臆想。
【真题解析】例5.(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郁离子《工之侨献琴》)(原文略)
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必须认真阅读文章,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本题要抓住“谋诸漆工,作断紋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这句话,来概括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又被众人视为珍宝的原因——同样是那把琴,就是因为把琴进行仿古化制作,这把琴的身价就有了天壤之别。现实生活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只重视事物的外表,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参考答案】①原因: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他人以为此琴为古琴,当作珍宝。②揭示现象:很多人都习惯从事物外表就判定事物好坏,而不看本质。
考点六: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考点透视】“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考查的是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感受。主要考查方式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或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解题指津】解答此类题目,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观点要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真题解析】例6.(2019年北京市)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释】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结合题干,我们在两则链接材料中寻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的体现,先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一中的“忧”“安”,材料二中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陨”,联系原文与两则材料写出作者的感悟如何体现在两则材料人物身上的,抓住他们的所作所为归纳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