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静
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教育为先。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单元的主题、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等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蕴含在大量传统文化篇目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为人处事的准则,让学生在经典中感悟道理,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德育渗透,德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理解。
一、情境熏陶,潜移默化
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是最普通又最特殊的交流手段,巧妙的语言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使读者在未见其人就对人物形象产生深刻印象,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力。运用语言的力量,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精巧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会发挥神奇的妙用。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素材。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内容层次巧妙,字里行间透露着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在这篇课文的预习阶段,笔者预设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有事还要绕着走?(2)为什么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可以说理,而在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却没处说理?(3)为什么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看到同胞受欺却敢怒不敢言?当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特点后,自然会产生“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为什么外国人能霸占一块地方横行”的新问题。引导学生说说当时的社会大事,如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让学生全面了解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从而更深刻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师精巧的语言将枯燥的文字转化得栩栩如生,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短时间了解所学知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树立高远的理想,在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学生不仅要学会作者描寫风景的写法,也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这篇课文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课文的重点在于自然场景的描写,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选取了西沙群岛风格视频片段引入新课,视频里的西沙群岛风景绮丽,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笔者还多次运用音乐、录像视频辅助教学,西沙群岛海底的珊瑚、海参等各种各样绮丽多姿的海洋生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欣赏之余体会到了西沙群岛风景之美、物产之丰富。一种爱美、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德育渗透自然而然融入课堂教学。
二、识字释词,有机渗透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有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六组形近字组成,第二部分由三组汉字组成。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引导学生先根据形旁猜汉字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组成词语,最后查工具书验证。如:“培”为土字旁,猜测字义可能与土有关,试着组词“培土”,最后,学生根据查工具书知道这个字的本意是给植物或墙、堤等的根基垒土,后引申为帮助和保护人的成长,所以还可以组成词语“培养”“培育”“培训”等。学生兴趣盎然,按照同样的方法学习了生字“驻”“赌”“煤”。
学习第二组生字,笔者让学生先说说形旁所表示的意义,再尝试通过组词来理解,最后查工具书理解。如“账”字,学生通过回忆熟字“财”“货”等,猜测含有贝字旁的字与金钱有关。然后尝试着组词“账本”“还账”。最后查工具书验证。学生发现汉字真有趣,读懂了汉字,就理解了汉字所表达的含义。
其次,提倡学生联系生活拓展词语,“花”是学生熟悉的一个生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分类。“玫瑰”“茉莉”“牡丹”“海棠”都是花名,“花圃”“花卉”“花蕾”“花蕊”词义都跟花有关。学生发现生字作用非常大,可以组成很多词语。
再次,识字与口语表达、课文理解紧密结合。如在学习“砸锅”这两个生字的时候,选用课文中的句子——“是啊,要是我会豁虎跳,这场戏就不至于砸锅了。”学生联系上下文很快理解了“砸锅”就是把戏演砸了。既理解了字义,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训练了思维。真正体现了汉字的作用,语文课堂就是要激发、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品语明道,文道统一
在教学中,通过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归纳总结写作方法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学生不但掌握基础的语文学习技能技巧,还能在对课文语言品读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想品德的熏陶,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部编本课文都精选程度适宜、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章,不仅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还能使学生陶冶情操、美化情操,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例如,《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文章前半部分向我们讲述了在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瞧不起陶罐,经常奚落他。后半部分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年后,当人们挖掘出陶罐的时候,铁罐却已经无影无踪了。文章运用大量的对话来向我们展示两只不同的罐子,让我们深深体会到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笔者抓住能够推进课文理解的关键问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边读边勾画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组织学生交流。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教学中,让学生紧扣文本,随着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朗读,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使学生体会到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德育是每门学科的灵魂,道德的教育是各种教育之首。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是自然而又必然的,有着形式与内容上的优越性。小学语文课不仅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适时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品质,恰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王坤.小学语文课中德育渗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J].学园(5):110-110.
[2]袁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探析——以语文s版(五—六年级)教材中爱国主义主题为研究对象[D].渤海师范大学,2019.
[3]朱青.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1.
[4]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