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不是西沙群岛的内涵

2015-09-10 07:22徐如松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5年11期
关键词:西沙群岛首尾呼应自然段

徐如松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5年第9期刊发了葛洪峻老师《<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富饶”作修饰语合适吗》一文,葛老师提出了应将文题中的“富饶”一词改成“可爱”一词的建议。根据葛老师的揣测和分析,认为“如果将长长的文章读成一个词的话,应该是文章总起句和总结句中的‘可爱’,‘可爱’包括‘美丽’‘富饶’,基本上可以统领全文内容,所以根据文章内容来定题目的话,‘富饶’应该换成‘可爱’”。

葛老师在对《富饶的西沙群岛》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对题目提出质疑并作出修正,其精神和行动值得赞许。但笔者不同意葛老师给出的“修正”,在此特与之商榷,并求教于方家。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虽然作者不详,似可看作“无主文”,但作为第二学段课文却十分经典,无论内容主题,还是结构修辞,都称得上“典范”,所以深得多种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编者的青睐。这篇课文首尾呼应,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叙写了西沙群岛的“美丽”(第2自然段)和“富饶”(第3~6自然段)。“美丽”和“富饶”之间是什么关系?葛老师认为“很明显,‘美丽’和‘富饶’是并列的”,笔者认为这是个误解。无论是从第2~6这五个自然段的篇幅上分析,还是从结构上审视,“美丽”和“富饶”之间都应该是递进关系,也就是“不但美丽,而且富饶”。这样的递进关系告诉我们,“美丽”是外表,“富饶”是内核,“美丽”是客体,“富饶”是主体。文章如果取题为《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未尝不可,但《富饶的西沙群岛》显然更加简洁、集中。

诚然,“可爱”是文章中唯一一个两次修饰“西沙群岛”的词语,都位于能够引起读者关注的位置,一个在总起的地方,一个在总结的地方,首尾呼应,凸显着“可爱”在文中的重要作用。第1自然段中,“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在教学的时候,如果用“ 的西沙群岛”引导填空,学生不难提炼出“美丽的西沙群岛”“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会不会提炼出“可爱的西沙群岛”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会。因为西沙群岛只有“美丽”“富饶”两个特点,而“可爱”是作者(包括读者)对西沙群岛的感受,相当于“我爱”“我喜欢”。所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其实也是“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我非常喜欢”的另一种表达。

结尾句“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也一样。“可爱的西沙群岛”从情感上讲,等同于“我爱的西沙群岛”。我们试着将“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一句中的“可爱的”删除,从内容上讲,一点也不影响美丽、富饶两个特点的表达,但情感因素却因之而大打折扣。所以,课文首尾两次出现“可爱”,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爱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我愿西沙群岛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再回过头来说《富饶的西沙群岛》题目的精准性。相较于“美丽”,“富饶”显然更具诱惑力,无论是海岛,还是海面,特别是海底,最能幻化读者的意象,它们承载着读者对物质多样性、新奇性的渴求,从而给读者制造了审美的空间。从篇幅上看,课文第3~6四个自然段都在描写西沙群岛的“富饶”,可谓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最后讲一句题外话。课文末段首句“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一句中的“生长”一词似乎运用得不够准确,虽说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中有唱“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但此处如果用“生活”替代“生长”,也许更加妥恰,至少也是未尝不可。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314000)

猜你喜欢
西沙群岛首尾呼应自然段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秋天
首尾呼应
五彩斑斓的鱼群
神奇的“首尾呼应”
美丽的秋天
是非“大数据” 喜忧两相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