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婷
摘要: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方文化以强势的经济和强势的科学技基础,也具有了一种强势的特征对后发国家和地区进行着大面积的侵蚀。后发国家的文化发展面临的不仅是同种文化的继承与变迁,还涉及到本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的冲突。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文化影响;启示
一、后发国家文化劣势
后发劣势是指后发国家相对于先发国家而言, 一些国家由于历史原因而滞后启动工业化所面临的不利环境,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和阻碍作用。
(一)后发劣势具有客观性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后发劣势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使后发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经济、政治上处于依附地位,深受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的掠夺。 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其控制之下。因后发国家处于在经济上处于劣势地位,而本身又具有相对的落后性,因此在文化上也处于劣势地位更容易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新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
(二)后发劣势具有动态性
由于时代的变迁、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后发国家的后发劣势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在第一次赶超浪潮时代,后发国家的后发劣势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差距。第二次赶超浪潮时代,后发国家除了产业结构的差距外,最根本的差距已经转移到制度层面。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第三波赶超浪潮的到来,西方文化、政治、经济全面的霸权和渗透,这使得此阶段经济赶超的核心将是文化。国际上戛纳电影节,格莱美等知名国际活动,无一例外显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利用文艺作品等其他形式,通过占有市场份额、垄断信息创造、话语控制等方式,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产品输出、不断输入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因此在面临着以强势经济和强势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外来大众文化侵蚀的同时,社会的价值体系容易出现紊乱,易于造成文化认同危机,甚至意识形态冲突。
(三)后发劣势具有累积性
后发劣势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但总趋势是在不断累积和递增且愈发全面化。以挪威为例,在二十世纪初挪威是一个种族和宗教完全单一的国家,但在发现石油之后发生改变,因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和技术工人,巴基斯坦等国的穆斯林石油技术工人被招引到挪威。二十世纪末更多的穆斯林移民挪威,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穆斯林与挪威人之间相互通婚,现在伊斯兰教是已经成为挪威发展最快的宗教。后发劣势的积累性短时间内是无法判断且评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后发国家优势
(一) 技术后发优势
技术后发优势是指由于后发国和先发国之间存在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上的较大差距而产生的潜在优势。这种优势假定先进科技主要是由先发国家发明创造出来的,作为后发国家无需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时间在研发上,只需把先发国家现有的先进技术引进并加以消化改进,实现技术的快速变迁加速本国的技术进步。由于吸收、消化和模仿比发明创造花费的成本和时间要少得多,因此后发国家能够节约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而且能够比先发国家以更快的速率促进技术进步,从而缩小与先发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差距。
(二)人力后发优势
人力后发优势包括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从数量上来看,后发国家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比先发国家要低得多,因此后发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质量而言后发国家人力资本存量要低得多,后发国家更多地投资教育和健康,就可以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使劳动生产率更快的增长。
(三)资本后发优势
后发国家资本稀缺,劳动力丰富;先发国家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相对稀缺,因此后发国家的资本收益率要高于先发国家。欠发达地区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由于受发达地区各种因素的制约,劳动力出现了回流现象。这种回流现象对欠发达地区来讲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要素的增进,为欠发达地区的跨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员和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这些都会影响欠发达地区未来的发展。可以利用较为发达地区的优势元素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促使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接轨,也可以解决一部分的就业,推动产业链的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三、“后发优势” 与“后发劣势”理论对比的启示
如今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可能是全方位的,更多是质的差别。对于个后发国家或地区来说最重要是在充分认识本国存在的后发优势和劣势的前提下,抓住机遇、适时创新不断提高整体竞争优势,克服后发劣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后发国家在发展同时应当注意对本国文化及意识形态的保护,避免因强势经济和强势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外来大众文化的侵蚀,所造成社会价值体系的紊乱,才能实现对先发国家全方位的赶超。
参考文献:
[1]刘燕.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9):68-72.
[2]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 蔡明哲 (台湾) 主编迈向现代化[M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3
[5]程洪.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透视[J].江汉大学学报,2003,(4):52-58.
[6]赵佳琛.“后发展”:优势与难题[J].哲学研究,2000,(3):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