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莲莲 黄金城
摘要:钢琴曲) 《舞蹈场景(杜帕克舞曲)》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Op.72》的第十八首,作品浪漫气息浓厚。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技法、主题特征、调式调性布局等角度对该曲的作曲技法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Op.72-No.17;创作技法;
《舞蹈场景(杜帕克舞曲)》(Scene dansante (Invitation au trépak) ),这部作
品被题献给瓦西利·萨帕尔尼科夫(Vasilii Sapelnikov,1868.11.2-1941.3.17)。瓦西里是俄罗斯的钢琴家和钢琴教师。他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索菲尼·门特。1888年,他在柴可夫斯基本人的指导下演奏了柴氏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经常和柴可夫斯基一起巡回演出作曲家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1897年开始,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两年。后来于1923年离开俄罗斯,前往德国和意大利并定居。
这首作品为C大调,2/4拍,不太慢的快板。采用五部回旋曲式结构写成。
一、引子(第1-68小节):
这首作品的引子规模庞大,长达68个小节。根据写法的改变,可以将这个68小节的引子部分划分成4个阶段,比较有特色的是作品主体部分的主题核心贯穿着整个引子部分的演奏,使整个引子部分显得形散神聚,即富于节奏、速度的自由气息,又彰显主题凝聚的内核统一。
二、主部(第69-108小节):
再现单二部曲式
单二首段(第69-88小节)为两乐句乐段。乐句I(第69-76小节)内部结构为2+2+2+2,周期性结构。主题核心从第68小节第二拍开始,在左手五度音程持续短跳音的背景上,右手奏出一个先采用后十六再八分节奏型的富有跳跃感的动机,这个动机紧随其后采用换头不变尾的方式被强调巩固了一次,展开环节的四个小节也采用换头不变尾的方式进行,最后半终止结束在第76小节;
乐句II(第77-88小节)和乐句I是派生关系,采用左右手交替演奏的短跳和弦与来自于乐句I的两小节主题核心穿插演奏而成,该乐句在第88小节终止结束在C大调的T和弦上。
单二中段(第89-100小节),与其它单二中段不同,柴可夫斯基在此处的中段主要采用D-T与S-T的和声进行,并在第100小节采用D-T终止结束。
单二再现(第101-108小节):
简单再现。该再现的旋律部分较为完整的对单二首段的旋律进行了再现,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通过左手和弦的设计,反复出现大量的降A-C-E增三和弦,使该再现部分获得一种富有张力的音响效果。
三、插部I(第109-132小节):
根据写法的改变,该插部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阶段I(第109-116小节)以两小节(第109-110小节)构思别致的音响为基础,这个音响材料由三个次级结构构成,分别是强奏的柱立式和弦,快速下行的三十二分音符,左右手交替演奏的下二度八分音符短跳下行,这个两小节的音响所赋予的音响变化很是丰富。其后的两个小节(第111-112小节)完全遵循前两小节的三阶段写法。从第113小节开始,是对前四小节的重复;阶段II(第117-124小节)转到E大调,突出向上八度、九度的大跨度跳进,在旋律发展手法上,强调模进手法的使用; 阶段III(第125-132小)在左手连续下二度的进行背景上,右手奏出一个上二度的疑问短句,并在其后采用模进的手法,演奏了三次。其后,这个四小节的旋律又被原样重復了一次。
四、主部第一次再现(第133-176小节):
再现单三部曲式
主部在此处由初次呈示(第69-108小节)的再现单二部曲式变成了再现单三部曲式。单二首段(第133-148小节)在再现的时候采用了插入柱立式和弦的方式对旋律声部进行了装饰;单三中段(第149-156小节)右手对和弦进行分解,形成一个高音声部的和声背景,左手对从f音开始的连续下二度进行的四度旋律材料进行音响加厚和节奏的宽紧对比,从第153小节开始对柱立式和弦进行变化演奏;单三再现段(第157-176小节)采用平行乐句乐段的手法,将最初(第101-108小节)的单二再现句在此处扩展成了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规模。从而使得在此处的这个主部再现整体上扩展成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规模。
五、插部II(第177-198小节):
插部II出现一个短小的新材料(第177小节),这个材料以强拍缺失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开始,向上八度大跳结束,总共五个音符,但却先后采用弱起节奏、连线演奏、长跳音、短跳音,并以FFF的极强力度奏出,变化丰富,印象深刻。
六、主部第二次再现(第199-220小节):
平行乐句乐段
主部在此处的再现从第一次再现(第133-176小节)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缩减成了平行乐句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两个乐句的旋律骨干音是很清楚的,只不过柴可夫斯基在此处采用对旋律音下方叠加音程、八度、和弦的方式对主旋律声部进行了装饰。主部的再现在第220小节结束在极低音区的C大调的T和弦上,并采用了自由延长的休止符号,来提示和尾声部分的界限。
七、尾声(第221-237小节):
尾声回到原速,先次啊用一些短跳演奏的短小的四音旋律短句,然后在持续的长音背景上奏出一些令人新奇的结构独特的和声,最后以fff的极强力度收束在C大调的T主和弦上,从而结束全曲。
参考文献:
[01]库宁编,高士彦选译. 柴科夫斯基论文书信札记选[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09.
[02][德]克劳斯·曼著,王泰智,沈惠珠译. 柴可夫斯基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