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2020-03-23 06:00杨萍
课外语文·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鲁迅作品审美素养教学价值

【摘要】鲁迅作品中没有华丽花哨的辞藻,善长用朴素、简练、准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带着一字千斤的力量,直击读者的心灵深处。鲁迅作品中,无论是语言魅力,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了作品“美”的本质。在教学时应该紧紧抓住“美”这一切入点,深入文本,分析语言艺术,提炼先生深邃丰富的思想力量,转化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料。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深刻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以及作品表达出来的作者本人的思想美,是同一时期其他作家所不能比拟的,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宝贵材料。

【关键词】鲁迅作品;审美素养;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6-0137-01

【本文著录格式】杨萍.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J].课外语文,2020,19(06):137,139.

自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以来,至今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期间,无论教材如何改版,各时期、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始终是“重量级嘉宾”。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时代背景下,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也有所变化。受鲁迅“思想家”光辉的影响,鲁迅作品教学长期以来更多注重对作者思想内容的挖掘,而对作品的“审美”存在一定的缺失。无论是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还是作品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无一不是“美”的彰显与体现,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语言简练之美

鲁迅先生的文字简单真切、精练扼要,无缀饰,更不刻意“卖弄高深”,而是注重对有生命力的文字进行深度挖掘,力求文字能够准确而有张力。《故乡》中,“我”回乡后,看到故乡迥异,再无当初朦胧而美好,而是一片荒芜、破败和萧索,“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中的“横”字,给人一种没有一点生命力的无力感,尽显荒凉与破败,不禁有些悲凉。这正与作者内心的感觉相通,换其他任何一个字也不能有这种效果。鲁迅先生用字之精妙可见一斑。小说后面有一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其中“飞”字用得极妙。回乡时看到的破败景象让“我”心中一片荒凉,但就在这一片死气沉沉之间,有一个极具生命活力的存在。“飞”,一种生命力的彰显,欢乐的体现横亘于萧索之间,与作者在文中“希望”和“绝望”交织的哲学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说,换成“跑”“跳”等字,全不能表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形象生动之美

鲁迅笔下艺术化的人物或是环境无一不是美的彰显。鲁迅作品中那些深入人心、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至今仍然活在我们的脑海里。被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观念戕害的孔乙己,麻木凄凉的闰土,以及同样被封建社会所损害所迫害的不幸的祥林嫂等,他们是鲁迅先生创造出来的极具生命力与艺术张力的人物形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深切;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这是中年闰土与“我”重逢的画面,记忆中的戴着银项圈的小英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麻木凄凉的中年闰土,他见到童年的小伙伴,心中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他接受了并认同封建等级观念,恭敬地称呼“我”为老爷。中年鲁迅不论是外貌、精神状态,或者是对“我”的态度与少年闰土天差地别,而这一切是黑暗的旧社会以及万恶的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的迫害。闰土前后三十年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巨大精神反差,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控诉力量。

三、结构精巧之美

鲁迅先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精雕细琢,在文章的结构上也独具匠心。先生的散文大多将成年视角与儿童视角交织起来行文,小说可谓篇篇有新结构,杂文更是在鲁迅先生手中成熟而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阿长与〈山海经〉》中,先生以成年视角去回忆长妈妈的往事,其中不乏童年鲁迅的想法和感受。学生阅读起来,会颇觉亲切,似乎那就是自己身边的小伙伴的生活,能够更好地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回想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长妈妈一样的人,“粗俗”喜欢切切察察、心宽体胖,不乏率真可爱。观照以成年视角,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和爱恋就更能体现了。双线并行、交织,但都在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在丰满文章结构的同时,作者的情感也表达得更加真挚和充分。先生的作品,无论是语言的遣词造句,还是结构的谋篇布局,是为情感内容的表达服务,是凸显“人文性”的“工具”。语文这一“工具”如何彰显“人文性”,先生的作品无疑是绝佳的典范材料。

四、思想深邃之美

当今,快餐文化盛行,学生趋向碎片式阅读,缺少静心体会经典,与语言大师、精神巨人进行深入理性的灵魂交流的过程,长久以往,学生必将陷入心灵的荒芜和灵魂的平庸。鲁迅先生的作品至今仍然启迪着整个中华民族心智的发展,是青少年精神世界建构的指向。不少语文教师认为,阅读和教学鲁迅作品就是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鲁迅先生作品中蕴含着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自由独立、理性的思考,深刻地对社会人生自我的审视与反思,无一不是在这个浮华的社会、功利的教育观念下长大的青少年所需要的精神净化剂。鲁迅先生独立、理性地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进行思考,得出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进而挖掘出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精神的戕害,孔乙己、闰土等是其中的受害者。甚至,即使在封建社会已推翻的今天,也不乏孔乙己式被传统观念迫害的当代人,或者是封建社会时一般冷漠麻木的“看客”群体。细细审视,你或者我,都有可能是孔乙己,也可能是“看客”。先生的思想魅力,穿越时空,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有待读者去挖掘,品尝这丰盛的“精神盛宴”。

可以说,“美”字贯穿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无论是作品中充满张力的语言艺术,还是他洞透世态,对国民荒寒灵魂的审视所蕴含的思想魅力,无一不是“美”的佐证。教师在教学鲁迅作品时,要克服先验性的从主题去“套”文本,要注意引导学生以“美”为切入点,深入文本,“拎”起文本中蕴含的语言魅力和思想内涵,挖掘鲁迅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审美教学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李淑荣.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S2).

[3]童志国.“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言语教学刍议——以鲁迅先生作品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5).

[4]陈小英.关于鲁迅作品教学定位的思考[J].语文学习,2013(10).

[5]马志伦.今天我们需要从鲁迅作品的教学中获取什么[J].文教资料,2016(25).

附    注

本项目由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课题项目名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价值挖掘的研究。项目编号:XSY201901009)。

猜你喜欢
鲁迅作品审美素养教学价值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温情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