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探索

2020-03-22 21:59陈永清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评价

陈永清,郑 芳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1]。高校应根据《意见》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认真探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高度融合,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化实施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

一、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高校要认真落实《意见》精神,把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加强劳动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我们必须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把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2],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

(二)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辛勤劳动,并以此为荣,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理解辛勤劳动对于丰富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努力奋进、自主追求与实现梦想的勇气。

(三)加强劳动教育,塑造学生诚信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诚实劳动”对国家发展、人民生活的意义时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教育学生要诚实劳动,遵守职业道德,将“诚实劳动”提升到劳动者的义务与使命的高度,从更深层次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四)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劳动形态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化中,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化生产逐渐成为社会劳动形态的主流。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把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整合,在劳动教育中孕育创新创业创造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劳动创造精神。通过提倡“创造性劳动”,重点培养一支专业技能过硬、自主创新能力高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实现教育、科技与经济三者协调统一发展[3]。

二、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引导、培养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幸福感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深厚,“重智育轻劳育”的现象仍然存在。根据天津师范大学高亚伟的调查数据[4],大学生劳动观念比较淡薄的占62.5%,66.7%的大学生缺乏勤劳朴素的劳动品质和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缺位现象屡见不鲜。

(一)教育内涵模糊,劳动育人价值淡化

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内涵认识肤浅,没有站在劳动教育课程如何更好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融入校园文化和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高度去认识,在“三全育人”的体系中通过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引导不足,顺应时代发展开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的“复合型劳动”教育较少,没有足够重视学生良好劳动素养和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培植,劳动教育应有的新时代特征和育人价值性缺失。大学生群体中片面注重理论知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师生的劳动观念仍固化在“体力劳动”的范畴,认为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卫生打扫、义务劳动就是劳动教育,甚至沦为规训和惩戒学生手段之一。

(二)目标认识浅薄,课程体系尚待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以尊重劳动的人民立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目标认识仍然不深刻,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尚待构建,劳动教育课堂吸引力不强。首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劳动教育“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核心价值在培养人才目标中体现不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五最”劳动观念的培养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受重视不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劳动精神的培养和评价没有可量化指标,也缺乏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乐趣的课程设计;其次,在课程开发层面,高校劳动教育缺乏与学校特色、专业特征高度融合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劳动学分制普遍没有实施,劳动教材建设滞后,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活页式教材、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在课堂教学层面,很多学校仍停留在劳动的理论课程传授,劳动教学与工作生活技能相结合、劳动实践与体力脑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发与运用较为少见。

(三)劳动文化偏弱,以文化人氛围淡化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规范、激励、凝聚和交流功能[5],校园文化的劳动教育氛围是一所学校已形成共识的具有传承功能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在校园中的精神格调[6]。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劳动教育的导向、规范、激励功能上偏弱。首先,校园劳动价值观导向不足,如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劳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宣讲、校园内师生热爱劳动的行为方式展现等都还有待加强,对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等错误言行或网络行为引导措施缺乏;其次,劳动教育的规范、激励效果不明显。校园可视的文化标识、人文景观如宣传栏、雕塑等布置不足,专题栏目、主题教育月等较为少见,不足以起到规范教育作用。校园文化中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元素偏少,各类与劳动相关的社团活动、竞赛、成果展示等激励作用不明显。

(四)制度建设滞后,督导评价体系不全

目前,劳动教育的督导和评价制度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没有建立社会、企业、家庭、学生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对学校层面的劳动教育评价上,各类教育评估体系中鲜有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实现、课程落实、实践活动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状况的评价体系,学生劳动课程“学什么”和“如何学”没有明确,难以得到学校决策层的足够重视;在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上,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评价体系中,特别是在学生评优评先、升学、毕业等重要节点上没有劳动素养的评价因素;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内容上,较少考虑经过劳动教育以后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否增强对劳动的热爱、是否通过劳动教育给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带来帮助、为社会带去价值等。

三、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新时代高校要积极破解劳动教育中的瓶颈和阻碍,构建体现时代特征、框架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劳动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五个要素构建具有高校特色、与专业特征高度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协同育人,让劳动教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推进“课程思政”,明确课程目标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高校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劳动实践中,通过劳动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

1.通过传授劳动知识、实践活动、文化浸润等教育形式引导学生认可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教育实效,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主动劳动,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劳动实践,出力流汗,实现知行合一,获得身心全面发展[7]。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落实《意见》提出的劳动教育总体目标。

2.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并结合课程思政深化劳动价值观教育。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问题重要论述,结合时政讨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展望。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熏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劳动实践中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情怀,在劳动体验中涵养德行、升华人格。

3.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科学、精细、完善、多样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富有自身院校特色的劳动育人机制,实现劳动教育目标。

(二)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建设多层课程结构

高校明确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基础教育地位,将蕴含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落实、渗透到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和各学科教育之中,多层次构建劳动课程。

1.人才培养目标明晰。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明确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目的的方向,构建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教育功能的课程目标,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专业特征的劳动教育内容,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统筹考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总体框架,系统梳理各类课程、各门学科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劳动教育功能,对其它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做出整体设计,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

2.搭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结构。根据劳动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分配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占比,使劳动实践课程有计划、有特色,达到传授劳动知识、提升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素养和劳动观念、端正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的目的。

3.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把热爱劳动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各个环节中去,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通过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创造之美,不断提升学生对自然界、对人类历史、对社会的认识,构建社会责任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进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培育公共服务意识。要利用各类公共危机、公共事件等因势利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公共危机、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增强奉献意识。学校可定期邀请英雄模范、劳动模范等,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在重大疫情、国家重点项目或平凡的劳动岗位上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

(三)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劳动课程内容

1.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课程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体多元、手段多变,如此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各类高校建立政府支持、企业资助、校企共建、校校共享等形式的立体多维劳动育人机制,通过政府、地方、企业等各方面资源的支持和提供必要保障,多途径保证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2.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需要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求,开展包含但不限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通过在理念、技术领先的企业、实训基地等实践锻炼,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人类科技高地企业,让学生感受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的新概念,接受专业性服务劳动教育,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8]。

3.高校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多渠道多方位谋划,争取社区的支持,开展多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在立体多维劳动育人机制下建设适合专业特点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的实训场所,也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模式在企事业单位内开辟专业性较强的实践基地,达到劳动实践岗位、操作工位与学生规模同步增长,特别是优先争取高新企业为学生提供体验科技发展、体现专业前沿技术的劳动实践机会。

(四)构建协同模式,保证课程有序实施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需要创新劳动教育思路,根植办学特色, 引导、鼓励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全员参与劳动育人模式,构建综合立体的育人体系,营造良好校园劳动文化、全员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多方协同的育人合力。

1.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利用家庭、班级、企业、社会的实践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参与到学生劳动教育中来,实现劳动教育系统化,使劳动教育课程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通过“企业顶岗”“红色之旅”“三下乡活动”“支援家乡建设”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结合公共安全事件教育,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劳动激情,创造更多学生获得劳动体验的机会,培植劳动情怀,锤炼奉献精神;结合公共安全事件的感化和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厚植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2.学校党政人员、教师、辅导员、工勤人员要根据岗位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专题,在课程思政中强调劳动精神的培育,多渠道多形式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锻炼平台,在教书中培养劳动精神,在劳动教育中培育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教师评价体系,制定全员参与、多方协同的校内劳动教育框架,将各科教师指导劳动教育和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作为考核和评聘任的依据之一,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9]。

3.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能潜移默化影响劳动观念。要积极争取家庭的配合,通过在校时段的远程教育和假期在家日常化生活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和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惯,学会通过劳动创造美好未来[10];也可敦请家长鼓励、鞭策学生在假期参与与专业课程互补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共同培育劳动精神。及时向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劳动素养情况,邀请参与劳动评价,形成家庭参与共同督促学生劳动教育的良好生态。

(五)强化制度建设,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公正、科学的劳动评价制度和机制,把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1. 学校要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聚焦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品质厚植,着力建构具有学校鲜明特色、专业特征明显的学生劳动素质评价体系。将尊重劳动价值置于评价首位,搭建包含劳动素养、劳动意识、价值体认情况、劳动热情、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劳动技能、创新创业能力、顶岗实习成效、社会服务质量、奉献精神等因素的量化考核机制。

2.评价目标应能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实质化,把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自觉、创新力、组织力、应变力、劳动效率、劳动成果等作为评价要件,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倾斜,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专业特色建立劳动教育的量化考核标准,构建由教师、社团、社区、企业、家庭、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主体,提高评价公信力。

3.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的审核、公示制度,实施多元多维评价,让劳动教育评价公平公正公开,让劳动教育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把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为评优评先、升学等重要依据之一,从而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培养劳动兴趣和自觉。

四、结语

高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责任,把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让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11],构建具有时代特征鲜明、学校特色明显、专业融合度高的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