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人物内心 感受家国情怀
——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教学探索

2020-03-22 15:22林瑞娟苏惠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刘伯承神态内心

林瑞娟 苏惠珍

(1.诏安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2.诏安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诏安 363500)

统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四篇课文,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文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温儒敏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培训会上以这一单元为例进行解读,指出“立德树人”不是教学中要显示的一个标签,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包括革命传统教育,应当是“语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在起作用的,是“润物无声”的。[1]强调教学中人文主题的落实要突出语文学科特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达成人文目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为此,教学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展开,抓住课文中表现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内心”关键词,学习人物表现手法,提高表达能力,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受到熏陶感染,感受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注重朗读:理解人物内心活动

这一单元的课文作者对人物进行了细致具体的刻画,四年级时,学生已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的方法,本单元的学习,体会的角度更多元化,需要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内心进行更丰富、细腻、深入的体会。教学中首先要注重朗读,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人物内心活动,捕捉人物情感变化,进一步理解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泽东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又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朴实无华,表现毛主席既有普通人的情感,又有伟人的胸怀。读完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毛主席为什么会这样?他在想什么?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在充分体会毛主席的内心活动的基础上,教学再次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多层次地朗读,注意朗读时的表情和语气,建议学生“静静地”朗读,读给自己听,听自己读,加深理解伟人的内心活动,体会毛泽东的崇高品质和博大胸襟。

《军神》的人物描写,重点通过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侧面衬托刘伯承坚强的意志。重点要指导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沃克医生一开始是“冷冷”,发现伤势严重后语气变了:“你是军人!”“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这时的语气是惊讶与震撼的。沃克的这些情感变化都是由刘伯承的表现引起的,在对话中,刘伯承的答话一直非常简短,而且没有任何提示语,直到身份被识破后才“微微一笑”,这背后也隐含着刘伯承的心理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体会。如“平静地回答”其实恰恰表现出刘伯承平和而坚定的态度,要读出他当时笃定的话语,并在反复朗读中增进对刘伯承心理活动的理解。手术后,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对话时,先是“擦着汗”“由衷地说”,接着“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再后来是“惊呆了,大声嚷道”,然后是“浮现出慈祥的神情”并“肃然起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丰富的提示语和人物的神态描写,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读好他们的语气,读出自己对人物内心的理解,丰富语感。

《清贫》一文可引导学生朗读方志敏直接讲述自己想法的语句,从而认识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国民党士兵的对话可以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通过适当地比较,加深认识理解国民党士兵的贪婪自私、穷凶极恶,理解方志敏的廉洁奉公、一身正气。

二、注重感悟: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在塑造人物、刻画形象时的方式有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引领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汇集点浸润感悟,品味课文语言,深入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受到心灵的震撼,可以多做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搭梯架桥,补充背景

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检索、查阅书籍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课前可先让学生查找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以及朝鲜战争的背景资料。教学课文结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可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自由交流,交流中教师可适当引导,确保正确的价值导向。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以此为结尾,引导学生了解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又长眠于朝鲜,是毛泽东的决定,进一步体会了伟大领袖的博大胸襟。

《清贫》叙述的事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学生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方志敏的生平及被捕前后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方志敏。教师也可以补充提供一些文字、图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二)聚焦语言,感悟人物内心情感

基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教师必须引领学生沉潜在语言文字深处,品味咀嚼语言的丰富内涵,挖掘真实的内心体验,触摸人物情感脉搏,感悟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

本单元教学,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理解语言文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感悟表达的情感。如毛主席神态描写部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品尝“不由自主”“无限的眷恋”等词语,想象毛主席这时在想些什么?他多么希望再见儿子一面啊,这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内心最真实的感情。“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启发:“念头”指什么?为什么很快打消了?让学生明白,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不能搞特殊,因为有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也牺牲在朝鲜。毛主席最终决定让儿子和其他志愿军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通过品味这些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体验,领悟了伟人领袖的博大胸怀。

《军神》一文可结合课后第三题所给的两组句子,理清人物情感变化的脉络,让学生体会刘伯承的内心。第一组写刘伯承默认军人身份时的神态“微微一笑”,此时可让学生从神态解读内心,猜测当时刘伯承的内心想法。他可能想:这位医生可不简单,居然看出我军人的身份,看来经验非常丰富。第二组描写刘伯承忍受剧痛接受手术时的样子可抓住“一声不吭”细节,对比“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的动作描写,想象当时刘伯承的心理活动:我一定要挺住,我可以忍受的,我是军人啊!一刀、两刀、三刀……在聚焦语言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时,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站在刘伯承的立场上体会,深化对“军神”的感悟和理解。

(三)结合课文插图,帮助理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插图画面上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的苍松翠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结合课文有助于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理解,更好感悟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军神》插图中刘伯承坐在椅子上,沃克医生打开他的右眼上的绷带检查伤势,让学生注意观察图中两人的神态,有助于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情感,直达人物内心世界。

三、读写相融——表达人物内心感受

本单元从语文要素看,读和写是紧密相关的,习作要求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本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两篇课文,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为本次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读写要整体规划,要将“语文园地”内容与课文进行融合,而不是将其独立作为一个板块进行教学。一是教学时,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会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会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二是教师要心中有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整体性的活动规划设计。

首先,可以将习作教学前置,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习作要求和提示,自主写作,注意用上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并做上记号,不急着评改学生的作文,接着在学习单元课文时,将参照课文表现人物内心写法修改完整自己的作文作为学习目标之一,做到有层次地修改完善。学习完《青山处处埋忠骨》,对照毛主席的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比较修改习作;学习完《军神》,我们看到了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内心随着情节的发展有所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是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出来的,检查自己的作文是不是也能做到这样。经过修改之后,与同学分享交流,互相启发,继续修改。

其次,注重读中悟写,以课文为载体,从文章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如教学完《军神》一文,可问:从作者对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描写中,你学到哪些写人的手法?试按照作者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他_______了”,可以是感动、生气、伤心、陶醉等,当时的样子一定要写具体,可以从哪些角度写,尝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第三,创设情景引出文题。出示词语“焦急等人”“期待落空”“久别重逢”,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用合适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自主写作。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寻找读写的结合点,为学生开辟广阔的习作训练空间,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丰富人物内心世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2]这类课文教学,教师要突破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打开“拓展”的大门,从课堂中走出去,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丰富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进一步丰富学生心目中革命先辈的人物形象,实现价值的引导,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开发红色课程资源。如参观采访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红色影视,访谈身边英模人物。比如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为了祖国进步奉献一生却生活简朴的科学家,从而认识到革命年代伟大领袖和革命者高贵品质和家国情怀,对当下仍然有重要意义。

二是拓展阅读。温儒敏教授指出:“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教师去‘加码’。建议教师采取1+X 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3]在课堂教学之后,推荐或增加一些与所学文本类似或相关的名著文章,让学生阅读,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认识。如《军神》课后的“阅读链接”安排了《丰碑》一文,可让学生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尝试用上本课学到的方法,学会理解,学会运用,使运用和理解相辅相成,又如《清贫》一课教学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可爱的中国》,举办读书交流会,通过拓展阅读让方志敏烈士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加丰满。

统编本小学语文革命传统题材选文教学,要围绕人文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等语文要素的落实,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受到熏陶,感受先辈们的家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实现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

猜你喜欢
刘伯承神态内心
怎样描写人物的神态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写给一群羊
一块生锈的铁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刘伯承过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