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泠
(福州第二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办学实践中,学校高度重视传承福州二中先贤高尚品德与为国育才的办学宗旨,同时聚焦时代特征,结合学校现实与未来发展,逐步凝练形成了“诚以养正 精以致远”的办学思想。这一治校理念既是对福州二中前身“法政专科学校”的校训“忠勇诚朴”的历史延续,也是对十九大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时代回应,更是对学生策马扬鞭的未来的期许。
学校地处闻名遐迩的、福州历史之源、文化之根的“三坊七巷”。这里翰墨书香,名家辈出。他们通过正心诚意的言行与著述,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必然穿越时代,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历届二中学子血液里流淌,在他们的骨髓里扎根,构成了他们生命中最为激昂澎湃的青春时光,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学校创办人刘崇佑先生、首任校长林长民以西学为用,殚精竭虑创办了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及附属中学,开创了福建司法教育的先河,体现了他们为实现公平、正义法治社会理想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从事教育的远大器识与博大襟怀,引领着福州二中在真诚、忠诚办学的路上前进,照耀历代二中学子堂堂正正的人生。
学校前身法政专科学校确立了“忠、勇、诚、朴”校训。这个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校训,值得在新时代予以创新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转化。“诚以正心,精以致远”的办学思想正是对社会的变革和时代进步的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这个角度来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养成正直的人生品质,拥有应对困难的正能量,需要教师的真诚和襟怀。
正是基于历史的传承与创新、现实的凝练与提升、未来发展的选择与突破这三个方面,学校挖掘、转化和形成学校办学思想——“诚以养正,精以致远”。
“诚以养正,精以致远”的办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严谨的逻辑辩证关系。
《说文》:“诚,信也。从言,成声。”意谓对待人们要诚实讲信用,不能当面一套背面另一套;要诚心正意,不能虚伪邪曲;要忠诚敬重,不能背叛轻慢。
而教育之“诚”指的是教育的真挚情怀,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的赤诚相待,同时包括学校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真诚对待教师。
“诚以养正”主要是指教师用真诚、情怀、激情去感染、唤醒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直的人生品质,让他们在为人处世上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并以此正能量所铸就的人生底蕴去包容接纳、开拓创新,从而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一代新人。学校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用诚意、温暖、愿景去感召教师,激励教师不忘初心,奋发进取,加强自身修炼,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仁爱”的教师。
古代大儒常常设立精舍或者精庐讲授,殚精竭虑地精选读本、精究奥义,让学生对知识精熟、思想精纯。师生都能明白“惟精惟一”(《书•大禹谟》),才能使“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易•系辞》)。
而教育之“精”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其中包括教研教学的精准深入,同时包括学校管理的精准、家校沟通的精准、学生学法的精准。
“精以致远”指的是通过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精准的把握与实践,解决不同学生的学习上的痛点、难点、疑点,让他们掌握处理困难的有效办法,以此笃定践行,从而让自己有个性地发展、全面地发展,并为自己的终身学习铺设一条康庄大道。
“精”和“诚”是方法态度,“致”和“养”是过程,“远”和“正”是目的愿景。
“精”指向“深度”和“精确度”,“诚”指向“温度”和“高度”。一方面,只有具备教育的温度和情怀,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才有可能追求教学的精准。另一方面,只有推进精准高效的教学,“诚”才能更具有感染力。因此说,有方法,有态度,教育才会充满无限可能性。
学校应该是学生求知、求真、求实的书香净土。
所谓“求知”,指的是在求学上,既要精心钻研学问,也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挥斥八极,上下求索;在为人上,要修心养正,学习道德的高标,谨守法律的底线。
所谓“求真”,指的是在求学上,既要发现真理之所在,也要探索发展之规律,知其然也要精确地知其所以然;在为人上,要培育理性,勇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大胆展现真正的自我。
所谓“求实”,指的是在求学上,既要脚踏实地严勤实恒,也应实践反思、知行合一,敢于质疑,经世致用;在为人上,要实诚厚道,不能故弄玄虚,更不能自我欺骗。
“求知”指向目标,“求真”意在方法,“求实”则注重态度;而在这齐头并进的三维中,既讲学问的精准性和实践性,也重为人的真诚理性和勤奋严谨,“诚以养正,精以致远”,以此塑造一代新人应有的气象。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且有自己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就意味着学生不是只容器,而是需要被唤醒的灵魂。尊重差异,就意味着要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其次,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完整的生命。
每个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能追求进步和逐步完善的,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此,如何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学有所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挖掘、真诚发现学生的潜能。
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高中阶段的学生脱离了初中的阶段,心智比较成熟,价值观逐步定型,但是还具有发展阶段不够成熟的身心特点。如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总之,正是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和鲜活的生命,所以教育必须“诚以养正”;与此同时,学生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层次性,所以在教育中必须“精以致远”。
新课改的理念认为,知识具有境域性和生成性。所谓“境域性”是指没有绝对的真理,知识并非完全“确定的”,而是具体鲜活的情境之中有效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所谓“生成性”,是指知识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是不断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因此说,课堂不只是教室,学习资源也不应只限于教材、书本。课堂之外,有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书本之外,有学生细心关注的话题和真切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生活、实践、体验之间紧密的关系,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成长。诚如教育先行者陶行知所说的:“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1]
因此,教师应该要具有开放心态,善于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紧密联系起来,能够善于创设具体的情境,努力开发适合学生自我发展的课程资源,创造充满人性和关怀的课堂氛围,通过友好的沟通交流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核心素养,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运用于实践。
总之,教育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没有真诚,就无法走入学生的生活;同时,生活如此广阔,没有精心钻研,就无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作为合格的“引路人”,教师首先要锤炼自身品格,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人。一个有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一个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其次,教师要有丰厚的学养、敏锐的思维、不断学习的进取心,从而才能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认真的工作态度,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段。最后,一个好老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用自己仁爱之心去理解去对待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以仁爱之心,施展教育的魅力,让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沉浸在自信的喜悦中。
因此,教育工作者理应不忘初心,奋发进取,加强自身修炼。而与此同时,时代的不断进步,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与时俱进,由教师权威走向共生关系中的对话者,从知识传授走向创造性活动的引导者。教师权威走向共生关系中的对话者,同时从知识传授走向创造性活动的引导者。
教学不应只注重结论,而应该是在师生的思维碰撞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说,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成长有紧密关联,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学的过程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而是要转向实践,注重具体情境,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跟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教学观念更强调“学习共同体”,认为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互动、沟通、合作的过程中参与课程的创生和开发;在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要关注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体生活经验的联系。要求在考虑知识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愿望和要求,考虑如何将新的知识的学习同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关联起来,如何使学生的主体学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经验储备,得到学生经验的支持,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要能为学生的经验所统整,进而活化为具体的、现实的及生活的内容。[2]
总之,教育中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个体,诚敬地对待学生;同时,要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学相长,知行合一,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一核两翼”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轴。我们以“普适性课程”(国家必修课程)为核心,以“专长性课程”(国家选修课程)与“校本化课程”为两翼,为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助力引航。三类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层级和“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维度,彼此互为补充。
同时将“诚以养正,精以致远”办学思想渗透于其中,使之呈现我校课程特色,并科学有序,以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依托“百年二中,建德育人”等精品校本教材,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光辉历史,感受二中百年深厚文化底蕴,缅怀先辈们栉风沐雨、艰苦创业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忠贞不二地爱国主义精神、恪尽职守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在成才之前,先执着于修心养正,立德成人。
搭建文学创作、戏剧表演舞台,推动办学特色发展。为弘扬“修丹心报国,养正义为民”精神,我校不断拓展途径,丰富载体,追求内容的系列化和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设立“蒲风文学奖”,全校师生研发特色心理剧和校园课本剧,开展课本剧课题研究,营造翰墨书香的文学艺术氛围,激发学生文学创作与戏剧表演的热情,点燃他们言语生命表现的火炬,丰盈校园文化,凸显办学特色。翰墨书香的学校文化形成了一种无形而又巨大的力量,让身处其中的学生愿意去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快乐学习中向上向善。
学校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建设的深度融合。教师利用大数据对学习者认知特征与学习规律进行挖掘和分析,多维度提升分析过程的精度、广度与深度,深入理解与精准诊断,为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促进精准教学的发生。
1.精准诊断,制定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实际教学情况和以往教学经验,对学习单元目标进行细化,结合学科能力指标,制定出课程学习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精准化,保证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性。在此基础上,编制符合要求的测试卷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得出包括学生知识点难易程度和学科能力发展水平在内的学情数据。教师基于后台回收的学情大数据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最大限度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更好的学习路径,为学生提供精准优质的学习资源,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胸中有法”。
2.差异指导,个性发展
教师课前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对个别需要关注的学生的答题情况在网上平台中批注和鼓励指正。在课中集体授课的问题引导中,教师及时关注答题情况不乐观的学生,针对性引导和启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课后,教师重点关注临界生和大幅退步的学生,分析其知识技能短板,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设计符合要求的变式练习,促进学生技能提升。
3.课后补救,精准提升
教师将本单元教学过程中学生暴露出的知识难点、概念混淆内容和相对薄弱的内容制作成微课或者网络搜索相应的微课资源,通过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程度选择微课自学,补救短板。做到作业分层推送,不同的学生分类帮助。
管理是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欲抓质量,先抓管理;管理是因,质量是果。
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学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根基。同时,精准的决策和实施,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必经途径。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的管理的最重要目标是形成主人翁意识和共同愿景,找到“学校是我家”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让“事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实”。真诚、关爱、理解、鼓励,才能使精准的制度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从而使学校走上发展的康庄大道。
学校制定一系列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不断加大教研组的建设力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探索“精进,精细,精准”的实现路径。
福州二中的教师队伍里有省名校长、省教学名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市级骨干教师等,强大的师资队伍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全方位地引领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拓宽学生视野,反思职业路径,促进知行合一,做到精准定位,精准引导!借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硬件设施和开设全校必选的“中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特色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有机结合,在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自我设计人生,树立理想信念,谋划职业生涯愿景。
我校加强与福建师大及闽南师大的合作,邀请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指导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通过问卷测评等方法让学生能更全面的自我认识,做到精准定位。
同时,加强自身的科研力度。我校编写了适应三个年段学生的生涯规划校本课程,提高了生涯校本课程系统化。在各年段开展各项符合年段特征的系列活动,在活动设计和参与对象的选择同样做到精准,使活动效果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将五育并举的思想渗透到生涯规划的课程中,使生涯课程更加精准。
为了迎接新高考,我们大量增加职业规划与调查实践活动,通过生涯规划大型讲座、职业测评、选课指导、家长职业进课堂、对外交流、职业调查和大学专业调查、走进高校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自我设计人生,遇见更好的“未来的自己”。在这个过中,形成家长职业进校园、探索家长职场、走近知名企业和特色职业展示四个课程。
学校将进一步拓宽视野,借助开放办学,加强国内外、省内外校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高端研修,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部分高校建立协作体,寻找双方人才培养的契合点,建立校外考察与实践基地,突破学科中心观念,打破分科教学的局限,通过多学科支撑、跨学科的主题研究,打造凸显办学特色的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
总之,学校将以“诚以养正,精以致远”的指导思想,统领各方面的观念认识,推动学校的实践探索,在守正中出新,实现百年老校的光荣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