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芳 高 壮
(1.福清市龙江初级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2.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近年来,学校设计校本作业普遍存在着设计的目标不够明确,只是简单地把一些书面作业变成校本作业,造成校本作业内容单一、形式单调、难度和要求无差异性、评价方式欠多元化等问题。近两年来,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物校本作业设置的实践有了一些值得推进的解决方法。
深入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影响本校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精准分析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分层次设置生物校本作业,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笔者所在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较好的生源流失严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学生比例偏高。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很少,中间和底部的学生队伍庞大。依据这样的学情设计校本作业,既要能关注学生的基础过关起到复习巩固基础的作用,又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提升能力的机会,真正做到培优、壮腰和托底。
例如,在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这一章时,学生四人为一组,为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工合作,体现出各自不同的价值。
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将生物校本作业的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学业型的校本作业,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通过基础学业型校本作业的完成达到高效生物课堂的目的;另一类是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作业,主要让学生参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延伸,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表1 校本作业设置
基础学业型的校本作业里笔记尝试了以下几种:导学案、课后测试、笔记整理、观看微课、问卷星小程序答题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所侧重。导学案模式的校本作业较为侧重知识的预习,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并解惑,能够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课后测试模式的校本作业则更为侧重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围绕学习目标来设置,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为了能在测试中取得较好成绩,大多数能认真听课;笔记整理形式的校本作业则是为了让无法在上课完成完整笔记的同学利用课后进行补充整理;观看微课视频是为了帮助平时基础特别薄弱的学生复习巩固各章节知识的难点;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可以重复测试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例如,在“心脏”这节主要围绕考查“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这些目标进行如下课后测试的设置。(如图1)再利用让学生周末观看自制的关于心脏的结构功能和血液循环的微课后通过问卷星进行小测,虽然周末的这两种线上校本作业是选做的,但学生多数愿意重复测试而取得最佳成绩。
综合实践型的校本作业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将生物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能给学生搭建起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学生在完成综合型校本作业时应用、验证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并在不断探究各种生命活动规律过程中形成生命观念;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尊重活动过程中的事实和证据,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认识事物;不断理清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1]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观察、拍照、制作模型、绘图等各种综合实践型的校本作业,以达到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设置“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有关被子植物的校本作业时,笔者进行如下的校本作业设计:
表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倡导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2]校本作业作为评价体系的一个载体,核心素养对它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努力创新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使得校本作业的设计更加符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促进学生在完成校本作业过程中不断提高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努力创建方法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校本作业评价体系。
根据学情自主编制的生物校本作业改变了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实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动态评价的方式。例如,在完成(图1)的校本作业时,笔者要求学生做完后尽可能在习题边上写出相关知识点和解析;教师讲评时由另一同学用红笔帮忙订正,在教师引导下补充知识点并在订下这一栏签上名;收上来教师再进行批改,根据写出的知识点加上相应的分数和评语。重视评价发展性和终结性相结合,在各种类型的校本作业中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平时表现及最终完成情况,在期末总评加上相应分数,优秀的作业会在笔者创建的公众号中展示。这样努力细化评价细节,并作出积极性评价,提高学习自信心,既能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又能更加重视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
学生完成校本作业后,教师还需要针对学生的完成基础进行完善和反思,充分调动生物学科集备组老师的力量,对该次校本作业修改和补充,在期中和期末装订成册,形成具有我校教学特色的校本作业。
例如,在完成(图1)校本作业后,发现如何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这个学习目标未能体现,在第2 题后补充一题“图中心脏各腔流动脉血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讲评时要求学生连同各腔相连血管内流动的是动脉血和静脉血也分别用红蓝笔表示。再如,在观察拍摄各种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时,可以增加让学生把种子放在透明玻璃瓶中培育,以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