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应用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策略
——以某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

2020-03-22 10:23蒋潇洋林璐璐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人才专业

蒋潇洋,林璐璐

(1.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与法律学院, 福建福清 350300;2.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的课题”。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涌现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如果想在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速自我的创新与改造,积极探索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与契机,融入融媒体时代。行业的发展需要人才,而高校是人才的孵化器。“融媒体”时代大潮的来袭,对高校专业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新型媒体产业的质变从单一媒体转向多元媒体、由传统记者转向全媒记者。在融媒体加速发展的今天,传媒人才的发展更应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单纯掌握某一种传播技巧或媒体制作技能或许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业态发展需求。以高校传媒类专业对于影视人才的要求为例,在影视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前期策划的思维,中期拍摄和后期剪辑包装的能力,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还要有运营的能力,如公众号的制作、排版、图文编辑乃至推广等等。传媒院校是媒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然而真正能为行业输送优秀人才的高校屈指可数,很大一部分初出茅庐的高校毕业生与业内机构的期望值存在着明显差距。国内大部分传媒类院校由于硬件问题、师资问题、媒体所在归属地缺乏活力,发展滞后等原因,在课堂教育中大多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传媒专业的实践性,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甚至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避免教育与实践、教育与行业的脱节是当今高校对于传媒人才培养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自2013年以来,启动整体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争取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积极响应并配合学校整理发展思路及路线,顺应融媒体时代的潮流,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以下改革与探索。

一、传媒人才的培养需要坚持“守正”的思维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传媒人才的发展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中国梦不断实现的今天,“守正”是基础。高校传媒人才不仅需要在校期间努力培养自身的综合技术,还应胸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以宽广的政治情怀适应融媒体的发展,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认真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政教育作为专业课学生考核的关键知识[2]。学生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所学,夯实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专业教师根据自身课程特点,通过期末闭卷考试增加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热点问题联系、实践运用专业知识分析时政热点案例和问题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学生考核。个别课程以考察调研社会热点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内容、方法,分析问题原因、提供解决办法,完成课程报告,作为课程考核形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学校范围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师通过梳理各个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融入课堂,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思政水平,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研会中,要求《广播电视概论》等理论类课程中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时期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等内容;《影视精品导读》《电影读解》等鉴赏类课程需加入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案例 ;《影视节目编导》《电视栏目包装》等实践类课程应设置与思政元素相关的作业形式与考核题型。

(二)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中宣部推出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于2019年上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在手机下载排行榜上长时间位居前列。“学习强国”平台的推出,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的创新举措。在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教师应着力推进学生使用与学习“学习强国”APP的工作。首先,“学习强国”平台是融媒体时代下的产物,使用者能够很好地体验和感受最前沿的传媒工具与传播形式。其次,平台页面更新及时,内容除了最前沿的新闻报道之外,还不乏各种门类的教育教学资源,涉及到影视教育相关的政策、理论以及学习视频。高校影视类学生能在使用过程中做到政治思想水平与专业水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加强对高校传媒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既是深化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内部需求,也是推进传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应注重对影视传播人才在教育方面重点突出创新性教学。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以及面向学生征集创新创业课题,由任课老师担任课题指导教师开设相关课题的实践。另外,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优秀的参赛队伍和潜力团队提供项目孵化场地,项目启动奖励金,项目辅导等等一系列鼓励机制。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而让高校学生有了更好的实践创新机会。影视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日新月异、迭代频繁的领域,影视专业学生应发挥自身专业特点与资源优势,抓住政策契机,将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以项目带动创新激情,培养创作活力。

三、教学重心向应用型方向转移

目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急需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十三五”期间,国家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注重产教融合,促使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一)建立高校融媒体中心

基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开放性、交互式的数字建设逐渐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组建自己的融合媒体教学平台,为校内的师生教育、课程分享、实践活动提供便利。2018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探索教育系统媒体融合。2019年,阳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为了适应融媒体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问题,相继建设了校内融媒体实验中心。其中阳光学院是福建省高校第一间建成使用的融媒体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平台,已经开发并设置《融媒体实务》《融媒体广告创作》《融媒体综艺节目创作》等与融媒体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为培养更多应用型高素质的融媒体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校企合作传媒工作室

当今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影片的质量与影响力也都逐步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在这个发展契机下,中国电视产业也在新媒体的驱动下不断创新发展。加强产教结合、注重校企专业对口合作已逐步成为影视教育界与产业界共同的发展方向。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福州懿源传媒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校园内共同开设校园工作室,将业内资金资源、硬件资源优势与校园人力资源优势有效融合,无论对在校生的能力提高还是构架稳定的企业人才输送渠道都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通过工作室平台,开展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仍然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构建良好的工作室文化,模拟企业环境,为今后就业更快融入社会提供帮助。在校企工作室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迅速,除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之外,还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学科竞赛中都获得了佳绩。学院参赛作品在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办的青年之声“潍坊杯”VR制作大赛上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在福建省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在“大乘杯”全国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中获华东组二等奖一项。

(三)增加实践比重,并纳入培养方案

融媒体时代对于未来传媒人才的选拔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编导、策划、摄像的技术,甚至还应具有投资、管理等的思维能力。“重理论,轻实践”也是当前许多高校发展滞后的原因,要想适应融媒体的发展就务必打破这个问题。国内一些院校在几年前就采取了“2+2”的培养模式,即两年的课堂理论培养加两年创业实践,从而为市场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经得住社会考验的传媒人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计划也发生了变化,逐步从原先的“7+1”学期模式转向“3+1”年的模式,即将原有的大学四年中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期转变为最后一整个学年的实训实习。培养方式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课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操作中,不断提高传媒影视人才的实践能力。

(四)走进业内,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影视专业学生的学习仍受到传统教育教学体制束缚,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应用型培养方案和考核机制对于高校传媒类教师来说不仅要面临着繁重的教学备课压力,还要兼顾着学科的科研任务。传媒类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与行业挂钩紧密。然而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行业导师都让专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针对上述情况,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推动“双百计划”,即培养“双师型”人才。在学校大政方针支持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北京青年报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编辑(正高级)一名,较大地提升了专业师资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在融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政府鼓励各个传媒机构,尤其是县级单位迅速筹建融媒体中心。学院领导带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积极走访并调研福清市融媒体中心,分析了当下融媒体的发展方向,分享建设思路和提出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陈春彦、蒋潇洋两位教师前往福州仟亿信息有限公司挂职,学习融媒体环境下舆情监测与分析的前沿知识,适应融媒体时代下的研究需求,朝“双师型”方向转型发展。

四、专业跨界融合,构建校内专业性研究机构

面对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高校应整合学科、促进相关专业的跨界融合,为跨学科合作铺平道路。早在2016年,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文化传媒与法律学院就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与汉语言文学联系到一起,组成文化产业创意群,并开展相关系列活动。这一举措发挥了各自专业的优势,将广电专业学生的影视制作能力,广告专业学生的创意策划能力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融为一体,并发挥效用。

在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媒介愈发自由的当下,反映社情民意的网络舆情,会正面或负面作用于现实世界,及时发现、分析、管理、利用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4]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文化传媒与法律学院顺应时代潮流,整合专业资源,融合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专业与法学专业师生力量,共同构建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政法舆情治理研究中心”,并顺利举办了以“舆情研究与区域服务”为主题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构建起政法系统学界、传媒界和社会公众之间多方对话的平台,为各级各类政法部门提出合法合规法律建议和信息传播策略,促进政法舆情治理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同时,通过研究基地的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政法舆情治理研究者和一批高质量的实用人才。研究中心在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迅速取得了良好成果,经福建省社科联采纳,“政法舆情治理中心”带头人陈春彦教授撰写的《当前我省县级融媒体中心面临的机制困境及建议》刊登在《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成果要报》(2019年第6期)上,并得到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建勇的肯定性批示。另外,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内参采纳并刊登了陈春彦教授的研究观点,供中央决策参考。

五、结语

融媒体时代媒体的深度融合最终是人的融合,推动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向综合性发展是大势所趋。融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人才不仅需要夯实专业基础,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及创新思维。高校在积极探索与融媒体融合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传媒人才教育培养方案的改革,从而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传媒人才更好更快地充当融媒体时代的弄潮儿。

(本文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媒体融合与舆情治理创新团队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