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的形象建构审思
——基于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综合分析

2020-03-22 10:23马子清刘新玲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学生

马子清,刘新玲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高校学生干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干部”。该群体的干净担当有利于创建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带动并形成勤奋好学、团结友善的校园氛围。他们不仅在工作层面承担着上传下达、统筹规划的重要责任,也承担着服务同学、表达青年诉求的重要职能。然而,网络集中曝光出一系列与其角色定位相背离的舆情事件,部分学生干部背弃服务学生的初心,出现滥用身份、官气十足、公权谋私的言行。诸如此类的特殊现象反映出部分高校学生干部群体的先进性丧失,削弱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学生干部污名现象的生成机理和本质危害,分析如何重塑学生干部的社会形象,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干部舆情事件的典型案例概述

自2016年起,涉及高校学生干部行政化、官僚化的事件就层出不穷。2018年此类事件更是集中引爆舆论热点,各类媒体平台接连曝出学生组织官僚化、庸俗化的典型案例,随即学生干部“官僚”思想严重的问题引发大众关注。涉事学校覆盖众多类型的高校,一时间高校学生干部成为舆论抨击的众矢之的,舆论漩涡一边倒地呈批判态度。一系列学生干部污名事件经微博曝光后,当日有近百家新闻媒体相继转载报道,实时阅读评论量高达100,000+。舆论高涨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纪委网站及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纷纷发声,发表锐评强调必须警惕学生干部官僚倾向并及时纠偏。典型案例中对学生干部形象产生恶劣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滥用身份符号

所谓身份滥用是指部分高校学生干部对自身角色定位出现偏差,“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外显,运用粗鄙言语强调其身份符号,手握资源和权力而导致自我膨胀[1]。2018年11月以“某学生会干部耍官威,威胁赞助商”为话题的微博登上热搜,引发热议。在校园活动中,浙江某高校王姓同学代表校方与赞助商沟通活动物资时发生口角,王同学当即破口大骂并威逼利诱。对照两年前江南某高校学生会主席一人配备七名主席助理为其办事,随之伴随“打官腔、行官风、积官威、圆滑世故,满身江湖浑浊气”等一系列口诛笔伐的批判。高校学生组织“官僚化”现象实际上是学生干部对自身角色定位的偏差和对其身份符号的过度强调。

(二)严苛尊卑层级

所谓严苛层级是指部分高校学生组织内部出现个体对于上级产生崇拜以及仰视的心理态势,对于下级则有着指挥、教导的虚荣心。高低年级学生干部等级之间有不可逾越的尊卑称谓,用庸俗的等级关系代替了纯洁的同学关系。2018年10月接连爆出多起学生干部丑闻,分别为成都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会干事在学生会群直接@主席杨某向其询问开会时间,遭该群管理员批评辱骂;四川某学院一学生在微博上曝光该校学生干部要求成员给社团干部发中秋祝福短信,因写错干部名字被罚抄名字50遍并在开会时做检讨等[2]。高校学生组织“官僚化”现象实际上是按照一定标准把组织内部成员分成三六九等,每个等级之间设置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包括待遇、奖惩、福利、特权等。

(三)衍生公权谋私

所谓公权谋私是指部分高校学生干部个体掌握较大权柄且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相伴随出现滥用公权谋私的校园微腐败[3]。学生干部掌握有活动经费审批报销以及换届推荐人选等工作职能,而部分学生干部将其工作职能夸大为公权力。2018年底,华北某大学自律会发布公告,要求全体成员在规定时间内扫描淘宝领红包赚赏金的二维码,领取红包后再将相应金额转回主席处,转回金额需截图上报。此种借用学生干部公权力谋私利的表现绝不是个例,部分举办活动、购买物资时虚开发票、实销多报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来,被批“近水楼台”“贪官预备队”等。高校学生组织“官僚化”现象实际上是少数学生干部“公权”意识不强,用权理念不当,没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权谋私,进行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

二、高校学生干部“微官僚”现象的生成机理

通过对若干典型案例现象呈现的分析,清晰反映了高校学生干部“官僚化”问题背后参与目的异化、私人关系网嵌入以及对上负责和个体决策机制三个维度的成因,从思想根源看,部分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组织的目的异化,更加注重实体利益的获得;从人情关系看,私人关系网嵌入学生干部遴选过程严重影响高校政治生态的纯洁度;从实践运行看,对上负责和个体决策的制度缺陷加深了部分学生干部的官僚习气。

(一)参与组织目的异化引发滥用身份符号

高校学生评价体系给与学生干部群体利益扩大化,利益诉求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学生组织并谋求更高的干部职位,部分学生干部利用岗位职权所形成的优势,谋取私人利益从而衍生滥用身份现象。一方面,高校学生评价机制中采用综合评定的标准,综测成绩往往标志学生在校期间整体评价,其排名最终关系到入党、“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等荣誉评定、奖学金评定,甚至在升学和就业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干部身份与这些相关利益直接挂钩,表现为学生干部会比普通学生更容易评到奖学金或保研名额等。尽管大多数人参加学生组织的初心是锻炼自己,但在潜意识中,通过学生工作获得部长、主席等职务,最终获得某些优势资源变成了不少学生干部坚持的真正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干部相比普通学生群体具有更多的工作职能,例如:活动经费的审批报销、换届人员的选拔推荐、上传下达等。部分学生干部将学生干部身份本应承担的工作职能看作学生干部身份赋予自身的权力,顺其自然的倚仗学生工作之名为私人谋取不合理利益,做有悖“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初衷。本应风清气正的象牙塔在部分学生干部向庸俗化、官僚化转变的过程中开始变得乌烟瘴气。

(二)私人关系网嵌入遴选过程衍生公权谋私

高校学生干部产生过程中存在经验主义色彩浓厚、人情关系复杂、选拔评价周期短等突出问题,私人关系网嵌入现行的学生干部遴选机制中导致选人用人具有主观随意性。学生组织遴选采用以学生自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模式,学生私人关系的亲疏会对学生干部的选任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在管理学生工作中,工作能力强弱以及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常常成为学生干部担任重要职位的标准,一次性选择不可避免的具有盲目性。仅凭面试表现和简历作为依据的一次性选择会出现任用动机不纯的同学。另一方面,在学生组织的遴选过程中,通常是由主席、部长等人担任面试官,主要学生干部面试权重较大,上下级话语权差别较大,有“一言堂”之弊,并且缺乏有效监督。部分学生通过非正常手段加入学生干部队伍,钻制度的空子,通过“提前打招呼”等操作,同现任“学生官”私人关系较好的同学往往都能顺利经过层层筛选而进入学生组织并担任相应职务,致使选拔效果削弱,不公平现象外显。与此同时,由于关系网的嵌入,学生干部队伍在一定程度开始形成“小团体式”的熟人关系网。

(三)对上负责制与个体决策制导致层级森严

学生组织自上而下的逐级考核呈现出的最大问题是采用“对上负责”。追求等级的权力欲和表现欲源于“对上负责”制,在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中自上而下的评分制度直接决定着下级干事在新任期中的留任和升迁,使学生干部根据职位高低而等级分明,职务高的干部对于低职位干部或者干事可以颐指气使;下级对上级惟命是从。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组织已基本形成“金字塔状”的管理体系。“主席”位于这个体系的顶端,处于核心位置,发挥主导作用。在主席负责制的前提下,将工作细分并指派专人负责,形成各部门的“部长”,部长再将工作细分给部员,“对上负责”已成公开的秘密。“对上负责”导致不同层级学生干部特权的产生,不同层级的学生干部和部门普通成员以及学生组织外的普通学生是利益相关者,部员和普通学生群体有获得某些“便利”的需求,这种特权与需求的结合就构成有一个具有互动和张力的共同体。另一方面,高校对学生干部的监督不力,老师对干部、干部之间、学生对干部的监督极度匮乏,干部之间往往碍于情面而形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虚无状态。监督机制落后导致问责形同虚设,没人反应问题更没人解决问题。现在所推行的问责主要是“同体问责”,即上级对下级的问责。异体问责的缺乏导致学生干部无法意识到和解决好存在的关键问题。

三、高校学生干部污名现象实质的危害剖释

通过对该现象生成逻辑的分析,高校学生组织中的部分个人,天然对于上级产生仰视心理、对同级具有竞争忧患心理、对下级具有指导教育的虚荣心理。他们以“官”的利益为转移的利益特权、“唯上是从”的制度安排、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都将学生干部污名现象指向一种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价值观,其实质表现为“权力本位”和“个人本位”两方面,对国家和社会以至于学生干部群体自身都贻害无穷。

(一)背离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的大学,其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4]。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青年的培养,并把落实青年工作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高校学生干部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强大号召力,若高校学生干部中“官本位”之风盛行,就易与前苏联共青团培养出经济寡头相类似而培养出我们党和国家的掘墓人。20世纪末,前苏联寡头在私有化进程中一夜暴富,并在利益与权力的诱惑下,把触角伸向政治领域,从而在政坛呼风唤雨[5]。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经济寡头中五成以上是前苏联高校共青团培养出的。众所周知的团干事,最终却成为干预国家政治的经济寡头[6]。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支配下已经成为影响党执政基础的大问题,是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障碍。高校毕业生将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如若在大学滋生出深厚的“官本位”作风,必然危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弱化学生组织公信力

当“官本位”思想蔓延而形成一种在大学生精英群体中的“官本位”文化,其影响涉猎的对象范围就不单单是置身其中的参与主体了。当前高校部分学生干部能力不高、脱离群众、滥用特权等丑闻被曝光无不挑战着高校学生组织的公信力,使其遭遇公信力危机。近些年来各种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与正面效应同样明显,各类组织的公权力在面对公众高涨的舆论压力之时往往陷入“塔西佗陷阱”。高校学生干部陷入污名现象除了其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的制度漏洞,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塔西佗陷阱”效应的影响,部分网络评论存在以偏概全之嫌,营造污名的舆论氛围[7]。当高校学生组织陷入“塔西佗陷阱”使这个组织失去公信力时,会呈现出无论学生干部是讲真话还是假话, 学生组织是做好事还是坏事, 公众都会给出负面评价这样一个政治现象。使学生群体迷失自我,社会群体都对未来失去信心。

(三)解构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官本位思想渗透严重影响青年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当前我国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并存,一些不良思想观念容易对尚处于养成期的大学生产生干扰。毛泽东曾指出:“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这不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老爷态度,猫鼠关系,脱离群众,不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的弊病,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天天破除,而且破得越彻底越好”[8]。 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格格不入,同时也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干部群体中沾染官气,容易影响某些大学生群体形成“以权谋私”的错误权力观、“干尊群卑”的错误群众观等,严重危及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塑学生干部队伍形象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明确正确引导,完善科学遴选,把好学生组织入口关

将学生干部遴选标准具体化、选拔程序规范化,创造一个公开、平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这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治本之策。把“公开选拔”“民主推荐”“任前公示”、“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并配套完善起来,增加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扩大学生干部遴选工作的民主性,同时创新思路,提高干部遴选的针对性。要重视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和作风建设,严厉杜绝学生干部态度不端、推脱责任等行为,切实发挥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在学生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威信,建议在学生干部选拔工作中采用试用期考核制度,设定试用期为一到两个月,在试用期阶段内通过进一步观察,进行人员的最终调配和任用,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性选择的盲目性和不全面性。

(二)健全问责体系,落实追责任务,恪守学生组织规范

要“把学生干部的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拓宽工作思路,用“因事设岗”代替“因人设岗”,将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推进常态化工作长期累积,短期工作项目化推进,试行临时招募,加大学生干部流动性。分散和削弱学生干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同时要健全学生干部微腐败的问责机制,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学生官”也应该在完善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生干部问责,规范不同层级学生干部的职权和问责,在遴选和考核过程中如有发现任人唯亲,主观评定等现象或是在履行学生干部职责时不作为等有悖合格学生干部标准的现象必须严肃调查处理,对实施该行为的学生干部予以相应的组织处理,有效防治和避免滥用职权的现象发生。

(三)树立正确导向,消除利益杠杆,助力学生干部去身份化、特殊化

首先,高校应按照学生成绩及表现来进行综合测评。切莫将学生组织异化为侵害学生价值观的熔炉,给考评优秀的学生干部予以加分政策,且分值不宜太高,加分要“按劳分配”而非按职务等级评定。各类荣誉评定应本着公平公正原则,用成绩说话,鼓励学生刻苦钻研学术,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或具体担任何种职务不应成为其选拔和评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各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和任免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把简历上“学生干部经历” 视为加分项。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学生干部的经历或者担任职务的高低,而是在学生工作中培养的思维能力,变通能力和执行能力。在面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发掘毕业生实际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不能仅凭借一纸学生工作经验做定论。另外,在高校毕业生选调选聘中,应优化其报考条件,建议在报考时学生干部一项设置具体化报考标准,规范推荐流程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干部去身份化、去特殊化。

(四)培育人文精神,落实青年工作,引导学生干部明确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要关心青年和青年工作,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把青年一代培养铸造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三观。针对当前出现的学生组织污名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明辨是非、恪守正道,拒绝投机取巧、抵制官僚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想,做青年群众的领路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 “官本位”的危害,用以人为本、群策群力的民主制度代替官本位思想所带来的权力异化,补齐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这一短板,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行事做人操守准则和价值尺度,从内化理论和自身内省中明确使命担当。

五、结语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整个社会的价值走向, 而青年又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 因此青年的价值养成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走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年兴则国家兴,高校学生未来会进入社会领域的各行各业,青年群体如若提早呈现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圆滑世故,阿谀奉承,那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会导致多大的影响。今之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本应风清正气的学生组织,被官本位思想长期笼罩,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应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作风建设,摆正自己在学生组织和学生群体中的位置。同时社会各界,包括高校自身、社会导向以及岗位选拔等其他方面也应合力使学生干部去行政化、身份化和特殊化,消除学生组织内部“官本位”思想的困囿。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干部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聪明的学生等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