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净, 郜洁, 陈思, 刘晓荣, 孙建华 (邓高丕)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子宫穴乃经外奇穴,是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的重要穴位,一般认为位于脐下4寸,旁开3寸(也即中极穴旁开3寸)。应用子宫穴的病症繁杂多样,古代、现代医家对其定位、主治的认识存在分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分歧无疑会影响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的疗效。虽然涉及子宫穴的现代临床研究多样,但尚无研究对其相关古代文献进行系统的检索、整理、分析,笔者希望通过回顾典籍,进一步加深对子宫穴治疗妇科疾病的认识,以供同道参考。
1.1文献来源
本文检索工具为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第五版)[1],检索文献范围为《中华医典》收录的1 156部中医古籍。
1.2文献检索策略
通过计算机检索,人工反复核对文献。检索“子宫”一词,重点检索范围为《中华医典》条目五中的针灸推拿类书籍,其余范围作为次重点检索范围也全部纳入检索。为防止遗漏,以《中国针灸学词典》[2]及子宫穴名称的相关文献[3]为参考,补充检索词“侠泉”“侠玉泉”“挟玉泉”,分别检索,结合上下文反复进行校对。
1.3文献纳入标准
①有关子宫穴位置描述的条文;②有关子宫穴单穴或配伍应用的条文;③有关子宫穴单穴或配伍应用的医案;④针灸歌诀中涉及子宫穴的部分;⑤有关子宫穴刺灸法和刺灸量的条文;⑥涉及子宫穴使用禁忌的条文。
1.4文献排除标准
①结合上下文,可明确古代文献中“子宫”指妇科生殖脏器,而非穴位者;②侠玉泉穴相去除一点五寸、三寸外、五分、两寸、两寸半的其他穴位,如侠玉泉五寸,因无任何书籍、条目命名为子宫穴,予以排除;③书籍中明确引述其他具体书籍,并和被引书籍内容完全一致的条文。后代文献对前代文献条文原文引叙时,纳入年份较早医籍中相关内容,如《外台秘要》引《千金要方》:“千金疗气淋方...挟玉泉相去一寸半,灸三十壮。”纳入《千金要方》相关条文,排除《外台秘要》相关条文。同理,排除《经穴汇解》引自《针灸大成》、《济世良方》的条文;④同一书籍中前后重复的内容,如《针灸问答》第五十五章和第六十三章均有“子宫中极旁三寸”的描述,取其一即可。
1.5文献纳入情况
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发现记载子宫穴相关内容的书目共计23本,条文46条。因中医古代文献繁复庞杂,在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时,分别统计《针灸名著集成》[4]提及书目与未提及书目。属于《针灸名著集成》的仅有9本,书籍名称及相应条目数为:《千金要方》3 条,《千金翼方》2条,《针灸资生经》1条,《普济方》3条,《针灸大全》1条,《针灸集成》3条,《针灸大成》5条,《针方六集》1 条,《类经图翼》2 条,不属于《针灸名著集成》的14 本,分别是:《针灸逢源》3条,《万氏家抄济世良方》1 条,《针灸问答》3条,《针灸神书》1条,《针灸易学》6条,《考正周身穴法歌》1 条,《勉学堂针灸集成》2 条,《经穴纂要》1条,《神灸经纶》1条,《医学纲目》1条,《女科证治准绳》2 条,《医心方》1 条,《小品方》1条,《圣济总录》1条。
表1 子宫穴定位表Table 1 Location of Zigong acupoint(EX-CA1)in ancient literature
2.1穴位位置
见表1。查阅古代文献可知,子宫穴雏形最早见于唐代《千金要方·卷三·妇人方》“妇人胞下垂注阴下脱,灸挟玉泉三寸,随年壮,三报”,随后《外台秘要》出现“子宫”一词,但并无“子宫穴”一说。“子宫”指穴位始于宋代《针灸神书》“白浊子宫中极用”的描述。“子宫穴”命名历经演变,较早的文献“但言分寸,不名孔穴”,这导致古代文献对子宫穴定位矛盾模糊。其中一部分有以讹传讹之嫌,如《勉学堂针灸集成·卷一·别穴》说:“子宫二穴在中极二旁各五分。”《勉学堂针灸集成·卷二·杂病篇针灸》又引《医学纲目》说:“穴在中极旁左右各开三寸”,前后自相矛盾。另一部分是出于医家的不同意见。如《针灸逢源·卷四·经穴考证·经外奇穴考》说:“子宫在关元穴左边开中二寸......《大成》有子宫二穴在中极旁三寸误”,这表示《针灸逢源》作者李学川查阅到《针灸大成》中子宫穴的位置,但并不泥古,基于自身对临证或解剖的认识,从而对子宫穴的位置有独到的见解。
以现代解剖学观点看来,中极旁开3寸的子宫穴毗邻髂窝,体表投影对应的脏器为小肠、盲肠、阑尾,并不直对子宫、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官。子宫穴位置之争议多源于此[3]。因此,有些医家折中选取中极附近距女性生殖器官更近的位点如中极旁2寸、中极旁5分为子宫穴所在。但回溯古籍,这些位点另有作用,《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普济方》和《圣济总录》认为“侠玉泉1.5寸”治疗气淋,“侠玉泉2 寸或2.5 寸”治疗大便不通,《小品方》和《医心方》认为“侠玉泉0.5寸”治遗尿。以上位点主治泌尿、消化系统疾病,而非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不应为子宫穴定位所在。
通过对子宫穴位置表述的古代文献分析,支持子宫穴位于中极旁开3 寸的典籍数量占绝对优势。其中,被《针灸名著集成》收录的书目也更多,这说明子宫穴定位于中极旁3 寸的流传度更广,被古代医家接受度更大,在古代应用也更为广泛。
笔者认为,穴位定位并非简单的建立于解剖学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气血经络的基础上,体表与内脏之间有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也并非简单的体表投影对应的关系,由体表投影确定穴位位置缺乏依据。在其他说法证据不足时,仍应尊重古代文献。立足古代文献并不代表拒绝创新,但创新应在循证医学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综上所述,现阶段应承认中极旁开3寸为子宫穴所在。
表2 子宫穴主治病症表Table 2 Diseases treated at Zigong acupoint(EX-CA1)in ancient literature
2.2穴位主治
见表2。因古代文献对病、症描述多样,为了统一和规范命名,所有病名按现行教材《中医妇科学》[5]目录病名进行归类。
对子宫穴主治的作用研究随着各代医家的探讨不断深入,从文献可知:①唐宋时期仅用于治疗“妇人胞下垂注阴下脱(阴挺)”,明清后主治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治疗子宫疾病,也适用于治疗卵巢、尿道和阴道疾病。②后世多用于治疗不孕症,中医妇科学认为不孕症分为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证,查阅古代文献,子宫穴似乎尤适用于肾虚型。《针灸大全》《针灸大成》描述为“女人子宫久冷,不受胎孕”,《万氏家抄济世良方》描述为“妇人气血不足,子宫虚冷,不能成孕”,均可为佐证。③此外子宫穴所治之胎元不固,既包括“妊子不成数堕胎”(《针灸集成》)类似于现代医学习惯性流产或复发性流产的概念。也包括胎漏(《医学逢源》),类似于现代医学先兆流产阴道流血的症状。④子宫穴所治之腹痛,仅见于《医学逢源》一书,且并无详细描述。妇科疾病中,出现腹痛症状的常见疾病有二:盆腔炎性疾病及痛经,现代常用于治疗痛经[6]。亦有学者发现子宫穴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7-8],均取得满意疗效。⑤关于白浊一病,《诸病源候论·虚劳小便白浊候》指小便色白混浊,《万氏女科》说“白浊者,随小解而来,浑浊如泔”,阴道口、尿道口解剖位置临近,如有炎症常相互感染,因此,白浊多指阴道尿道异常分泌物,此处纳入带下范畴。子宫穴治疗白浊仅见于《针灸神书》一书,并无详细阐述,近现代也无相应文献和研究支持,现已少用。⑥此外,子宫穴还可治疗癥瘕、崩漏。现代临床研究表明,温针灸子宫穴可治疗子宫肌瘤[9-10],针灸子宫穴可以治疗以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子宫腺肌症[11]、子宫内膜异位症[12],以及月经失调为表现的多囊卵巢综合征[13]。笔者认为,应用子宫穴治疗妇科疾病,应明确适应症,并有较为充足的依据。无论是古代文献、现代临床文献或研究、病案或病例报道,切不可望名生义,错用、滥用此穴。
2.3刺灸法
见表3。《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刺灸法对于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回顾古代文献可知,古代艾灸法有五种,随年壮三报、七壮、二七壮、三七壮、五十壮,以三七壮为多。无论如何,艾灸子宫均应大剂量[14],“令火气直达毒处”。其中唯有《针灸易学》一书对子宫穴的艾灸方法有详细的描述:“经至之日,灸子宫二穴”,应“重灸”,可“经至灸起,连三日止”或者“灸二七壮”,可供参考。
子宫穴针刺深度有三种,分别是一寸、二寸、二寸半,支持针刺深度为二寸的数量占绝对优势,无论如何,均为深刺。究其原因,其一是缘于子宫穴部位所在,正所谓“腹如井,背如饼”,中极旁开三寸的子宫穴下有腹外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等层次,正如《针灸大成》所言:“肌肉厚实处,即可深刺。”其二缘于中医因病治宜的理念,如《灵枢》所说:“病在中者,取以长针”“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留之”;子宫穴主治之不孕、阴挺、癥瘕、崩漏等病,皆为慢性疾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病邪深入脏腑,因此应深刺。
2.4穴位配伍
检索到关于子宫穴配伍其他穴位治疗妇科疾病的条文不多,共24 条。回顾古代文献发现子宫配伍穴位,有17 条为中极,高达70%,占绝对优势,其中有6条中极穴为唯一配伍穴位。其次为三阴交穴,共有5条;再次为肓俞,共有3条;剩余穴位均出现1 ~2 次,罗列如下:合谷、胞门、复溜、会阴、行间、天枢、关元、气海、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笔者试分析其原因,中极、三阴交、肓俞均可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临床常和子宫穴一并使用以加强疗效,其中中极穴与子宫穴位置相近,作用相似,特别是艾灸时,子宫穴与中极穴共同使用,可温暖下腹、疏通经络、温经散寒[15],因此出现频率最高。
表3 子宫穴刺灸法表Table 3 Dosa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t Zigong acupoint(EX-CA1)in ancient literature
子宫穴的相关理论和临床应用发展,经历了起源、形成、成熟的漫长阶段[16]。子宫穴最早成形于唐朝《千金要方》,“子宫”一词最早作为穴位描述见于宋朝。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历代医家的探索,对子宫穴的认识不断深入。从主治阴挺一病,发展到治疗妇科多种疾病;从单穴使用,到逐渐丰富的多穴配伍,从开始只灸不刺,发展到针刺并用。
回顾子宫穴相关古代文献,我们可以得知:①虽然关于子宫穴的定位,众说纷纭,有中极旁开5分、旁开2寸、旁开3寸、中极下约1.5寸、关元左2 寸、关元左3 寸、关元7 种之多,但定位频次最高为中极旁开3寸。此定位在古代文献中流传度最广,接受度最大,而其他定位在古代文献中多主治泌尿、消化系统疾病,与子宫穴病名不符,故应承认子宫穴位于中极穴旁开3寸。②子宫穴的主治范围以慢性虚损性疾病为主,涉及不孕症、胎元不固、阴挺、癥瘕、崩漏、带下、腹痛等病,包含子宫、卵巢、阴道、盆腔相关疾病,涵盖内分泌疾病、器质性疾病、炎性疾病,这成就了子宫穴作为治疗妇科疾病要穴的地位。③应用子宫穴治疗妇科疾病,治疗时应大剂量艾灸、深刺,以求“令火气直达病所”“深内而留之”,徐徐图之,不可急功近利。④子宫穴作为经外奇穴,常在辨证论治、经穴配伍的基础上,随症加入,以求获得更好的疗效;常和中极、肓俞、三阴交配伍使用,以上诸穴均主治妇科疾病,共同使用,相得益彰。
子宫穴作为妇科疾病常用穴位,现有文献研究极少。回顾子宫穴相关古代文献,研究子宫穴定位、主治、刺灸法、配伍穴位,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妇科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相关临床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关注子宫穴的现代临床研究,古今临床文献参照、对比,以求对子宫穴的临床应用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用针灸治疗子宫穴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