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泉州园区”)于2013年9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复为第五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按照“一区三园”的建设模式,规划建设果蔬、茶叶、海洋生物等三个分园,每个分园功能布局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组成。核心区面积14.2万亩,示范区面积约60万亩,辐射区面积约300万亩,2019年核心区产值702亿元。
泉州市政府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泉州园区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市科技局,并组建泉州园区科技专家委员会。园区管委会先后出台《泉州市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年)》《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若干意见(试行)》等政策措施,市级科技经费设立泉州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开展科研设施、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各分园区所在地政府也相应出台扶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园区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定期检查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制定实施园区建设发展专项计划。创新所地、校地共建分园区机制,较好地形成科研院所与园区结合、园区与产业结合、科技人员与企业结合创新驱动管理新机制,推动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泉州园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7家(其中涉农高企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54家,福建省级农业创新型企业6家,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海西科技特派员学院泉州分院1个,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分中心7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48个,省级以上“星创天地”16家,拥有个人科技特派员100人、法人(团队)科技特派员3家,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34家,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企业(基地)203家。
2019 年,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估达标,在全国157 个参评园区中,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九,也是福建省唯一进入全国排名前十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抓科技项目建设,创新示范引领凸显。泉州园区建设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75个,其中省部级项目49项、争取资金8752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1.35亿元。实施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863项目“利用生物基原料生产绿色尼龙聚丁内酰胺”、“十二五”农业领域科技支撑专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乌龙茶绿色节能萎凋做青杀青烘干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和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生态茶园节能节水灌溉新技术的转化及示范”。开展马铃薯、西红柿、胡萝卜、丝瓜等作物育种和名优果树良种筛选利用研究;承担国家作物种质资源观测监测任务,开展马铃薯、淮山组培快繁和香药植物产业化关键技术等研发任务和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三安植物工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开展茶叶深加工,并探索利用“光配方”种植茶树。
抓闽台交流合作,成果辐射效应渐显。泉州园区积极开展闽台交流合作,组织海洋生物园赴台开展海洋生物科技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台湾海洋生物与产品加工先进技术。果蔬园依托园区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建设“福建省对台合作引种创新基地”,组建泉台果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参加6·18成果交易会、海峡论坛等大型活动,科技人员互访、宣传推介等多形式,有力推进两岸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现已与台湾专家对接涉农项目8个,引进国内外农作物新品种220个,其中引进台湾名特优园艺作物39种、118个品种,台湾农业新技术6项、新肥料3种、新农机具1种、龙眼保鲜新材料1种,多项新技术和品种是大陆首家引进的,并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泉州园区已成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研发应用首选平台。
抓产学研用合作,协同创新驱动增强。一是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三个分园区分别依托一所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高校院所与入驻企业的技术合作。如果蔬园依托泉州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茶叶园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海洋生物园依托泉州海洋学院,通过边研究边转化,对孵化企业做到“一对一”服务,缩短科研成果到“田间”、基地的距离,推动农业技术及优良作物品种的推广应用。海洋生物园区建设泉州市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依托泉州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国家海洋三所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发布技术难题、技术需求500多项,成功对接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项目30多项。二是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科技特派员入园创业、建立示范基地与开展科技服务工作,针对区域农业,尤其是果蔬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开发符合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源,带动园区快速发展。
抓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资源聚集提升。重点构建“432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即建设泉台果蔬种质资源创新平台、茶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海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农业科技专家库服务平台四个公共服务平台;泉州市泉台果蔬、海洋生物加工、茶叶机械等三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泉州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两个基地及泉州农村信息化与远程培训中心一个科技中心;整合泉州市,乃至全省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建成面向我市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泉州园区目前拥有各类技术研发平台49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14个。
抓特色产业建设,园区产业结构升级。围绕解决制约我市海洋生物、茶叶、果蔬、食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实施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种质资源库,培育优良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加强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集成运用,开展与现代种养业相配套的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与智能化装备研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重大项目,推动我市海洋生物、泉台果蔬等创新联盟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对接、联合攻关、合作开发,通过政产学研用的捆绑式合作,助推地方产业升级。
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国家园区及各分园区管委会为临时机构,管委会办公室无编制、无定员、无办公经费。有的分园区无专人做事,导致很多工作交叉无法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园区日常事务、国家年度考核评估、园区规划提升等工作的有效推进。
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泉州园区内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较少。至2019年,泉州园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数量41个,泉州园区当年转化科技成果数量6个,低于全国东部园区平均水平8个。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主要是根据新一轮园区规划要求,石狮祥芝滨海渔港风情小镇、安溪10万亩茶叶基地的硬件配套设施和部分企业的科研楼及实验室建设、果蔬园核心区景观大道的配套设施等正在进行中,项目建设尚未完成,存在资金缺口3.3亿元。
产业资金投入有待加大。泉州园区近年来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大多数生产企业在实现农产品规模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均面临融资困难的局面,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进一步优化园区建设布局。根据泉州市农业资源和已形成的生产力空间分布特征,按照国家园区“一园区一主导产业为主”和国家与省级园区适当区分、不重叠的原则,建设“两园一中心”(茶叶园、海洋生物园和创新中心),建成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组成的泉州园区。一是组建创新中心,由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侨大学化工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和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等院校,果蔬园提升为创新中心,着重开展果蔬、茶叶和海洋生物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推广。果蔬园原来的部分果蔬产业化生产功能由泉州(果蔬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承担,以一中心服务两园区协同发展,不断提升泉州园区的整体创新水平。二是扩大海洋生物园核心区,在原有祥芝镇海洋科技园基础上进行重新扩大规划,涵盖石狮市祥芝、鸿山两个乡镇,核心区域面积1.2万亩,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即海洋生物公共服务中心、海洋渔业生产服务基地、海洋生物高科基地、渔港风情休闲基地。在海洋生物科技园区里的生物医药与保健食品功能分区里规划约1400亩,重点建设以海洋食品为主的海洋食品园,集中发展水产加工冷链储藏物流集中区;三是增加园区经济总量,拓展茶叶园核心区范围,由原来的“两园四镇”扩大为“两园六镇”,即安溪县城区工业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以及龙涓、感德、祥华、西坪、芦田、虎邱六个乡镇,面积12.5万亩。进一步扩大安溪茶叶产业分量,从而提升整个园区的经济总量,保持园区创新能力的领先地位。
位于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果蔬园的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
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建设泉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等示范基地,以项目方式推动企业界合作,促进成果转化。一是引导企业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使其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和成果转化的载体,不断提升园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能力;二是加大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星创天地、博士后工作站等服务平台,加强校企、院企合作,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在园区内转化成产品;三是强化招商工作,重点引进和实施大项目,以大项目、大企业带动园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四是加强协作,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抓好院士合作项目实施。
进一步探索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等新的利益联结机制,改变以往只是土地流转、入园打工等简单的合作方式,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建立股权型、分红型等合作方式,让农民充分参与园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成果。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园区资金投入力度,对园区示范企业(基地)和新引进的科技型企业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打通资金通往园区农业科技企业的通道。针对农业企业投入大、时间长、见效慢的特点,引导农业科技企业盘活既有固定资产,推动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企业将既有的加工厂房、员工宿舍、大棚房、茶叶庄园等固定资产办理产权手续,通过银行融资扩大生产规模。
进一步提升辐射能力。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园区的产业支撑能力和区域经济服务能力,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批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和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及企业集团,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将农业科技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和农村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