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庆华教授(右)和吕孝东(左)交流吊蔓栽培西瓜长势
眼下虽已进入寒冬,但在聊城莘县董杜庄镇前花庄西瓜种植户黄章秋家的大棚内,却是一番夏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象。
“俺家脱贫摘帽,离不开山东农大蔬菜专家史庆华老师带来的新品种和新技术。”黄章秋笑得合不拢嘴,“前年西瓜在大棚里低价都卖不出去,今年亩产八九千斤,一斤能卖到3块钱,一亩地增收1万多块。”
如今,黄章秋家仅4亩地的早春茬西瓜纯收入就达8万元,成为十里八乡人人羡慕的富裕户。
“今年的西瓜口感不如往年,有什么方法能让西瓜再甜一点?”“西瓜一亩的产量还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升吗?”“除了西瓜套种豆角,还有更好的种植模式吗?”……史庆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到董杜庄镇讲课时,自己被瓜农们团团围住争相咨询的情景。
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瓜农黄章秋问的“去年我去聊城市里卖西瓜,人家一听是莘县的瓜就不买了,咱们当地人都不吃自己的瓜,还怎么卖出去?”
这让史庆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董杜庄镇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有“中国西瓜第一镇”的美誉,种瓜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可近几年,大棚西瓜品质下降、口感较轻、甜度差,已失去过去那种沙瓤、酥脆、香甜的口感。
对基层果园进行深入调研时,史庆华发现,当地西瓜品种落后单一、设施土壤退化严重、育苗行业管理规范性较差、管理技术跟不上,瓜农“侧重产量比效益”的传统思想很重。
在摸清问题的基础上,史庆华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筛选优良品种、调整种植模式、增施蚯蚓粪等有机肥、采收后期适当控水、增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实现提质增效。
“前几年种瓜对我打击挺大,经史教授介绍我了解到‘状元黄’这个品种,今年试种了三亩。经销商一来就看上了我的瓜,三块五一斤,我还以为是玩笑话,把钱拿到手里我才真信了。”黄章秋一边展示西瓜的照片,一边向大伙分享丰收的喜悦。
黄章秋的成功绝非偶然,正如史庆华所言,科技扶贫就要扶到点子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配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一定会实现董杜庄镇西瓜新一轮的更新换代,让“吃瓜群众”品尝到更加美味优质的莘县西瓜。
2018年9月27日,史庆华服从组织安排,到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的“中国蔬菜第一县”“中国香瓜之乡”—聊城莘县挂职科技副县长。
莘县是全国闻名的农业生产大县,蔬菜和瓜果是当地特色产品,但以前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到任,史庆华就深入乡镇、田间和企业,先后到河店、燕店、魏庄、董杜庄、十八里铺等十多个镇的瓜菜种植大棚和中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旭日种业、富邦菌业、豪达种苗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深入调研。
“科研水平落后,人才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缺乏;农资市场较为混乱,种植户难辨产品优劣;作物设施空间小,环境调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低;采后产业链条不够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保鲜加工技术滞后……”在《莘县瓜菜产业问题调研及发展思路》的调研报告中,他这样如实写道,这为莘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精准扶贫,不是一把抓、满盘撒,而是在重点区域、重点方向、重点产业有计划推进,真正为农民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项目。”史庆华冷静分析道,“很多贫困村有各自独特的自然优势,只要结合实际顺势而为,完全可以走上致富的道路。”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作为挂职科技副县长,史庆华深深懂得不仅仅要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当地农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把农大的科技和人才资源转化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他先后邀请小麦专家李斯深教授、蔬菜专家艾希珍教授、设施园艺专家魏珉教授、植保专家刘锋教授等几十位专家教授到莘县考察指导,把脉问诊。
2018年5月19日,张宪省校长率领农大40多位专家学者到莘县调研考察乡村振兴、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情况。在校地双方全面合作座谈会上,史庆华筹建山东农业大学莘县蔬菜研究院的思路进行了汇报,提出双方围绕蔬菜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融合发展及产业升级系统开展合作。
实现莘县传统瓜菜产业提质增效,必须针对蔬菜生产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进行联合攻关,开展蔬菜全产业链技术研究。
农大专家们共同给出了具体实施办法:任仲海教授团队对接种苗研究室,重点开展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特别是把抗性育种和品质育种放在突出位置,研发推广蔬菜工厂化育苗体系;徐坤教授团队对接蔬菜栽培与土壤肥料研究室,研究周年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重点开展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研究和示范推广;魏珉教授团队对接设施装备与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室,研发新型温室大棚,借助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设施环境和水肥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原雪峰教授团队对接蔬菜病虫害防控研究室,重点研究根结线虫、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病毒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以及烟粉虱、韭蛆等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王庆国教授团队对接瓜菜采后加工研究室,以莘县主产的西甜瓜、黄瓜、西葫芦、番茄、甜椒等为重点,研究采后保鲜、冷链物流,以及精深加工技术,提高瓜菜产品附加值。
除了助推农大与莘县的深度合作外,史庆华还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多所学校的高层次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到莘县开展合作,以期能够依托莘县瓜菜产业平台,结合当地的需求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借助高层次人才的技术优势,促进莘县瓜菜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了以莘县山东旭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理事长单位的山东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以带动莘县乃至全省西甜瓜产业的发展。
史庆华坚信,融合科技成果带动优势产业发展,让科技帮扶助力特色品牌开发,增强当地瓜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
济宁市泗水县西曲泗村的吕孝东,是个种了20多年西瓜的“老把式”。早些年,他在村里牵头成立了泗水富华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但苦于观念落后、技术薄弱、管理不当,低端产品过剩,合作社效益不佳,一度成为一盘散沙。
在县农业局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上,山东农大史庆华教授的一堂课让他眼前一亮:“原来凭经验种瓜已经远远跟不上市场了,听史教授一讲,设施瓜果品种选择、种植过程管控、产品检验记录,这些还是得靠科技支撑。”
史庆华到他的合作社实地考察后,给他介绍了北京京研公司新研发的品种“京颖”。“在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关注的大背景下,高端路线是必有选择。”史庆华说,“这属于西瓜中的‘贵族’,个头不大,但甜度高、口感好、耐运输、价格高,在消费市场非常受欢迎。”
吕孝东在自家10多亩的试验田里试种两年后,发现果然如农大教授所说,他调整合作社拿出260亩大棚种植“京颖”品种。
良种还需良法配。为了让合作社社员们种出品质优良的西瓜,史庆华多次到合作社指导,手把手教给瓜农嫁接育苗、整蔓、施肥、定植。他传授给农户的“双断根嫁接法”,育出的苗种根系粗壮、生长整齐一致,定植后幼苗耐低温性和生长势较强,吸水肥的能力与抗旱性明显强于传统嫁接苗,二茬瓜产量和品质提升,每亩比以前增产1000多斤,深受瓜农欢迎。
“我们严格按照史教授指导的绿色生态种植技术,不打农药,只施有机肥,管护、采摘都有规范。”吕孝东介绍,严格按规范种植的高端西瓜,还未采摘就被销售商按高出市场价一块钱的价格定购了,一亩地纯收入15000元以上,明年还会加大种植面积,吕孝东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瓜大王”。
同样受益的,还有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的农户卞良政。在他家的日光温室示范田里,采用史庆华教授团队研发的生物熏蒸技术、改良蚯蚓堆肥技术的集成,并施用不同量的新鲜大蒜秸秆、洋葱秸秆、花椒籽(饼),降低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发病和危害程度,施用农药相比降低70%以上,产量提高近20%,大幅度改善了番茄的品质。
在山东曲阜,他指导宏晟农贸有限公司使用土元粪,降低大棚湿度防韭蛆,一蘖长成一簇,一簇蔓成一片,鲜嫩清香的三月韭菜,远近闻名;在济宁邹城,三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纳他的建议,利用绿色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降低设施蔬菜的病害发生和农药化肥的用量,提高设施蔬菜的品质和安全性,种出的生态瓜果蔬菜,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一个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在他指导过的地方声名鹊起。
帮助贫困地区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品牌产业,按老百姓需求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是史庆华始终遵循的帮扶理念。
2019年10月,按照组织安排,史庆华结束了在莘县的挂职,被安排到菏泽郓城,继续传播他的“科技致富经”。但他深知,莘县蔬菜研究院的筹备工作不能就此停止。在他的协调下,团队青年教师巩彪接替莘县挂职科技副县长。
作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创新团队的岗位专家,史庆华说,自己有责任帮老百姓紧紧牵好瓜菜产业的“牛鼻子”,让自己的“科技致富经”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