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明,汉族,医学博士、研究员、中共党员。1959年出生,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副会长、内蒙古中医皮肤科分会副会长、深圳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协会副会长等职务。2014年起至今,潘晓明一直作为“三区”科技人才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平均每年超过150天,并于2016年被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
阿拉善治沙造林事业道路曲折,历程艰辛。阿拉善的绿色颂歌,正是由一个个愚公般的治沙人、一个个勤劳的农牧民、一个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政府各部门的引领与支持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共同谱写。“三区”科技人才潘晓明正是这其中的一员。
2010年,潘晓明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家乡阿拉善,开始对阿拉善境内的生态环境、各类资源、农牧民生活、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实地、深入的探访和考察,同时对全球主要的沙漠、戈壁等生态环境进行调研、采样,并且创立了内蒙古华洪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服务基层的同时,也为沙产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近十年间,他在荒漠化生态的保护恢复繁育及相关特色产品“产学研”一体化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潘晓明创立的内蒙古华洪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课题负责单位,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内蒙古干旱荒漠区沙化土地治理与沙产业技术研发示范课题5-沙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的工作,同时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2017年开始,潘晓明带领其团队在前期普遍实勘的基础上,对肉苁蓉、锁阳、甘草、黑果枸杞、白刺(白刺果)等特色道地沙生植物进行了优质种质资源调查、采样、送检等工作;初步起草沙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繁育、保存及肉苁蓉、锁阳、甘草、白刺、黑果枸杞优质种质筛选标准和规范8件;完成了种质资源库的设计、选址等工作;完善了阿拉善华洪沙产业科技产业化实验种植基地,复壮梭梭林,接种肉苁蓉、锁阳等;建立了王爷地甘草异地无性繁育基地。
随着深入阿拉善盟三个旗县草原、戈壁、大漠走访探寻特色沙生植物原始优质种质资源,至2019年8月,潘晓明与其团队已与当地农牧民、嘎查、苏木(镇)合作共建立肉苁蓉—梭梭、白刺(果)—锁阳、黑果枸杞、王爷地甘草种质资源繁育和保护基地共32处。
在这些优质保护繁育基地,潘晓明与他们签订收购协议,不论年景如何,都以高于当年市场价收购农牧民收获的沙生植物。在种植、接种及采挖的季节,潘晓明还会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并开展培训班,帮助农牧民更科学更高效地收获。2019年,潘晓明现场指导培训共计150余人次。
在深入阿拉善盟各苏木(镇)、嘎查调研时,潘晓明与农牧民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现状及所需,参与成立了两个牧民合作社,吸收农牧民12户,涉及草场达17万亩。潘晓明带领团队积极实验和推广肉苁蓉、锁阳接种,黑果枸杞等种植的工作,与农牧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深入合作带动牧民积极科学种养(殖)植。潘晓明希望通过这样科技扶贫的方式让农牧民的收入有保障,技术有精进,积极性更高。为阿拉善沙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潘晓明(右三)及团队与嘎查合作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基地并签署协议及授牌
在潘晓明的努力下,时至今年公司拥有自主林权、承包权的10938亩试验种养(殖)植基地梭梭林地已全部复壮,生长茂盛,并在此进行人工封育梭梭林特色禽鸡散养的产业化及示范,成效喜人;48亩的沙产业科技产业化科研生产基地已基本建成。
潘晓明还受邀参加了盟旗相关单位组织的农牧民及企业沙产业培训,主讲沙产业的发展及运营,指导种植保护技术近20场次,受培训总人数达到800余人次。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沙产业理论—“多采光、少用水、新科技、高效益”及科学先进的沙产业发展规划、种植保护技术等更广泛地传播学习,为阿拉善沙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在科技扶贫的基础上,潘晓明有意识地带领其团队让阿拉善盟的沙产业及其产品“走出去”,他和团队一起参加了包括“2019首届内蒙古·香港绿色农畜产品推介会”“2019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商品展览会”“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阿拉善盟主题日活动”在内的各类博览会、交流会、展览宣传,加快了阿拉善沙产业及企业走向国内外市场的步伐,大力推动阿拉善沙产业向前发展。
十年光阴,在潘晓明的不懈努力下,2019年,公司已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阿拉善盟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潘晓明也被业内人士一致推选为阿拉善盟沙产业商会会长、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等职位,并获得第四届国家林业草原局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全国委员会 “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个人)”等多项荣誉。
潘晓明说:“沙产业,是朝阳产业,更是永恒产业。”今年已年过60岁的潘晓明,依然是一位战斗在沙产业发展一线的战士,他将用脚踏实地的态度继续治沙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