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翻译美学评《一剪梅》的两个译本

2020-03-21 16:34:12程亚丽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一剪梅原词音韵

程亚丽

(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山西 晋中 030801)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富于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诗歌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并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在中国古代,诗、词、曲和戏剧中的唱词,都属于诗歌这一范畴。[1]诗歌翻译不但要求译者把原诗的形式与涵义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还要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尽可能获得与源语言读者相同或相似的体验和感受。笔者根据诗歌的特征提出诗歌翻译原则,以此为准绳来赏析南宋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的两个译本,期望更好地促进诗歌翻译水平的提高。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文体特征方面。其特征为结构独特、语言凝练、情节跳跃、音韵谐美、意境幽远。

诗歌的内容与其形式是不可分割的,形式本身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诗歌翻译要在神、音、形三方面再现原作之美,尽可能达到神似、音似以及形似的效果。神似,就是忠实地传译原作内容、风格和情趣;音似,就是原作有韵律,相应地译作也要有韵律;形似就是保留诗歌分行的结构,并且尽可能在章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做到对应。故此,笔者提出意蕴忠实、风格一致、韵律相近、形式对应的诗歌翻译原则,并据此评析李清照的《一剪梅》的两个英译本。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她的《词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词学研究专论,其核心思想为词应“合乎音律、词语高雅、风格典重、有情致、有故实、善铺叙、表现精致”。[2]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表现善于抒情造境,造语浅显新奇,讲求韵律美,刻画细腻,感触敏锐微妙。[3]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感情深厚。这首词作于赵明诚远游之后,独自在家的词人借词寄托了对丈夫的缠绵相思,满腔热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原文如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两个英译本分别来自当代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和朱曼华教授。

A Twig of Mume Blossoms许渊冲

Fragrant pink lotus fade;autumn chills mat of jade.

My silk robe doffed,I float

Alone in orchid boat.

Who in the cloud would bring me letters in brocade?

When swans come back in flight,

My bower’s steeped in moonlight.

As fallen flowers drift and water runs its way,

One longing overflows

Two places with same woes.

Such sorrow can by no means be driven away;

From eyebrows kept apart,

Again it gnaws my heart.

A Blooming Plum 朱曼华

The fragrant red lotuses have withered away,

My jade-like mat turns cool on autumn day.

Lightly putting off my skirt or silky coat,

Alone I boarded on the pretty boat.

Looking back,the wild geese fly,

Who’s to send me a letter through clouds’sky?

My west chamber window’s full of moonlight.

Flowers drift alone out of the smell,

The creek running alone is natural.

There’s one kind of lovesickness,

Coming from two places with sadness.

Noway could cure such a sickness,

Just falling down from my eyebrows,

Into my heart with sorrows.[4]

一、意蕴忠实的原则

所谓意蕴,即诗歌的内在意义。[5]意蕴忠实就是要信于原文的内容。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情趣是诗歌翻译的基础。这两部译作都忠实地传达了词人在与丈夫别离以后的孤独凄苦又相思重重之情,只是在几处细节的处理上有所差别。一处是词牌名的翻译。《一剪梅》,最早见于婉约派词人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朱译的英文是A Blooming Plum,Plum作名词在字典上有两个义项,一为水果李子或梅子,二为紫红色。朱译的词牌名因此回译为“盛开的梅子”,与原文的意境有所出入。相比较许译A Twig of Mume Blossoms忠实地传达了一支梅花妩媚却又凄美的意境,与这首词整体的情感氛围相吻合。第二处在于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红”的翻译。朱译为“red”,给读者的感觉是清纯可人的少女穿上色彩鲜艳的大红袍,与原词所营造的孤寂凄凉的意境不大相符。而许译用“pink”,更符合原词所表达的清丽而又哀婉的阅读感受。第三处为“轻解罗裳”中“罗裳”的翻译,罗裳为丝绸制的裙子,很符合女词人的身份。许译用silk robe,其中robe为“长袍,连衣裙”的意思,表达忠实。而朱译用“skirt or silky coat”让人感觉有点突兀,因为skirt指下身裙,显然女词人不可能穿上现代少女的超短裙。而且用单词“or”似乎给读者的感觉是译者不确定词人穿的是裙子还是丝绸上衣。在翻译第四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的“雁”时,两人用了截然不同的词。朱译为“wild geese”,而geese的概念意义与“鹅”一致,但其在英语文化中联想意义为“傻瓜”,或“无价值的东西”,这与汉语中“笨鹅”的联想意义一样。因而与原词中体态轻盈展翅高飞能够传送书信的大雁形象不符。许译为“swan”,“swan”在汉语中的对等物为“天鹅”“鸿雁”,其承载着“传送书信”“相思”“盼归”等俗语义,并且“swan”在英语中含有“纯洁”“美丽”的俗语义。因此“swan”一词,无论其概念意义还是其联想意义都与原文中的“雁”更吻合,做到了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蕴。

二、风格一致的原则

这首词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相思。上阙写词人从昼到晚一天之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首句设色清丽,兼写户内外景物又暗寓情意,从一开始就渲染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基调。而第二句词“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上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寓离情。“兰舟”是用木兰树制成的华美小舟,后用作小舟的美称。这里用“兰舟”切合词人的身份,这是富贵人家的器物。许译为“orchid boat”。“orchid”虽然并不是木兰树而是指兰花。但“orchid”在英美文化中和汉文化中都有“美丽”的联想意义。所以许译的“orchid boat”从表达效果上传达了原词的意象美,更包含了一种富贵气。而词是需要有富贵态的,(李清照《词论》)因此做到了风格一致。而朱译的“pretty boat”则稍逊一筹,虽然忠实地传达了原词的信息,但在表达效果上没有完全传达出原词的意象之美,富贵之态。

下阙着重抒发作者的相思与闲愁。首句“花自飘零水自流”,用铺叙的手法,展示了花落水流的景象。尽管词人有这样的愁苦情思,而花依旧按照固有的规律凋谢了,流水也不会理解人的情感,依旧向前流淌着,没有丝毫的停留。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片自此转为词人对心情的直接抒写,而且是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展开。许译将自然之景与人物之情用“as”联系起来,既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感伤,又直接抒发了相思之情。而朱译则将首句与第二句分开来译,与原文的语气风格有所出入。第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直抒胸臆,将词人对丈夫的苦苦思念难以释怀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无计”二字语气强烈,传达了诗人孤苦无助的相思情怀。许译中的“by no means”属于强调副词词组,同样传达了强烈的语气,再现了原文的语气风格。而朱译中的“noway”则在语言气势上稍逊于“by no means”,与原文的语气风格略有偏差。

三、音韵贴近的原则

众所周知,中西方的诗歌都与音乐同源。尽管诗歌渐渐往文字意义方向发展,但诗歌的音乐性特点从未改变。古今中外的诗歌创作,虽限制、要求不同,都需要押韵,这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区别。[6]诗歌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能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我国翻译理论家冯庆华教授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促进文化交流,使两种文化都得到提高。中国的诗韵早已具备,即使免韵是现代英语写作的主流,但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若能以格律诗译格律诗,既讲求格律又无损原意,仍当属上乘。”[7]可以说,译诗如完全无视诗歌押韵这一特点,则诗之艺术美就会大大丧失。然而英汉诗歌互译时,要想达到译文的音韵与原文的绝对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怕天下找不出一个翻译家能做到完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音韵。这是因为英汉诗歌在节奏和韵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汉语是声调语言,汉字是单音节。诗歌“音美”特征体现于阴、阳、上、去等声调变化产生的平仄起伏。而英语是重音语言,英语单词多是多音节,有轻、重之别。借助轻重变化引发抑扬,赋予诗歌“音美”色彩。其次,英汉诗歌音韵规则大不相同。英语诗歌有头韵、行间韵、尾韵等,汉语诗歌多为尾韵。[8]

尽管如此,翻译者还是可以创造性地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将原文的音韵美,以各种方法加以展现。所谓韵律相近多指译诗与原诗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效果上有较高的相似度。《一剪梅》原词上下两阙各有三十个音节,按7 4 4/7 4 4的规律行文,整齐对称。许译的上下两阙各有四十八个音节,按12 6 6/12 6 6的规律行文,也是整齐对称的,传达了原文音律美的特征。而朱译的上下两阙的音节数目不一,与原文没有两两对应。原词一韵到底,押的音,使得整首词弥漫着滞缓、压抑、愁苦的氛围。翻译为英语当然不可能像原词那样一韵到底,许译采用这三个双元音和一个长元音[a:]来押韵;朱译在上阕用了押韵,在下阕用了三个短元音和一个双元音。在效果上都营造出了滞缓、愁苦的氛围。许译的押韵模式为abbacc deedff,整齐对仗,富于音韵美。朱译的韵律样式为aabbcccc ddeeeff同样达到了美妙的押韵效果。就节奏而言,许译和朱译都采用了抑扬格,给人以舒缓、落寞的感觉,符合原词凝重、清凄的音韵效果。

四、形式对应的原则

无论是汉语诗歌还是英语诗歌,其结构的表现都是要分行的。有的译者只考虑诗歌的内容不顾及其形式,因而将诗歌直接译成散文。诗歌的形式已不复存在,哪还称得上是诗歌翻译。此外诗化译法,要比非诗化译法优越。这是因为,诗歌是按照符合人们普遍审美要求的一定艺术原则构成的,节奏、音韵、形式等要素都是具有一定艺术含义的符号。非诗化译法舍弃这些要素,难以使原诗的美学价值得到较全面的再现。依此法译出的作品,缺失的原诗美学特征太多,读起来味如嚼蜡。[9]而诗化译法具有较全面地再现或保持原作诗歌美学价值的功能。

要想做到形式对应首先要保留诗歌的形式即分行的特点,其次在翻译时注意在章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做到形似,至少要大体整齐。原词分为上下两阙,每阙四行,并且每阙的首行都是七字,接着两行都是四字,并有对仗,极尽长短句之妙。两篇译文都保留了诗歌的形式,并且区分上阙和下阙。许译的上下两阙都极力再现原文的错落有致,对仗整齐,做到了形式对应。朱译则在形式上未能体现原词的长短交错,工整对仗。

四个原则中,意蕴忠实和风格一致是最重要的,只有意蕴忠实、风格一致才能保证忠实传译原文的意象与意境,达到神似;音韵贴近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式对应是第三位的。通常情况下这四者不可同时兼顾,可以容许形式不对应,也可以对音韵贴近不做要求,但是一定要尽可能做到意蕴忠实与风格一致。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精神风貌和艺术个性,深刻把握原作的艺术风格,力求用译语将其贴切地再现出来。

猜你喜欢
一剪梅原词音韵
一剪梅
黄河之声(2021年6期)2021-06-18 13:57:24
三姐妹
一剪梅
当代音乐(2019年7期)2019-07-09 05:38:14
当成语中的“心”变成“薪”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07:11:13
说“长”道“短”
一剪梅
北方音乐(2014年6期)2014-04-29 10:40:41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