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双元”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20-03-21 16:34:12孙婷婷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双元校企协同

孙婷婷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3)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尝试着以订单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多种方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推动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校企合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着人才培育理念落后、培育模式陈旧、培育人才适应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增强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功能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意涵

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是院校和企业在政府的监督和引导下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资源与技术的共享提升等。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与素养、专业技能等的要求,充分利用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即“工作”、“工作”即“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最终实现“教学-岗位”的一致性,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学生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引入工作导师,以企业项目为驱动载体、工作任务为活动导向、技能提升为培养核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渗透到真实的岗位之中,在实践教学中营造职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从而发展和塑造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1]

总之,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是由高职院校和企业两个培养主体、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两支培养队伍、院校和企业两个培养阵地,深度融合的一种共育人才模式。[2]

二、校企“双元”协同育人之优势

(一)人才培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一方面,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可以使院校更加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企业作为育人主体方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和平台,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实习实践,这种双重身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因此,校企“双元”协同育人体系下培育出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有助于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不仅要体现其“高等性”,更要发挥其“职业性”,这就需要不断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合作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增强理论课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企业实践经验。教师可以汲取企业在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能够为高职院校培育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满足职业教学发展需求。

(三)校企互利共赢,形成协同效应

校企协同旨在利用院校和企业已有的资源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化组合,推动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双方资本的充分利用,从而达到1+1>2的协同效应。[3]企业为院校充实师资力量,院校为企业培训员工、输送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双方资源共享、共同攻关技术难题,从而达到一种文化融合、共生共赢的和谐局面,实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高度融合。

(四)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承担着服务地方区域的使命,输出的人才能够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协同育人能够有效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率,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培养出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更强,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校企协同模式下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都得到了有效的扩充,生产效益会随之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意涵

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是指由政府行政部门、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共同组成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4]其中政府居于统筹地位,充分引导和协调校企双方,并积极制定各项政策,不仅为校企合作创造机会和条件,更为其长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机制。职业院校和企业分别是人才培育主体,共同承担着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任。职业院校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应充分利用双方资源,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根据用人标准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等,切实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行业素养。

依托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可以充分发挥政校企三方的资源优势,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扩展职业教育实施平台,提升办学活力,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人才供需的无缝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因此,坚持政府主导、产教融合的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四、校企“双元”协同育人之困境

(一)校企双方缺乏正确的认识

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中,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的责任,企业主要负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缺少这样的认识,高职院校只是把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去处,或者是依靠企业特色缓解就业压力。很多企业也只是把实习学生当成是廉价劳动力,随意安排实习岗位,学生的安全与管理都无法得到保障。有些高职院校为减轻招生压力,从而借助企业的声望进行招生。同样,有些企业认为教育只是学校和行政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与高职院校共育人才。由于校企双方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责任担当,导致有些高职院校和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致使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无法得到有效施展。

(二)校企双方缺乏育人条件

校企“双元”协同育人的条件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创造,而有些校企合作的条件并不成熟。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和企业缺少资金来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师资的培养不达标。同时,有些高职院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从而实现扩招。但培养过程中的资金和资历均无法得到保障,导致“热门专业”毕业生成了“冷门”人才。加之有些企业缺少育人经验,生产技术水平不够硬,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技术水平也不过关。

(三)长效保障机制的缺失

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想要长久高效地发展下去,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长效机制作保障。目前,一方面是政府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还没有出台强有力的支持性政策做保障。例如,院校方缺少政府稳定的经费投入,企业方也未能得到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以及奖励性措施。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尚未建立,这是保障校企合作长效健康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实现双方利益驱动下的合作,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互利互惠,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

五、校企“双元”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化,实施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是发展的重点。通过校企联动,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从而破解产教“两张皮”现象,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一)协同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双元”协同育人理念下要求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与岗位密切相关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等,由企业主导实施课程并制定考核标准,与院校课程一并列入教学大纲。院校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建教学团队,保证理论与技能的互为补充。构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双主线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包括“企业文化”、“职业导向训练”等以素质测评为载体的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类课程是以职业化为导向,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构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双主线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

(二)协同共建管理体系

校企应共同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在校生实训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制度、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制度等。通过制定并完善一系列的制度体系,规范扩充师资队伍,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保障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顺利实施。另外,在学籍管理方面可以实行学分制弹性制管理办法。校企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企业实践得到相应的学分,也可以通过技能大赛等获得学分,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实习、就业时间。

(三)协同共建实训体系

实训体系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两个环节,二者需要做到无缝衔接,校内实训是校外实习的前提和准备,校外实习是校内实训的检验与升华。但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是以学生自主实习为主,所谓自主实习就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即便期间有实习教师的指导,但也很多是流于形式,专业对口性与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下,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接纳方应该首先保障专业对口性,校企双方做好协调与沟通,实施“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双重管理,确保实习质量。

(四)协同共建评价体系

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校企联动考核评价体系,保障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必须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承担,校内以“专业理论+职业素养”考核为主,企业方主要考核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采取阶段性评价、项目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评价的一体化模式,并以准员工的考核体系为指标。在考核评价的基础之上还应积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反馈机制,对在校生进行定期集中反馈,毕业生实行跟踪反馈等。通过评价反馈结果正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根源,持续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五)协同共建长效保障体系

建立校企“双元”协同育人的长效保障体系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监督,政府应积极制定各项制度以及优惠政策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保障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发展。此外,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也是保障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院校和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双方诉求,互帮互助,满足双方利益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提高双方合作的自觉性和参与度。同时构建内外联动的动力和环境保障机制,内部动力机制是校企双方长效合作的基础,保障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外部环境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发展的根本性保障,包括教师员工的激励机制、政府政策的鼓励机制等。

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依托政校企“三位一体”育人平台,由政府宏观把控、协调、监督,校企协同构建“课程-管理-实训-评价”育人体系,提高了毕业生质量,促进了“专业-技能-岗位”的匹配度,实现政校企多方共赢、优势互补,推动育人标准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为加快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双元校企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双元”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元”模式影响下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大观(2017年1期)2017-03-16 12:24:46
Android程序开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科教导刊(2017年3期)2017-03-14 22:50:15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在《财务案例分析》课程中构建“双元”教学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