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海,齐丽红,姬薇
(无锡太湖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并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各高校也在探讨新文科建设路径,即如何将新技术融入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与实训[1]。作为新文科发展重要分支的翻译学科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翻译这一话题不断被更新。智能时代,机器翻译节省了人工翻译的成本和速度,翻译平台像百度翻译、有道翻译或Google翻译等都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发挥着作用。换句话说,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通过翻译平台的操作快速完成了初步的翻译任务,这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软件和桌面计算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通过机器翻译读者可以直接获得可理解的内容。即机器翻译通过提供一个初始翻译,帮助人工翻译获得了内容上的输出。
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改进,机器翻译慢慢被学生接受,它的存在一度成为翻译教学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争论点:即机器翻译提供的初始翻译,能不能帮助人工翻译获得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因为翻译中所涉及的语法或术语的对错,词性、词义的变化以及文化对等等要素,在机器翻译给出的初始翻译阶段不可能完全实现(Hovy,King,and Popescu-Belis,2002)。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后期编辑能力尤为重要。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带来了机器翻译的可操作性。针对机器前端的内容输出及其辅助翻译的功能,有学者调查了后期编辑人员对机器翻译的态度,结果大多数翻译者倾向于给出正面的回应。比如,针对口译中语音识别技术(ASR)的后期编辑,翻译者认为机器翻译不仅是快速输出内容的方法(Mesa-Lao,2014),也为后期编辑节省了时间。还有学者调查了机器翻译的运行效率,比如用语音识别软件作为翻译任务 (Dragsted,Mees and Hansen,2011)的前期效果的考量。被调查者认为语音识别虽然不能接近专业视译或笔译的效果,但对语料库的建立提供了素材。这些研究表明机器翻译变成了一种需求,这也是它在现今多语化的社交网络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由于机器翻译沿承了人工智能方便和快捷的两大特点,加之大多可免费应用,很符合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念,在学生中使用频率很高。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行汉英翻译实践时必须注意的是,虽然机器翻译能缩短时间成本,但由于机器翻译技术还在不断的改进中,翻译装置不可能给出接近高质量的人工翻译的水准。因而在教学中加强训练学生的后期编辑能力才是主旨。后期编辑泛指英语教学中如何在机器翻译的基础上使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相对对等,即学生通过机器翻译加后期编辑翻译出有质量的作品。
本文主要解释如何识别机器翻译的弊端训练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文本翻译的技能,即对机器翻译后期编辑的能力。翻译的内容出自《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中的商务性概念和话题。课程的翻译平台选择有道翻译(http://fanyi.youdao.com/)、百度翻译(https://fanyi.baidu.com)和Google翻译(https://translate.google.cn/)作为体验机器翻译的实践系统。参与的学生就读于无锡太湖学院外国语学院大三的两个商务英语班,共63人,实训课程为期6周。培训的程序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源语言首先被机器翻译,即源文本通过这三个翻译频道进行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每次的课堂训练中会挑选三个句子,每句平均有20个字词组成。由于《国际贸易实务》的课本为中文版,因此会以中文作为源语言进行中译英的练习。
第二步是辅导学生后期编辑的能力。经过辅导学生进行多次碎片式的整理或改错,将机器翻译的内容编辑成改进的和接近正确的人工翻译的商务文本。改错和编辑的方式采用传统翻译的三种基本方法:插入、删除和替换。即通过插入新词,删除原句中的一些词汇或把原句中的词汇用相关词替换和调整语序等,从而实现原句翻译在词句义等方面的相对对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2001)将文本按照语言的功能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祈使功能,并提出针对不同文本应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相对于小说、戏剧、新闻等文体,商务文本中信函、合同、经济和贸易概念构成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在进行翻译训练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商务文本的语言特点,然后遵循具体的翻译标准进行后期编辑。
对于商务英语学生而言,对商务文本整体信息的把握是翻译实训的重点,这就要求学生对功能对等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即如何将对等功能运用到后期编辑中。Eugene Nida(1993)的动态对等理论作为翻译方法的基础理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迅速流行并广受赞誉。Nida选择了将翻译过程称为“功能对等”的过程,指出翻译中应确定所给信息与译后信息的相关性以及是否包含对所述事件的相关回应。
本文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即是用Nida的功能对等原理作为翻译方法的操作和评估,融合了机器翻译和后期编辑两种内容的对比,目的是为了减少翻译中的错误率。由于机器翻译大多依赖于中译英过程中的字词对齐原则,本文对学生后期编辑的训练主要集中在两个质量级别的翻译对照要求。一是根据语法质量准则来编辑。另一个是根据语意质量准则来编辑。即翻译的内容是否符合英语语法和语意的风格,包括如何使用正确的术语。这两大准则表现在翻译练习中则是加强学生在如何选择对应的字词插入、删除和替换原则(Young,et al.,2006)的训练,启发和帮助学生达到翻译的合理性要求。
1.调整语态和用词是对原商务本文事实信息的补充
例句:只有当买方支付货款或在当地银行承兑汇票后,买方才拥有货物所有权。有道翻译:The buyer has little to the goods only when the payment has been made or the draft has been cashed in the local bank.
从有道译文来看,按照语序排列来翻译是其一大特色。而在实际的中译英过程中,英语的语序似乎没那么重要。因为从语法规则来看,英语更注重通过词形变化或关键词的添加来表达句子中不同的词的功能及其与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由于商贸往来中商家关注的是买卖双方的共同利益,达成贸易的条件以及在买卖过程中双方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因而此句的翻译用主动的句式比被动更合理。
不仅如此,经过编辑后的商务文本的译文插入了原文表面没有实际却隐含的词,保留了契约文体的必备条款,用词简洁却符合商务文本的表达方式:The title to the goods passes only when the buyer has paid or accepted the draft at his local bank.
2.中心词的选择以体现契约型文本的特点为基准
例句:收盘人接受时如对发盘的内容做任何改动,都可使原发盘失去效力。百度翻译:Any change in the content of the offer made by the offeree upon acceptance will render the original offer ineffective.
在原文陈述的事实条理中似乎更强调的是发盘有效的前提条件和过程,但从百度译文来看,焦点却在接受改动及其所导致的后果上,从而使得译文未能清楚地解释原文中利益关系人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编辑后的译文对中心词的使用进行了修改,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事实信息:A rejection of an offer may come up when an offeree attempts to vary the terms of the offer.
3.术语表达显示功能对等原则的再运用
对等理论的运用包括专业词汇的翻译,需要学生能够准确地将文本中所出现的词汇含义进行合理表达,实现词汇信息的对等(比如上例中的“插入”、“删除”和“替换”)。在句子翻译方面,商务英语的文本句子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规范性,需要学生对句子中的术语进行重新整理并正确表达。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使用习惯上的不同,在文本构成中的整体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例句:这个惯例已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和经国际商会修改的《信用证统一规则与惯例2007》中强调了。Google翻译:The practice has been emphasiz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erms Interpretation General Principles 2000 and the International Letters ofCredit Amendment of Letters of Credit Rules and Practices 2007.
Google翻译虽然运用了“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但对两大惯例的不规范性翻译也提醒了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翻译出目标语言中的相应单词是不够的。在开始翻译之前,还必须知道一些商业术语对应的含义 (张松岩,2018):This practice has been underlined by both the 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 2000,and the 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s 2007 revi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从上述例句来看,机器翻译的弊端在于不能确保信息传递的完整性,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文进行一定的改动,以利于将信息准确表达。因此,商务英语的翻译实践训练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翻译功底,还应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商业知识储备[2],在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对等原则的灵活使用。
商务文本翻译课程通过阐述机器翻译的弊端和后期编辑能力的培训,为学生熟悉机器翻译的特性,根据课程要求合理使用后期编辑提供了保证。在比较不同版本的机器翻译的基础上,学生尝试分析了每个版本中发生错误的类型,并根据翻译技巧进行后期编辑。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后期编辑既检查了机器翻译须在哪些方面进行更正,又督促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很有意义。但也有将近二十名学生认为他们难以信任机器翻译的作品,并争论到,如果最终需要进行后期编辑,那么前期花时间在机器翻译上似乎是没有必要的。总体来说,学生的评论表明了他们对机器翻译的认识以及对后期编辑过程的重视,这些都对提高他们的翻译技能有帮助。
本文浅析了新文科背景下合理对待学生依赖机器翻译的做法及引导学生后期编辑能力提高的必要性。从机器翻译的体验来看,机器翻译错误率的不可避免,导致翻译教学中不提倡学生对机器翻译的过度依赖,尤其在教学中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后期编辑能力的培养。从上述三个机器翻译的译文中可以看出,翻译工具有一定的辅助功效,但是在正确性和翻译质感上还有待提高。如果把机器翻译和后期编辑结合,某种程度上营造了AI式的翻译课堂的氛围,即由机器输出内容后的再次编辑形成最终译文的训练。这样的训练针对性更强,让学生有时间在语言转换和内容输出(再表达)等环节下功夫。
另外,商务文本与文学、戏剧、新闻类文本一样带有强烈的文化信息,而后期编辑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有文化色彩的翻译训练。上述例句中涉及的插入、删除及替换不仅仅是为了含义和信息的对等,还要突出行文风格的对等。通过对学生灌输对等理念,有利于督促学生对整体翻译风格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