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凤翔, 邱联群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095)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或排泄减少导致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结缔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1]。其起病时多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关节的红肿热痛,也有急性炎症反应不明显而表现为关节酸软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2]。目前西医治疗痛风,早期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秋水仙碱及糖皮质激素为主,后期则多使用外科手术去除痛风石及相关对症治疗[3]。早期药物的应用常可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患者依从性较差;而疾病进展到后期导致的肾脏损害、痛风石的出现以及慢性疼痛带来的情绪波动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因而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医药在急性痛风发作的控制及预后改善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5]。本研究主要观察当归拈痛汤联合西乐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接受诊治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制订的《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6]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有关痛风病的诊断,中医证型为湿热蕴结证。主症:下肢小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拒按,得凉则舒;次症:伴有恶风,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近1周内未使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激素类药物;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小于16岁或大于75岁的患者;②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③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心脏病患者;④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⑤依从性差,未按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从而影响疗效判定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西乐葆及碳酸氢钠片口服治疗。①西乐葆(生产企业: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20063;规格:0.2 g/粒)口服,每次1粒,每天1次,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可使用至每天2次。②碳酸氢钠片[生产企业:上海玉瑞生物科技(安阳)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4197;规格:0.5 g/片]口服,每次2片,每天3次。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当归拈痛汤治疗。处方:羌活10 g、当归10 g、防风10 g、茵陈20 g、葛根10 g、升麻10 g、苍术20 g、猪苓10 g、泽泻10 g、白术30 g、黄芩10 g、苦参10 g、甘草10 g。随症加减:若伴见脚部浮肿者,可加木瓜、防己利水消肿;若见肤温稍高、肤色偏暗者,可酌加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湿。上述中药材均来自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药房,常规煎煮2次,合并2份药液(共600 mL)后,分早晚2次饭后0.5 h温服。
1.5.3 疗程及注意事项 2组疗程均为1周,1周后评估其疗效。注意事项:①嘱2组患者清淡饮食,忌烟酒及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②嘱每天饮水量2 000~3 000 mL;③注意保暖,避免受凉;④适度有氧运动,忌过于劳累。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和关节肿胀评分的变化情况,具体参见《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8]。关节疼痛分为5级:0分(无疼痛);1~3分(轻度疼痛,但仍可从事正常活动);4~6分(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但能生活自理);7~9分(比较严重的疼痛,生活不能自理);10分(剧烈疼痛,无法忍受)。关节肿胀按4级计分:0分(关节无肿胀或肿胀消失);1分(关节肿胀,皮色红);2分(关节显著肿胀,皮色发红);3分(关节高度肿胀,皮色暗红)。
1.6.2 实验室指标检测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BUA)、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水平的变化情况。
1.6.3 不良反应 观察2组患者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情况。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65例患者中,男61例,女4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7.90±12.54)岁;病程5~143个月,平均病程(41.62±9.19)个月。治疗组65例患者中,男60例,女5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6.75±13.27)岁;病程3~132个月,平均病程(44.64±7.70)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及关节肿胀评分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关节肿胀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关节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及关节肿胀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joint tenderness and joint swelling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及关节肿胀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joint tenderness and joint swelling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关节肿胀评分2.29±0.76 0.69±0.58①2.25±0.67 0.52± 0.14①②组别对照组治疗组N/例65 65 65 6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关节疼痛评分7.12±1.42 0.90±0.37①7.26±1.74 0.56± 0.50①②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BUA、ESR、CRP水平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BUA、ESR、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UA、ESR、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予以护胃/止呕等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UA、ESR、CRP水平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BUA,ESR,and CRP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UA、ESR、CRP水平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BUA,ESR,and CRP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CRP[ρ/(mg·L-1)]16.99±4.69 9.51±4.39①16.30±4.65 6.22± 1.30①②N/例65 65 65 6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BUA[c/(μmol·L-1)]515.07±56.79 422.03±26.66①529.23±51.26 399.97± 30.85①②ESR[v/(mm·h-1)]37.34±7.12 15.21±6.34①39.28±5.35 6.67± 1.63①②
古代医家对于痛风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痹证、历节、痛风3个阶段。痹证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代表着一切关节肌肉疾病。当是时,痛风归属于痹证范畴,多按痹证行相关诊治。隋唐时期,孙思邈提出“风毒”的概念,治疗痛风多采用清热解毒之法。金元时期,朱丹溪首次提出“痛风”病名,认为痛风“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证,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并提倡根据痛风的病因病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9]。从痛风病因病机的发展过程来看,“风”“湿”“热”邪均在痛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归拈痛汤来源于《医学启源》,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之证。方中羌活苦燥胜湿,防风散经络内留湿,为君药;葛根、升麻有解表疏风之功,配之以苍术,则祛风之力更甚;脾主运化水湿,脾健则湿自去,故添白术以益气健脾,为方中臣药;茵陈通关节、清利湿热;为治湿邪所致小便不利,更予泽泻、猪苓以利小便而祛水湿,苦参、黄芩清热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利湿清热、宣痹止痛之功效。
研究[10]表明,尿酸的升高会导致多种炎症因子的变化,引起关节周围广泛的炎症;在给予药物治疗后,随着尿酸水平的降低,各炎症因子也随之趋于正常。其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中性粒细胞趋化、激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调节炎症的始动因素和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经致炎因子刺激后释放,可引起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因而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关键在于控制血尿酸水平及关节炎症反应[11]。近期诸多研究[11-13]表明,当归拈痛汤可显著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并可明显改善其关节肿胀程度,这可能是其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当归拈痛汤联合西乐葆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关节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