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2020-03-21 18:03孔治国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学生

孔治国 于 淼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a.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b.思达书院,山东 东营 257061)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以后,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愈发显得重要,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毕业后发挥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生人力资本经济效用的发挥程度,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紧密相连。现阶段,我国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尚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还有部分大学生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就导致了结构性失业并呈现逐年加剧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尤其是与就业市场环境相适应的科学完善的能力结构的培养,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难点。2018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做好经济工作的“六稳”要求中,“稳就业”位于首位。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我国首次专门成立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自此以后,大学生就业成为举国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过程,包含就业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个人自助择业的过程与就业行为的发展等一系列环节,各个环节有序运行,才能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与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但目前大学生就业还存在一些问题[1]。

一是就业市场存在供需不平衡现象。一方面,近年来,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作为就业市场劳动力的供给方,供量充足并持续增长,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9年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视频会议中指出,201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最高834万人,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岗位的有限性,直接导致部分毕业生的择业面临瓶颈。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变革,行业发展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及生产力的突破、现代化机械化生产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企改革与事业机关简编等变化,自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的几次下滑等导致企事业用工需求缩减,岗位流失严重,就业需求市场更显低迷。

二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的需求存在差距。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自给自足,并通过可持续就业实现自身潜力的能力,其高低取决于就业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向雇主展现能力的方式[2]。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实现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得就业机会所需要的能力[3],自2001年郑晓明首次提出该概念以来,其概念研讨与结构内涵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综合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方面缺乏多方面的平衡发展,一方面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与培养出来的多是研究型或高技术技能型的学生,而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有关[4]。

三是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存在偏差。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期待值过高的情况,尤其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毕业生群体中,出现“慢就业”“啃老不就业”“频繁跳槽”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自我价值的认知不足,对当前就业市场了解不够,个人就业定位不准,从而造成眼高手低与社会发展现状适应不足等情况。另一方面,对就业后的适应期缺乏正确及客观的认知,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缺少远景规划,就业内部动力不足,后劲短缺,导致学生的就业质量下降。这些问题也与学生自身观念、原生态家庭期待密不可分,也与社会舆论导向和学校的就业能力培养有密切的关系。

(二)高校就业能力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将人、物、信息、资源等多因素统筹规划并运行,以实现动态平衡发展;另一方面,需要从学生入学至大学毕业甚至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进行教育培养,其广度之广,长度之长,深度之深,层次之复杂给工作本身带来了诸多困难。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发挥核心作用,多方面综合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但从文献查阅结果来看,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岗位需求上不匹配,时代要求上跟不上的情况。

1.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

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是贯穿大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具备基本甚至更高的就业能力,以适应工作岗位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实际上,高校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大多单一性地依托就业指导部门去开展,集中在毕业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有的甚至只是一些就业讲座,部分学生以完成就业指导学分为目的上课,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精力投入不足,造成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化及表面化的问题存在。

2.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容设计单一

一方面,就业能力培养是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育人工程,其培养计划的设定、教学的开展需要从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自我提升及各项能力培养的角度设计与进行,其培养成效的评价应匹配学生、企事业等就业单位的需求与愿景调查。另一方面,就业能力的培养应兼顾共性与个性,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的全面开展,既有专业课程、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理论讲授,又有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就业调研、素质拓展等实践实训,落脚于产业、行业、企业、政府、学校与个人。就业能力的培养应当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创新方式方法势在必行。

3.就业能力培养的组织结构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都是就业工作由就业指导中心承担,就业指导中心大多下设于学工处、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而学工、团委、招办、教务、高教评价等部门都是相对独立,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负责从事就业能力培养的人员多为部门的行政人员或是院系的辅导员老师,这些在校工作人员自身职业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实际、专业方向、专业实践、专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基础与能力等,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咨询与指导能力参差不齐,有的缺乏整体专业水平和高度,对其院系的学生来讲,难以实现深入化、个性化的指导培养。同时,就业能力培养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作用,面对全体学生的全程细致地进行多学科,多年级,多类别,多出口的培养体系建设,因此,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具有必要性,其主要表现在能深入全面地挖掘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培养。

二、OBE的内涵与特点

(一)OBE的内涵

OBE意为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1981年,由美国教育家Spady首次提出,并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中进行具体阐述,即“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该理念的提出用于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得以迅猛发展,推广应用于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近年来,此教育模式被引入国内后,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由此产生的教育范式的创新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审视、思考和改进。

OBE由四个核心内容组成:学生中心、成果导向、个性评估、持续改进。强调将学生通过学习后在毕业时所获得的能力作为教育成果;这种成果是可以明确、量化的;将这种能力标准作为导向,反向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组织和重构[5]。

(二)OBE的特点

一是学生为中心。任何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这里的学生指全体学生,而非部分学生或优秀的学生。二是以成果为导向。即以学生能力获得为目标,究其根本,以学生获得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为目标,这要求高校在教育规划、资源配置、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工作开展时,均以学生最终能获得的学习能力为依据。三是以评估为动力。与传统的以优等生为标杆,单纯鼓励学习优异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的特长、不同发展道路,建立科学、合理、个性化的动态评估标准,以评促教,推动教育教学的途径多样化与方法多样化。四是持续改进为重点。持续改进以推动OBE教育过程的循环与发展[6]。

三、构建OBE理念下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一)树立“OBE”就业能力培养理念

就业能力不是单一的寻找工作的能力或面试的能力,而是集合了工作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求职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能力及到岗后的适应发展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能力培养的体系就需要围绕就业中心点,树立教育培养与专业、职业、就业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填补就业培养与专业教学、个性化就业与统一就业指导、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缝隙,加强实践实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多为大一大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三大四开展就业创业课,或者只设置其一,而且其存在只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相对于追求就业率,就业能力培养的理念较为淡化,就业课程体系设置并没有引起高校、教师、学生等的足够重视。但就业能力的培养将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而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就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理念,应该从尽早阶段开使,落脚到高等教育,笔者认为从大一入学开始培养,较为合适。就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应该推广至高校、教师、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形成良好的就业能力培育的理念氛围。

(二)组建“OBE”就业组织机构与师资队伍

设计并组建一个健全高效的就业组织机构和一支专业化的就业培养指导队伍,是有效开展“OBE”理念下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一是组织机构。应该是垂直化职能结构,根据学生个性化的条件与需求划分不同的职能机构,如信息发布、发展咨询、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实训、考核评价等,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另外,二级学院应建立对接系统,做到工作纵向可推进,横向可协调。

二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组成应该涵盖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两部分。校内师资应涵盖专业教师、专职就业教师、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职业技能师、创业实训师等,可以匹配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就业基础能力培养问题,夯实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提升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认知,促进学生突破个人就业心理障碍,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校外师资则根据学生就业的方向不同进行选聘,应在地区相关企业中选择发展性好、就业需求大的优质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选聘优秀的企业负责人或员工,组成校外师资团队,为培养学生对口岗位的实践能力提供有力的外力及师资支持。

(三)架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图1 OBE的理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以OBE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见上图1),以成果输出即以企业岗位要求为导向的反向设计,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在学生入学之初,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评测、区分学生的兴趣、性格、价值观,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有利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培养路径,根据路径对应的就业标准进行资源配置,设置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该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架构,应以社会需求,企业需要为前提,对接专业、职业、就业要求,围绕专业知识水平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能力培养核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学生未来发展,成为一个全程化、动态化的培养体系。该体系包含校内、校外两部分,校内部分由专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辅导员教师、心理辅导教师、教务教辅教师等教师构成,完成前期的专业知识讲授与生涯规划指导与心理健康支持等工作;校外部分则培养体系嫁接在企业内部,由企业选拔的专业技术指导教师负责,完成后期企业内实践、实训与实习等工作。而终期则由校内、校外双方共同培养,过渡培养为的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结合校内外指导教师教授的知识,更好的择业并适应社会。

此外,该体系应该具备完善的评价机制,包括即时评价系统、实时跟踪通道和定时反馈机制。以问卷、测试、访谈与检查为形式,以科研结果、就业质量、发展速度等为评价指标,对接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自我效能感反馈开展评测;评价结果及时更新、反向优化培养路径,促进专业教学与综合就业能力的双向改革。

四、结语

高等教育院校是为我国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在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学习及就业能力、适应社会、创新发展方面,深入改革得越透彻就会为社会输送越多优秀的人才,所以,创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对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快速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学生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