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造型服饰研究

2020-03-21 18:03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骑乘图纹侍女

柯 皓

(台湾铭传大学,台湾 桃园 333)

一、年画人物构图

年画,为传统建筑装饰,其艺术表现形式分别是:雕刻、雕塑、彩绘、版画和纸糊。画师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在建筑门板上创造出活灵活现的年画形象。由于创作的材料大小不一,画师需要门板或纸张来决定尺寸大小,有些画师为了彰显人物的英勇气势,会将尺寸拉大、放宽,来显示其壮硕、守护之意。

年画中人物的面貌、神情、手势等,不仅传达了人物的个性与职务,还表明了人物的情感与态度。影响这些的主要因素是五官、面色、胡须、手势等,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风格。从西方美学的角度来说,他们普遍追寻事物的真实性,侧重于写实,以物理运动规律和科学的分析法来达到创作对象的再现。而东方传统艺术却与之相反。追求对事物意境的拿捏,是抽象只可意会,往往更多的是在表现出画师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是表达的载体,例如,诗歌、文字和绘画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在创作过程中,以更加概括、集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年画人物形态和比例作为造型的基础,早在唐朝就有了“蹲三、坐五、立七”的说法,比较科学地总结了画人物各部分的大体比例,反映了艺术创作中人物绘画的规律。人物各部分的比例都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是以头的长度为标尺。站着的人全身约为七个头长,坐着的人全身高约五个头长,盘腿而坐相当于三个半头。人体的两肩宽约等于三个头,胸部等于两个脸的宽度。按此规格画出的人物,其比例大体是相称的。

二、年画人物姿态

(一)武将类

武将类分有三种形象特征:站立式、运动式、骑乘式[1]。

1.站立式

武将站立给人一种坚如磐石、稳如泰山的感觉。武将人物腰腹特征简而言之是虎背熊腰;双臂特征,或双手擎武器,或一擎一握;在双臂的姿势方面,一般武将都手持兵器。站立的武将如果是长兵器,大多双手擎武器,或一手擎镰刀,一手握腰间宝剑;如果是短兵器,则双手挥宝剑状,一手上一手下,或者一手持武器举过头顶,一手握腰间宝剑。双脚特征重心在两脚之间,双脚呈外八字站立,显示武将沉稳厚实,加上外八的站姿更显稳重。

2.运动式

运动式武将人物与站立式略有不同,大部分两位武将相互对立而视,呈现对称的效果。呈现打斗的姿势,两武将双臂一上一下,头部有的微仰、有的平视、有的回头;腰部随着身体动作弯曲或倾斜,给人一种气宇轩昂的既视感;双脚特征或一高一低、或交错站立;运动姿态的武将脚部是相对站立姿势最具有特点的。表现运动姿态的武将人物时,其脚步大多数呈现一高一低样式,动态如攻击敌人时从上压迫的态势,又如招架敌人的攻击。

3.骑乘式

骑乘式的武将在年画中多数是骑马,也有骑牛、骑虎、骑麒麟等。骑乘式的动作形态大多相似,或双手高举武器,或双手一高一低,头部上扬,呈现居高临下的气势。

(二)文官类

文官类分有两种形象特征:站立式、骑乘式。

1.站立式

文官面相方正,面色祥和气定神闲,给人一种浩然正气之感。腰部特征虽不似武将那样虎背熊腰,但也是大腹便便;双臂特征或一托一抱、或共托一物;双脚特征则是与肩同宽,不似武将人物形态外八的夸张之感。

2.骑乘式

骑乘式的文官在年画中算是极为少见的。武将人物的双手高举或手持兵器,而文官人物则是拖着玉如意、手持托盘器物,或怀抱儿童;头部微仰,面带笑容,来赐福献瑞。

(三)侍女类

侍女类也分为两种形象特征:站立式、骑乘式。

1.站立式

侍女,双臂特征大多双臂举一托盘,也有少部分双手各举一物。侍女人物的身形较为娇小,双脚或是藏于裙内、或是露出微微三寸金莲的鞋头。

2.骑乘式

骑乘式的侍女年画与文官类相同,都极为少见。侍女类的骑乘式不是独自出现,而是在“天仙送子图”或“麒麟送子图”中出现。以侍女丫鬟的身份跟随守护。

三、年画人物面相

年画人物不论文武,大多脸部朝中微侧。显得人物的五官更加立体饱满。不管是八分面、九分面,在创作中比正面更容易体现五官的特征。

元朝时期王铎所著《写象秘诀》中谈到画人像的方法,把人的脸型归纳为八种类型,谓之“八格”,即田、由、国、用、目、甲、风、申,“面扁方为田,上削下方为由,方者为国,上方下大为用,倒挂形长为目,上方下削为甲,扁阔为风,上削下尖为申”。

(一)武将类

武将人物大多脸型为“用、由”字脸,由字形脸。上窄下方是由字形,腮部宽大,额部较窄,两颊和下巴较宽。用字形脸上方下大,额部方正,下巴宽大,用字型脸因下颌骨宽于颧骨,颧骨宽于额骨而呈现出梯形。两种脸型都能体现武将的五官高耸、威严的气势。武将形象必须勇猛威武,气势逼人,故而浓眉怒目,方脸大口,胡须浓密,肤色略重,一副剑拔弩张蓄势待发之态,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

(二)文官类

文官、太监类人物脸型多数为“田、国”字脸,田字形脸扁而方是田字形,脸较短。国字形脸方正,方正脸长而且额角和腮部都比较宽。两种脸型都能体现文官、太监形象面貌的饱满丰腴,表示福泰安康的意味。文官的面相上柳眉凤眼,笑容满面,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祥和的气息。故此文官多眉毛向上,目不斜视,高鼻阔口,丰颊大耳,不苟言笑,以显示其心中的刚正不阿。

(三)侍女类

侍女人物则多数用“甲”字脸,甲字形脸上方下尖,下巴比较尖,赏心悦目。“甲”字脸又称为现在的瓜子脸、美人脸。形象温婉秀气,脸如鹅卵,柳眉凤眼,樱桃小口,且面带微笑,欲言又止之态。

四、年画服饰

由于年画的画师与地域的不同,穿着配饰也皆有不同。人物服饰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头饰、衣饰、图纹、鞋靴等。依照人物性格与特性的不同而区别,不同阶位的年画人物穿着也不相同。

(一)头饰

年画人物头饰大多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中国古代人们都是留着长发,把装饰在头上的服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巾帻、幞头、盔等等。而年画人物头饰上自然少不了这些装饰。

冠,中国冠饰之物,为天子、诸候、卿、大夫所戴的帽子。古代男子成年所举行的加冠礼节,应当叫冠,将长发绾起再用冠束缚住。秦汉以后,冠梁渐宽,与冠圈连成覆杯状,其形制渐趋帽形。冠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汉代梁冠。在文官、武将年画上都有出现过。

冕和弁,古代君王、诸侯、大夫的礼仪用帽。冕是最尊贵的一种冠,冕顶有一幅长方形的板,前圆后方,盖谓天圆地方,称为延(綖)外黑色,里朱红;后高前低,略有前倾;前沿挂一排数小圆玉串珠(称旒);冕加在发髻上,中间横插一玉笄(簪),以卡住冕。而笄的两端则绕颔下系红色丝带,称为紘,下垂缨,各用一条名叫紞的丝绳挂下一个黄色绵丸,称为黈纩,或装饰玉,称为瑱,故又名充耳。弁在文官年画上出现较多。

巾帻,以幅巾束发裹额而具帽形的头巾。西汉前只有平民使用,家居外出也可以戴,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说,颜色为黑色或青色。大约东汉后,贵族用幅巾裹发称巾帻,其前高后低中间露发,恰好可用于冠下。约从晋代开始,巾帻戴时折出棱角,称角巾或方巾,成为文人雅士的象征,后来称儒巾。隋代将巾帻定入舆服饰制度。唐宋元明各代,巾帻成为成年男子的普通用帽。年画中,文官、武将皆有使用巾帻者,最为出名的就是关羽。

幞头,包头的软布。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幞头始于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顶高起。唐以罗代缯。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宋代幞头有多种式样,其直脚式样不同阶层都可戴用,因此,在诸多年画人物中都有出现。

盔,古代的军帽。又称胄。古代以金属或皮革制成,坚硬无比,军人作战时戴起做防护之用。

乌纱帽,为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作官位,乌纱帽原本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时期,但作为正式官帽却开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而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有所不同。明朝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因此,在太监人物和文官人物的年画中出现较多。

侍女年画的头饰则多是装饰意味偏重,主要有笄、簪、钗、华胜、花钿、步摇、梳篦。

(二)衣饰

1.武将类

武将的穿着上,都是以古代战袍为其特色。随着时代的推移,虽说各个时期的服饰略有不同,但大致都是战袍。一般包括:头盔、披风、领巾、护臂、肩甲、护腰、铠甲、战靴等等。除此之外,画师为不让画面过于单调,还会在腰带、肩甲等地方添加一些配饰和一些衣纹细节。武将服饰借鉴了许多戏剧中的元素,例如,戏剧中的秀美服饰、背后的靠旗。为表明其是神仙的身份,添加了飘带。为起保护家宅的作用,添加了武器。

2.文官类

文官的穿着上,自然是身穿官服,头戴官帽,身上一般有笏板、围腰、玉带、流苏、方巾、官靴等。文官的服饰上增添了更多的装饰与华美的图纹。武将起到的是驱邪避凶、保护家宅的作用,而文官起到的却是加官进爵、财源广进之意。因此,文官人物手上拿的不是武器,而是笏板、官印、玉如意等。大多数的文官形象也并无飘带,这点区别于武将类。

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人物,名为太监,其穿着与文官大致相似,较为明显的不同在于,太监面部无须,手拿拂尘,其手指一般绘有长指甲。

3.侍女类

侍女类穿着大致反映了当时大众对于女性的审美。例如,唐代以肥为美,宋、明以轻盈为美。侍女形象几乎都是束发、耳带垂珠耳环、身着披帛与飘带,腹部裹着围腰,身上带有流苏和玉珮。侍女人物大多拿的是一些吉祥器物。

(三)图纹

年画人物衣饰上装饰图的纹理,有些是传统观念所认定,如武将、文官、侍女的衣饰图纹,也有些是大家所认知的吉祥图案,主要功能就是增加整体美感和表达象征意义。也有画师为增添画面的美感,将传统寓意的图纹融入其中,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由于人类早期生活困顿,对大自然的神秘,花鸟鱼虫的特异,以及某些特殊的才能心生向往,便从其中寻找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素材,藉此来祈求心灵的慰藉。例如,以龟或寿翁作为长寿的图纹,牡丹花作为雍容华贵的图纹,祥云作为吉祥的图纹,虎豹作为驱邪的图纹等。大致分为自然类、图形类两大类。自然类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神兽等;图形类则是附有人为主观思想的图形,例如,如意纹、祥云纹、万字纹、寿字纹等。

自明代时期始,官员所穿的衣服皆有阶级之分。这种官服又称为“补服”,衣服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系补缀于官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编制物。是明清时期官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最早源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来区分等级,并一直沿用到清代。有许多古旧年画就是依循此古制。

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其余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四)鞋靴

年画人物脚下的鞋靴种类繁多,武将类多为白底厚底靴,又称高方靴,如图1所示,高腰、方头,底厚二、三寸,黑缎面、白底、有翘头、如意、云头等不同形状。高方靴能为穿者衬托气概,故用途较广。文官类多为履,又称朝方靴,如图4所示。与厚底靴相同,只是底稍薄,有笏头履等。但也有文官穿高方靴。而侍女类就不好界定了,大多数都被画师藏于裙下,或露出很小一部分,脚踏靴、朝方靴、三寸金莲皆有之。

五、年画人物器具

(一)持物

不同类型的人物所持物件皆不相同,因此,可以从人物所持之物来辨别人物的身份与职务。以武将类来说,最易辨认的就是武器,这就别于文官类。

例如,最出名的秦叔宝和尉迟恭,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但也有些地方的画师让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大锤,如图2所示[2];还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所持物不同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为了利于所执行任务的不同;二是各地画师们对于人物的理解了。

文官人物则手持多为玉如意、官印、书卷、笏板等,其中还有些文官持宝剑,皆是传达富贵福禄和加官进爵之意[3]。

侍女与太监形象手持多为仙桃、香炉、茶杯、花瓶等,有多福、多寿、多子等寓意。太监有其特有的持物:拂尘。

图1 漳州年画尉迟恭、秦琼

图2 清代年画尉迟恭、秦琼

(二)背靠

背靠大致分为三类:飘带、靠旗、圆光。

图3 河北武強年画博物馆藏

飘带如图3所示,又称为披帛,隋代壁画中已有披帛的出现,唐朝时期广泛流行。在当时用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有很多种戴法,披帛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另一种长度可达两米以上,有飞天的寓意,多为仙人的象征,借以强调其神性。

靠旗如图1所示[4],又称为护背旗,三角形的四面旗子,每面旗上附有一条彩色飘带。古代武将号令与统帅之物,常插于后背。而后被融入到戏剧中,在许多戏剧中常能看到,成为武将扮演的标志物,显示武将的气势,增添舞蹈时的视觉效果。画师根据戏剧的形象来绘制年画。

(三)脚踏

脚踏为比较特殊的形象,是画师依照年画人物的特性而添加,例如,神荼、郁垒踏猛虎、哪咤踏风火轮、八仙踏浪而来等。都是配合人物形象其原有特性与画师自身的理解来显示其神威,更让整体画面达到赏心悦目的情境。

六、结语

年画归根结底是民间百姓喜好的缩影,随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所改变。本文是从年画的历史变迁上来谈人物形象的造型变化,从而进行分类分析。年画文化承载了许多中国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其传承与发扬不可避免需要进行改变与创新,来适宜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人民的需要开始增添纳福迎祥甚至住宅装饰等多种需要。因此,年画最初驱逐鬼怪的迷信观念已日渐淡薄,更多的是在欢庆春节时用以美化环境,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猜你喜欢
骑乘图纹侍女
青铜绘画·兽面图纹、水陆攻战图纹
“古币”会挖沙
弈棋侍女图
关于古代马之骑乘与驾车探源
2019英国最受父母喜爱骑乘品牌菲乐骑携新品参展CKE中国婴童展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侍女形象
凌絮裙摆
凌絮裙摆
遛鸟公主
遛鸟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