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环保使命

2020-03-21 06:50唐代兴
关键词:生境气候原理

唐代兴

(四川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成都610066)

建基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基本认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国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由此站在“宇宙唯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新国际政治的“中国方案”。在这份“中国方案”里,环保成为其奠基内容。为奠定起“环境”这块基石,大学必须肩负起环保教育的使命,这是既基于国家和人类之环境现实,更基于国家和人类之环境未来。

一、“环境共同体”内涵简介

环境共同体是以环境为导向所形成的为生活化的社区和生存论的社会提供必须“生”的土壤和“生生不息”的整体条件的存在世界。这一存在世界既包括人的世界,也包括自然世界,是人与自然交汇互动的世界。

由于环境共同体以环境为导向,因此理解“环境”的内涵及类型,是为前提。概括地讲,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是生命和物:“物”相对“生命”而言,是存在世界中一切(以肉眼观察)静态的存在者,比如大地、山脉、岩石、土壤等等;与“物”相对的“生命”,是指一切活动的生物,比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当然包括人,甚至还有大气、气温、地温等,都可看成是有生命的。由生命和物相交汇生成的环境,因为人的存在参与和有意识地观照,形成微观的人居环境、种群环境或群落环境,中观的区域性环境、地区环境、城乡环境等,宏观的地球环境,以及宇观的气候环境等不同类型。

以环境为导向构成的存在世界,被称为环境共同体,是因为人的原因。作为存在世界的环境,原本是不可分割、也不可分类的整体,人也是以世界性存在方式而存在于环境中,但人却为更好地生活而无止境地开发、掠夺地球资源,扫平地表,掏空大地,截流江河,沙漠化和水泥森林化大地,造成大量森林消隐、广袤的草原锐减,并无节制地开发海洋导致海洋污染和逆生化,进而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物种大量灭绝、以致地球生态链条断裂、地球生境的丧失,最终因无节制地排放而导致大气逆生化、气候失律、降雨逆生化、灾疫频发。宇观气候环境和宏观地球环境的生境丧失,直接危及人自身的存在安全和可持续生存,环境危机感自然产生。为解决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存在世界,重新发现环境整体和运动的整体性,提出人类环境共同体观念,包括全球气候环境共同体和地球环境共同体。

图1 人存在于其中的存在世界:环境共同体

图2 环境共同体的类型构成

根据环境共同体理念,环境既需要治理,也需要恢复,更需要保护。治理、恢复、保护环境,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基于人类的需要。首先是需要一种存在的环境安全;其次是需要可持续生存的环境保障。二是各有侧重。治理已经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重建其生境;恢复失律的气候,使其重新恢复周期性变换运动规律;保护没有遭受破坏的环境,使之继续保持其生境状况。根据环境共同体理念和如上两点基本要求来设计环境治理、环境恢复、环境保护的教育,统称为环保教育。所以,环保教育是关于环境治理、环境恢复、环境保护的教育。环保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引导社会构建环境共同体。其核心任务有三:环境共同体的安全教育,环境共同体的生境重建教育,环境共同体的生境维护教育。在当代进程中,环保教育之于人应该是终身教育的内容。基于这一基本认知,环保教育展开为四个基本维度,即家庭环保教育、学校环保教育、社区环保教育、社会环保教育。其中,学校是环保教育的基本方式,它是融认知、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开放性教育方式。相对地讲,中小学阶段的环保教育,属于环保启蒙教育。大学阶段的环保教育,是培养环保精英的教育。构建人类环境共同体的基本任务,只有由大学来完成。

二、大学环保教育目标

从本质讲,环保教育是最深刻维度的人的教育,是在最深刻维度上的人性重塑教育。由于人的教育、人性重塑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所以环保教育亦需贯穿其始终。正因如此,环保教育需要进入大学,真正的大学不可忽视环保教育,真正的大学教育是解决环保根本问题的教育:“真正的大学将解决环境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一个环境教育在早期教育中普及的时代,在以经济为导向的‘优秀大学’中,环境研究得到的支持将很可怜并逐渐减少。然而,如果思想倾向没有根本改变。大学中的环境意识和行动不太可能得到发展。真正的大学将通过致力于真正的可持续性,承担这种重要的、常常是超国家的、照看人类的真正需要的任务。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大学将是新一代生态精英的潜在训练场,当大崩溃来临时,这些生态精英将会努力保护我们文明的残余。他们将会成为新的黑暗时代的新教士。”[1]199大卫·希尔曼、约瑟夫·韦恩·史密斯此论揭示了三个方面的事实:第一,在当代进程中,环保教育的有无是衡量大学是否具有当代性、是否体现人类环境共同体诉求的试金石,在环境(比如气候)大崩溃来临的前夜,没有环保教育的大学,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第二,以经济为导向的大学,忽视环境存在,缺乏人类环境共同体意识,必然会忽视环保教育。大学一旦忽视环保教育,既丧失了对社会进行环境引导的功能,也丧失了对社会进行可持续引导的功能;第三,在全球气候失律、地球生境遭受整体破坏的当代社会,大学必须重新理解大学的世界性、大学的人类性和大学的国际性,使大学全方位回归到为国家未来和人类未来的轨道来,将环保教育纳入大学体系,使环保教育成为人类生态精英的训练场所,这是大学的当代使命。

基于如上基本认知来讨论环保内容如何进入大学教育体系,需要解决大学环保教育的课程实施问题。当讨论环保教育的大学课程实施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如何使环保内容进入大学教育体系之中并以课程方式得到实施。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大学。以历史的眼光审视,诞生于中世纪的大学,虽以宗教为土壤,其动力却是思想和科技。思想和科技孕育了大学,大学推动近代文明的诞生,并开启现代文明之旅,其继续向前而成为现代文明的造血机制。客观地看,现代文明一旦诞生,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方式展开,并锐意向前推进和发展其内在动力系统,以无限度的物质幸福为目标,以消费主义为原动力,以傲慢物质霸权主义为行动纲领,以绝对经济技术理性为行动原则,以征服、改造、掠夺、占有为行动方式。在这一动力系统推动下,现代文明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重塑着它的缔造者——大学,并使大学最终成为它的附庸、应声虫、服从工具,大学的视野、大学的气质和胸襟、大学的精神和理想、大学的性格与个性、大学的内容与方法,既被完全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也被彻底的消费主义化和形式主义化。

简·雅各布斯在反思现代文明对它的缔造者大学的塑造时指出,经济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表现类似传染性文化基因,它们横扫西方文明的政府、官僚和企业,现在正在感染其他文化,尤其是创造文化的文化堡垒大学。信仰者不能想象任何其他体制;那些反对者是经济宗教的异教徒,他们是退化论教育主义者,他们是右翼或左翼的政治极端主义者。大学就困在这个思想的网络中。大学只有一种模式,变化很少,这种遍布全球的模式,就是一种文凭主义的模式,这种模式最终表述为学位向企业雇主展示受到欢迎的品质,例如上进心、毅力,以及遵从和合作的能力[2]。“大学文凭是筛选求职者的机制。大学为服务于工业而调适,推动着竞争和消费主义,并且排挤对这种事业无益的思维模式。它的支持者很狂热,而反对者则被边缘化或被取代。同僚们、出版社和迅速摒弃批评的或不顺从的文化基因。”[1]187现代文明笼罩下的大学,经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如此反反复复的浆洗之后,它的基础变成了砖块、灰浆、大学礼服和互联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育技术。“现在的大学欣然接受互联网,不是为了世界和平、公正、保护环境或消除贫困而强化知识,而是为和其他经济导向的大学竞争远方的学生。这些遥远地方的学生将为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课程支付费用。如果希望这些大学的动机和政府的资助是使大学通过互联网为社会下层和穷人提供教育,或许就太理想化了”[1]195。 所以,“今天的大学自封为优秀大学,完全以为工业生产工作为导向,那些工作是科学的、技术的、管理的和经济的工作。实际上,这将是一所与社会发展无关的技术和职业学院。可能这些大学现在就是这种情况。这些大学将受到国家政策和产业的严重影响,接受它们的指导,接受他们的资助。它们将抛弃宽泛的自由教育,并抛弃它们认为不经济的学科。”[1]198-199这是对现代文明所塑造的现代大学的基本取向的整体判断,意在揭示大学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异化状况,以此为反思的参照,探讨大学的应然取向及其所呈现的健康特征。概言之,大学教育相对中小学基础教育论,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相对思维和认知论,基础教育更多地注重具体性,包括具体的问题、具体的认知、具体的思维、具体的方法和具体的知识;相反,大学教育更多地倾向于思维、认知和方法的整体性、关联性、系统性、动态性培养。因而,基础教育的培养思路是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具体走向抽象,大学教育的培养思路却是从整体走向局部、从抽象达向具体。有机论哲学家怀特海在论及大学教育的目的时指出:“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3]49怀特海此论,不仅从根本上区分了大学与中小学,而且揭示了力量与能力的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但更相互区别。力量与能力的联系和区别,既源于理性的判断,更在于对经验的反观和总结:在通常意义上,能力是指人们为完成某事或做好某事所发挥出来的操作技能、手动技术或者说功夫,它的智慧或方法含量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甚至没有智慧或方法含量。与此不同,能够鼓动并支撑人站立起来的力量,一定具备很高的智慧和方法含量,唯有如此,力量需要发挥时才释放出很强的暴发性、创意性和高个性化特征。一般情况下,人的能力可直接由具体的知识或经验生成,但知识和经验对人的力量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因为人身上所拥有的力量,主要由他实际掌握的原理、法则、思想、精神所浸润和孕育形成。这是我们理解怀特海如上判断的基本认知:在大学里,“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3]48。如果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有关于世界、事物、生命、存在的普遍的原理,当他们走出学校后,“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性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你时刻需要的那些细节知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一样长久保留在你的记忆中;而你偶然需要的知识则可以在任何一种参考书中查到。大学的作用是使你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3]48-49美国教育思想家哈钦斯更直截了当地指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智慧。智慧就是关于原理和原因的知识。因此,形而上学就是最高的智慧。……如果我们不能求诉于神学,我们就必须转向形而上学。要是没有神学或形而上学,大学就不能存在。”[4]5大学是探索、理解、掌握原理的场所,以原理为导向,既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亦是大学的秘密所在:“在一个理想的大学教育里,学生不是从最新的观察着手然后回到第一原理,而是从第一原理着手,到所有那些我们认为对了解这些原理是有意义的最新观察。……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导出了它们的原理,而自然哲学则依赖于形而上学。……研究第一原理的形而上学,贯穿整个一切。……依靠着它并且从属于它的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4]6。

第二,基础教育主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仅仅是基本的知识;与此不同,大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认知,并且主要是关于原理、规律、法则或普遍定义及其展开过程的高深认知。怀特海在《哈佛大学的未来》中指出:“认知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不断变动的经验加以充实和检查。大学的功能就是启发学生掌握这个认识过程。”[5]155真正说来,大学是认知的,而不是知识的;并且,大学所努力的认知不是对细节的崇尚,而是对原理、法则、普遍定义的推崇,亦是对如何探求和掌握认知原理、法则、普遍定义的过程及其规律的探求。概括地讲,大学引导学生认知的原理是一个开放性生成的体系,它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是人性方面的原理,这是人的世界,更具体地讲是如何组建社会、缔造国家、创建政体、制定制度和建立法律等原理的原理,可概括为“人文律”。其次是自然方面的原理,这是自然(宇宙和地球)、生命、环境按照如何方式存在和运动的原理的原理,具体涉及人与自然、人与地球生命以及人与其他存在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原理的原理,可概括为“自然律”。最后是社会方面的原理,这是人与人、人与民族、人与国家以及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怎样构成、如何展开的原理的原理,可概括为“社会律”。如上三大原理(亦可曰“律令”)之间的关系是:人性原理(人文律)是自然原理(自然律)的人本敞开,自然原理构成人性原理的最终依据;人性原理和自然原理从人与自然两个方面规训社会原理(社会律),社会原理是对人性原理和自然原理的统合运用。

图3 大学引导认知的原理系统

如上三大原理可大致对应自然科学、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大学虽然是分科教育,但从原理入手最终会引导人达向对三者的融会贯通。或者说,对自然原理(自然律)、人文原理(人文律)、社会原理(社会律)的融会贯通,成为大学的最高追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可真正理解本文开头所讲的“环保教育是最深刻维度的人的教育”的判断。并且,自然原理、人文原理、社会原理的会通,才构成大卫·希尔曼和约瑟夫·韦恩·史密斯认为“真正的大学将解决环境教育的根本问题”的根本理由。因为,无论是生物环境教育,还是地球环境教育,或者气候环境教育,都是从不同层次引导人了解、认知、掌握自然原理的方式,但要真正达到此,必须引导人去认知和了解社会原理进而入手人性原理,因为,宇观的气候失律、宏观的地球逆生态运动,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生境破碎,都直接源于社会化的经济生产、物质消费和生活享乐运动,鼓动并激发人性潜力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从根本讲,只有大学才可将探讨、认知、掌握自然原理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也只有在大学实施环保教育的过程中,才可能真正解决人类得以存在的地球环境和气候环境的认知的根本问题。

对人类自身而言,教育既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因为未来召唤而突围当下存在的整体困境开启当代生存新格局、新方向。当代人类所面对的整体存在困境展开为两个方面,即世界风险和全球生态危机。对这一存在困境和生态危机展开整体突围,就是探索社会转型发展,其基本方向生境文明[6],它规定了当代教育的宏观方向。所以,在当代社会进程中,大学应该是生境主义的[7][8],应该将生境思想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所有领域。以生境思想为导向,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人了解自然、认知宇宙、理解生命,发现和掌握人类知识、文化、思想、智慧的自然依据和最终根源。“人类的大学将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这里宇宙通过人类智慧反观自身,在这里宇宙向人类群体传达它自己。大学将把宇宙作为自己发源、合法和统一的依据。由于宇宙是一个涌现的现实,所以宇宙首先应当通过它的故事被理解。在教育的每一个层次上,都应当把了解宇宙故事和人类在这个故事中的角色看作是不言而喻的任务。宇宙的故事将是所有学院或大学的基本课程。”[9]环保教育就担当起了引导学生了解宇宙故事和人类故事的课程,通过这个课程,宇宙、地球和人类共互生存的秘密和原理,因为气候周期性变换运动的时空韵律而得到敞开。

以生境思想为导向,大学应基于世界性存在风险和全球化生存危机,为谋求人类存在安全和可持续生存培养环境主义精英,并要为平安地渡过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态危机,培养引导人类实现未来存在安全和可持续生存的思想家和拥有环境思想能力的政治家、企业家。在未来社会里,政治家应该是环境思想家,企业家也应该成为环境主义的公共知识分子。因为当代进程中的世界风险取向和全球生态危机态势已从整体上表明:“未来的政府将会以生物圈的最高管理机构为基础(或者是把这种最高管理机构整合到政府中,这依赖于文明崩溃程度)。这种机构将由经过特别训练的哲学家和生态学家组成。这些监护人要么亲自统治,要么依据他们的生态学训练和哲学敏感性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这些监护人将为这项任务而接受特殊的训练。”[1]178以生境为导向,大学的真正使命是为构建未来存在安全和可持续生存“培训和全面教育一种新型个人,这种个人将会是聪明的,并做好了服务和统治的准备。与今天的关注内容狭隘的经济理性主义大学不同,真正的大学将会用所有的艺术和科学来训练全面的思想家,这种思想家是环境危机使我们面对的决策所必需的。这些思想者将会是拥有立足于生态学知识的真正公众知识分子。”[1]177处于世界风险和全球生态危机进程中的当代人类,“需要建立新的大学来培养一批新的思想家和活动家,以便我们能无所畏惧地解决本书讨论的问题。一所真正的大学是为人类和自然的根本需要服务的智慧的中心。我们很难相信,根深蒂固的政府/法人企业能被民主地取代,但有希望的是,当危机到来时,新启蒙的人将会在民事防御系统、政府中服务。”[1]185

图4 气候失律与地球生境破碎互动运行机制

三、大学环保教育内容

气候失律和地球生境破碎,构成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当代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其他所有存在风险和生态危机,都是气候生态危机向深度和广度领域扩散的呈现形态。无论从自然本性论,还是从生物本性和人类本性讲,气候生态危机引发出各种道德方面的危机:气候生态危机是一个道德问题,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类个人尊严的尊重也扩展到对其他生物的尊重。尤其是在我们的时代,人类毫无犹豫地破坏长满树木的平原和山谷、污染水资源、损害地球的栖息地、使空气污染不适宜呼吸、扰乱水文系统和大气系统、使丰饶的地区变成荒漠,并进行不加限制的工业化,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和支持生态皈依,生态皈依是近几年使得人类对自己曾经前往的灾难更加敏感。环保教育就是面对气候生态危机而训练人们的生态意识,引导学生构建生境主义认知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一)展开环境生产力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保能力

从根本上讲,维护人类得以安全存在和可持续生存的环境共同体,是由地及天并由天而地形成的共同体,气候的周期性变换运动则将天与地连接起来,形成由天而地然后由地而天的环境共同体通道。但气候失律、降雨逆生化所形成的气候生态危机,从根本上中断天与地之间的生境通道,人类的安全存在和可持续生存的环境共同体必然滑向死境方向。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方向,大学扮演重要角色,它必须直面气候失律、降雨逆生化造成的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态危机,为人类自救性探索重建环境共同体的新道路、新方式,构建重建环境共同体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智慧、新方法。大学环境教育要担当起这一引导人类自救的重任,必须贯穿生境主义基本诉求和价值取向。

环保教育的生境主义诉求,是汇聚人类存在三种天赋朝向所形成:一是人人都有渴望存在安全的本能倾向,二是人人都有更加平等生活的渴望,三是人人都有接受人性再造的朝向。环保教育是以如何消解气候生态危机为动力,唤醒、放大人类这三种天赋生命激情,引导人们突破片面的物质幸福追求,注重存在安全和可持续生存本身,恢复气候、重建地球生境。环保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展开环境生产力教育,培养当代人的环保能力。所谓环境生产力,是指环境自生与生它的功能。环境的自生功能,是指环境具有自组织、自建构、自调节、自修复的力量,这一自“生”的力量就是环境能力。环境生它功能,是指环境具有孕育生成它者或促成它者生的能力,这“生”它的能力也是环境能力。从功能发挥角度讲,环境能力就是环境生产力。比如土地,能自生出有机性,但与此同时也能生长出各种植物、庄稼、粮食、蔬菜、瓜果。江河能自生出“流水不腐”的清洁,又为水中的植物、鱼虾等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和生机。无论宇观的气候环境,还是宏观的地球环境,或者是具体的地域环境,对人类安全存在和可持续生存来讲,都是一种生产力,并且是一种基础性的生产力,比如,气候的周期性变换运动,不仅使降雨有时,还使气温有度。降雨有时和气温有度,这是使地球生物生,也是使地球本身生的力量。这是大学环保教育要以展开环境生产力教育来培养学生环保能力的根本理由。

展开环境生产力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环保能力,涉及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重新了解环境,重新认知环境;二是培养学生养成向环境学习、向自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重新了解、重新认知环境的重心,是了解和认知环境的自在本性和自生境活力,无论气候环境还是地球环境,都是有生命的运动和存在,既具有自在的本性和意志,也具有生境(即自生与生它)功能。气候环境和地球环境的自在本性和自生境力量,使它具有按自身本性而存在而运动的轨迹、规律,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内在规定性。了解和认知气候环境和地球环境的这一内在本性和运动轨迹及其规律,是尊重气候、适应气候、维护地球生境的根本前提,亦是我们向气候学习、向地球学习、向整个自然世界学习的最终依据。

怀特海在讨论何为“教育”时指出:“‘教育’的字面意思是引导出来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谈谈如何循循善诱才能使你们的聪明才智增长起来,发挥出来。让我们想一想,大自然通常是用什么方法诱导世界万物生长的。如果你们不晓得整个生长的基本动因在你们内部,那么你们就无法去了解大自然的方法。从外部,你们能够得到的充其量不过是某些用以构建肌体的物质食粮和精神营养以及促使你们生龙活虎、蓬勃向上的某些激动和鞭策。实际上,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切必须由你们自己去身体之,力行之。大自然的通常的方法是循循善诱的和轻松愉快的。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很难说会有什么令人满意的成长。”[5]5引导学生向气候学习、向地球环境学习、向整个自然学习,其根本目的有二:一是激励和促进他们了解、认知和掌握气候、地球、自然的运动轨迹、运动规律、运动法则和原理;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学会理性地尊重气候、尊重环境、尊重自然,更好地适应气候、环境和自然。如上两个方面构成大学环保教育的基础内容。

(二)展开生境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境政治能力

客观地看,造成当代环境危机以及推动其危机加速扩散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和人类军事活动。因为人类经济活动改造地球、征服自然、掠夺资源,构成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根本对立。在这种本质性对立的关系中,地球逆生态化和气候失律成为必然。因为人类的军事活动,地球环境和大气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破坏,核武器的试验与使用、核工业的发展与无限度的扩张,为争取土地、财富、资源和霸权而发动的各种各样的战争,不仅造成生命的消亡、生活的悲剧,而且在源源不断地制造各种污染,这些污染破坏了地球生态的有机性,更破坏了大气,破坏了气候。今天,人们都在大谈气候变化、国际减排,并将气候失律的所有责任推到经济发展上来,但有一个一直让人们沉默的且更加严重的事实,那就是与战争相关的各种军工生产和核建设,其排放出来的有毒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候失律和地球生境破坏,远甚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并且军事工业和核建设所造成的恶劣生态学后果和影响,更持久得多。

然而,无论经济增长运动还是不断扩张的军工业及核工业,都只是表现形态,推动无限度经济活动和军工业及核工业快速扩张的最终动力,是政治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政治”既不产生于经济,也不产生于阶级和斗争:经济、阶级、斗争等含义都是政治的后起形态,政治产生于人与生俱来的求群、适群、合群本性的生存论释放,是人从个体走向整体、从自助走向互助、从孤立劳作走向群体创造的必然方式,它既是契约的,也是平等的,更是共在互生的。马克思主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但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本质力量,却是其异化的政治,它表征为垄断和集权。在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垄断和集权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造成人的自由程度降低,二是造成社会秩序包括权力的稳固性弱化。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全面发展经济,因为全面发展经济,追求社会经济的高增长,能够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实惠和经济生活水平上的提高;与此同时,引导社会发展,激发人们追求经济高增长这个过程,必然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自由关怀、权利追求引向对经济、收益和财富增长的关注。为了长久地将人的注意力引向经济、收益、财富的梦想道路,唯一办法是不断刺激经济和持续追求经济高增长。于是,向自然开战,向地球进军,向土地要财富,向海洋和太空要空间拓展,成为发展的主题。这一主题以不断拓展的方式展开的历史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大地被掏空、污染全球化,气候失律、环境灾害和流行性疾病频繁爆发,地球生命和人类存在的安全感逐渐丧失。以此来看,降解污染,恢复气候,重建地球生境的根本任务,不仅要改变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更要改变政治取向和政治方式,使政治回归“自然、生命、人”共在和“环境、社会、人”互生的生境道路[10]121-183。

使政治回归生境道路的努力过程,是重建生境政治的过程,这是生境文明的政治方向。顺应这一方向,大学环保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展开生境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生境政治能力。因为“现代文明的所有方面和地球的所有地方,都在陷入多种危机之中,这些危机使得现代文明统治的原则、实践和制度受到质疑。在这种‘危机的危机’中,有一种危机仍有待于得到其应得的关注:自由主义政体是一种以古典自由主义和启蒙时代的理性哲学原则为基础的现代政治体系,它的失败正在迫近。自由主义政体建立在本质上具有自我毁灭性和具有危险性的原则之上。它在其集体主义形式上已经失败,并且与许多人的观点相反,它现在在其个人主义形式上也同样垂垂待死。……因此,现代文明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自由主义政体、资源开发性的经济和有目的的理性实践,因内部矛盾而漏洞百出。因此,文明处于崩溃之中。结果,现代政治潜在的极权主义,在未来的几年中,将展现其越来越大的力量。简言之,如果文明没有大的进步,我们将见证政治的崩溃”[11]。展开生境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境政治能力,首先是展开“人的世界性存在”[12]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整体能力;其次是展开“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13]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向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领悟存在的根本智慧和可持续生存的整体方法;最后是展开“自然、生命、人”合生存在和“环境、社会、人”[14]共生生存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然、生命、人”合生存在的能力和“环境、社会、人”共生生存的智慧[10]291-332。

(三)展开可持续生存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的生境利益能力

环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改变人类的存在姿态和生存方式,进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恢复气候、重建地球生境,实现存在安全和可持续生存。因此,对学生展开可持续生存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的生境利益能力,构成大学环保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培养学生的生境利益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进行可持续生存教育。人类近代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的最大胜利,不是发现了新大陆和重新发现了人,而是通过牛顿、弗朗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亚当·斯密、康德等人的努力,建立起了以人为唯一目的的存在论信仰、“发展就是一切”的生存论信念、物质霸权主义行动纲领与绝对经济技术理性行动原则,这四者支撑起片面的经济增长发展观。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只讲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却从根本上忽视了生存的可持续性。气候失律、灾疫频发,地球生境破碎的广度化和深度化,致使整个人类的最低生存条件,即可供人安全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气候条件逐渐丧失。可持续生存教育的目的是为彻底扭转这种存在观念、生存认知和行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生存意识,确立生存才是基石、生存才是起步、生存才是目的本身的基本信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确立起一种生境发展:只有在可持续生存的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具有永续存在价值诉求的发展,才是生和生生不息的发展,一切抛开生境诉求的其他形式的发展,只能给人的生存和人类存在带来毁灭。

其次,展开生境利益教育。其核心内容和根本努力是引导学生真正懂得:人注定是个体生命,其存在和生存注定需要资源的滋养,并且所需要滋养生命存在的资源没有现成,必须付出才能获得。所以,每个人因为需要滋养生命的资源而必须谋求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或精神、情感利益。但基于可持续生存的需要,每个人所谋求的需要满足的利益,都不只是当下利益,更不是静止的、缺乏生殖取向和生殖空间的利益。恰恰相反,每个人基于可持续生存的要求所谋求的利益,都是具有边际效应取向的生境利益。所以,大学展开可持续生存的生境利益教育,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谋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也要为与之相关联的他者(他人、生命、环境)获得其利益生殖而努力;其次应训练学生致力于资源和环境重获可再生能力而努力,因为可再生能力的获得,是环境重获自生境力量的真正体现。

四、大学环保教育课程

基于当前地球逆生态化加速的严峻性和气候失律日趋极端化状况,大学环保教育需要设置专门的课程。

在大学设置专门的环保教育课程,符合人类基于现实而谋求未来的要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公布的《21世纪议程》第36章“提高环境意识”中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应该“从小学学龄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并提出如下五个方面要求:⑴把环境与发展的观念,包括人口统计学,结合到所有教育计划中去,特别强调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讨论环境问题;⑵成立一个国家委员会代表所有环境与集团的利益,为教育提供咨询;⑶使学龄儿童参加地方和地区的环境卫生的研究,包括安全的饮用水、卫生、食物和生态系统;⑷鼓励大学设立对环境有影响的跨学科课程;⑸推广与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有关的成年教育计划。

大学所要设置的环保教育课程,应该是跨学科视野的课程,它应该成为所有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以气候安全和地球生境为主题的环保教育课程,应该是大学的公共基础课程,并且是人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重心,既不是修学分,也不是学环保知识,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具备视野开放的和认知多元的环境能力,最终使每个学习者成为社会的环境精英。因为“真正的大学会推进世界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平、平等、救济贫困、创造健康,并用知识和智慧来看护环境。这一定义的优点是,它使诸如科学、经济学等学科服务于人类的需要。这些学科将与语言、艺术、历史和哲学一起,成为智慧的工具。”[15]于如上要求,这门人人必修的跨学科的公共基础课程,可名之为“气候和地球环境学”。

需要在大学里开设的“气候和地球环境学”,是一门大科际整合的综合性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是对如下重要学科内容精髓的整合:

⑴天体运行体系,包括宇宙科学和地球科学;

⑵世界的自然体系,包括物理学和化学;

⑶以有机生命为基本主题的地球生命体系,包括生物学和生态学;

⑷人类可持续生存的敞开进程,即历史学,包括地球史和人类史;

⑸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

⑹存在向生存敞开所形成的一般认知和概念体系,包括哲学、伦理学和神学;

⑺“自然、生命、人”合生存在和“环境、社会、人”共生生存的自由空间体系,包括艺术、美学和诗学。

体现如上整合视野并提炼出贯通如上领域的整合原理的课程,才可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看护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构成了人类未来的保证,亦构成民族国家永续生存发展的保证。

猜你喜欢
生境气候原理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不同影响因素对鄱阳湖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MSPA-InVEST模型的北京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生境网络优化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祖暅原理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