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引领:让学生从迷茫走向顿悟

2020-03-21 12:06吴汝萍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红萝卜保温杯天平

○吴汝萍

教师的施教之功,贵在智趣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学生学习重、难点处进行智趣引导,引发积极思考,让学生经历从迷茫到顿悟的过程,提升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学生就会觉得数学不难、数学好玩。

一、关注儿童认知的体验性

儿童是以“体认”的方式开始认识世界的,可以说,体验是认知的本源。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也离不开体验,如果缺少体验,很多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很难真正掌握,导致数学学习越学越迷茫,越学越困难。

【教学案例】一年级《比轻重》

师:天平可以用来称物体的重量,也可以用来比较轻重。如果天平的两端一样高,说明两端的物品一样重;如果天平的两端不一样高,高的那边就轻,低的那边就重。同学们,你能从天平上看出石榴和柿子谁轻谁重吗?

生:石榴轻,柿子重。

师:请大家接着看下面的天平,在重的后面画“√”。

生:两端一样高,一样重。

生:胡萝卜长,胡萝卜重。

生:红萝卜大,红萝卜重。

师:1个红萝卜和3个胡萝卜一样重,1个红萝卜就比1个胡萝卜重呀!(学生一脸迷茫……)

学生认识轻重的概念,需要掂一掂、拎一拎,靠肌肉的感觉、身体的体验来感知。上述案例中,学生缺少对轻重的体验,导致对相关轻重的推理毫无头绪,误认为大的、长的东西就重。教师解释后,学生仍一脸迷茫。如果先让学生体验一下,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师:讲台上有一个保温杯,还有一罐旺仔牛奶。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样东西谁重?

生:保温杯重。

师:你们为什么都猜这个保温杯重?

生:保温杯大。

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伸出两只手,分别感受一下。

师:体验过后,你们觉得谁重?

生:牛奶重。

师:大家一开始都认为这个保温杯重,怎么都猜错了?

生:看到保温杯大。

师:说明比较轻重时,用眼睛看行不行?生:不行,要用手试一试、掂一掂。

师:再比比礼品盒和保温杯,能一眼看出谁重吗?

生:不能,要用手掂一下才能知道。

师:你们掂一下,谁轻谁重?

生:保温杯重,礼品盒轻。

师:通过掂我们知道牛奶比保温杯重,保温杯比礼品盒重。那礼品盒和牛奶相比,谁重呢?不用掂能判断出来吗?

生:能,牛奶重。

师:比较轻重还可以借助天平这样的工具来比较(出示教材天平图)。你能看出天平上的石榴和柿子谁轻谁重吗?

生:柿子把天平这边压低了,说明柿子重。

师:观察得很仔细。请大家再看这个天平,它的两端一样高,表示两边的物体怎么样?

生:1个红萝卜和3个胡萝卜一样重。

师:1个红萝卜和1个胡萝卜比,谁重呢?

生:红萝卜重。

师:有的同学不是很明白,谁能演示一下?

生:1个红萝卜和3个胡萝卜一样重,右边拿走2个胡萝卜,胡萝卜这边会往上翘,红萝卜这边就会沉下去。

课堂中,教师准备了一罐牛奶、一个保温杯和一个礼品盒,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小罐牛奶比大的保温杯重,保温杯比大的礼品盒重,并推断出三样物品谁最重,谁最轻。学生由此认识到大的物品不一定重,小的物品不一定轻。因为有先前的体验,学生看到天平一下子就能认识到较低的一端重。学生操作后,大家理解得更透彻了。很多时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豁然开朗,也许就在教师智趣引领的一刹那。

二、理解儿童认知的偏差性

生活常识和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但有时会带来认知偏差。如果教师忽视了认知偏差,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浑然不知,在教学中遇到此类问题就会束手无策。

【教学案例】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

师:请同学们比较图中的两个角,它们一样大吗?

生(异口同声):不一样大!红角大!

师: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蓝角和红角完全重合了,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不是,红角的边长很多,红角大。

师:前面我们才比较过,两个角的边完全重合,两个角就一样大的呀?

生:前面两个角的边一样长,这两个角的边不一样长。

生:一看就是红角大,怎么可能一样大呢?

后面尽管教师几番解释,学生还是偏执地认为红角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对“角的大小由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决定”的理解还不是特别清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经验里,物品看上去大的就大。红角的边很长,画在平面上,所占的位置大很多,所以给学生视觉冲突就是红角大,这是儿童的认知偏差导致的。如果教师能换一种方式来比较,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师:请大家看下面这两个角,你能看出哪个角大吗?

生:蓝角大!

师:你们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蓝角大?

生:蓝角张口大,红角张口小。

师:我们把两个角放在一起比一下——的确是蓝角大,红角小。它们的张口分别有多大?谁来指一下?

(学生上来指后,屏幕上出示表示角的大小的弧线。)

师:如果要把红角变大,变得比蓝角一样大,怎么办?

生:把红角的张口变大,变得和蓝角一样大。

师:如果要把红角变得比蓝角还要大,怎么办?

生:把红角的张口变得比蓝角大,红角的上面一条边要跑到蓝角的外边去。

师:如果把红角的边延长,现在是红角大,还是蓝角大?

生:蓝角大。

师:红角的边这么长,怎么还是蓝角大?

生:红角的边还是在里面,蓝角的边还是在外边,蓝角大。

师:如果把红角的边延长得很长很长呢,能不能把红角变大?

生:不能!不管红角的边有多长,还是在蓝角的里面。

生:不能!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无关,只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上述案例变为对大小不同的两个角进行比较,有效避免了学生因生活常识及经验而导致的认知偏差。经过教师的智趣引领,学生自己就能顿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三、把握儿童认知的阶段性

儿童认识数学概念、学习数学知识是有阶段性的。比如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学前到二年级,在学生的意识里,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因而到三年级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时,学生很难理解正方形也是长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学案例】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对边相等,都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正方形具备了长方形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形也是长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正方形怎么是长方形?

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再次解释,学生依旧一脸迷茫。如果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之处后,教师不急于给出结论,改变一下引导的方法,学生就能顿悟。

师:长方形家族建立了一个美丽的长方形城堡(出示城堡,城堡上标注长方形的特征),规定只要符合长方形的特征,就可以住进城堡。

师:一个正方形路过美丽的长方形城堡,守门员会不会让正方形住进去?

生:不会。

师:住进城堡,需要符合什么要求?

生: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要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些要求,正方形是不是都符合?对照一下——

生:都符合。

师:按要求正方形可不可以住进去?

生:应该可以。

师:我们看看长方形守门员是怎么对正方形说的——正方形,你好!欢迎回家,你是特殊的长方形,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师:现在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是什么关系了吗?

生:正方形也是长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如此,增加一个“正方形能不能住进美丽的长方形城堡”这样有趣的讨论环节,学生一下子就能顿悟:正方形是长方形家族的一员,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猜你喜欢
红萝卜保温杯天平
年轻人的“保温杯”
保温杯+枸杞红枣=定时“炸弹”?!
对应:小小萝卜头
设计保温杯
天平的平衡
树洞里的歌声
保温杯托贴
两种萝卜
简易天平
阿桃历险记之红萝卜和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