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二中第一实验小学 赵 郡
最近,一则“家长退出班级群”的新闻刷屏,引起了社会热议。孰是孰非,绝不是一种非黑即白的观点可以说清的。这背后有几种观念需要厘清:学生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是谁的事情?家长和教师究竟该怎样分工?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误导了很多教师,似乎让每个学生学习成绩都顶呱呱才是教育的成功。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忽略了孩子潜能不同、优势各异,一味“望子成龙”。但事实上,学生受教育的目的是启发自身智慧,充分发挥潜能,实现各展其能、各尽其才,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无论哪个学段,学习都应该成为学生自觉自主的行动。教师和家长需要做的,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因材施教而不是削足适履。如果教师过度限制、家长过度干预,学生便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一味顺从、失去自我,要么任性叛逆、野蛮生长。
教育评价朝向多元化发展,无论社会还是国家的教育方针,都更加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差异。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以系统观看待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不断超越自我,而不是强行要求所有学生都一样。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分工?教师和家长应该分别承担起怎样的教育职责呢?笔者认为,家长应该重点关注并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和理想信念,指导并督促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对于学校作业,家长最主要的职责是提醒和督促孩子按时保质完成作业。当孩子遇到困难向家长求助时,家长可以适当给予帮助,或鼓励孩子主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及效果检查,则属于教师的分内职责。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多加督促,却不宜强求。学生作业应发布给学生本人,低龄段学生的作业,可以同步告知家长,而不是完全由家长转达给学生。
教育不是万能的,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可能让孩子完美地成长为我们所希望的样子。在教师和家长无缝对接的教育要求里,催生了太多的焦虑,而这种焦虑是学生不该承受甚至不能承受的,还可能会成为压垮彼此的最后一根稻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发展规律,家长和教师所要做的,是合力创设良好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帮助孩子汲取丰富而高质量的营养,充分发挥潜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爱孩子,请爱他本来的样子,尊重他的学校和老师;爱学生,请尊重他自身的发展规律,尊重他的家庭和家长。家校共育是基于“一切为了孩子”寻求最佳合力,助力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相互推诿阻碍孩子的发展。
无论走多远,我们都应时常记起为什么而出发,这样才能不忘初心,培育好孩子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