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泽林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总人数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34%,由此推算,截至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数约8502万人,处于就业年龄段内(男性15-59岁,女性16-54岁)约3200万人,其中城镇约800万人,农村约2400萬人。我国特殊群体数量庞大,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升特殊群体职业技能,促进他们的就业创业,可以保障基本民生,加快全民小康进程。
发挥高等学校的教育能动性
我国帮助特殊群体的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输血式”,但国家和社会的扶贫、救济,只能解一时之需,无法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还容易引发其惰性思维和自卑情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助特殊群体就业创业方面,高等学校的作用不可替代,它可以为特殊群体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孵化培育及其他系统性、专业性和低成本的支持。将尽可能多的特殊群体引入高等学校这一优质资源集中地,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经济发展能力。相应的,政府部门也应鼓励高等学校拓展特殊群体接受技能训练的教育渠道,努力提高特殊群体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规模。从“输血式”单向帮助向“造血式”可持续自助转变,促使特殊群体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积极融入社会。
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效还不够,201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特殊学生仅有11154名,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的仅有1873名。
与之相对的,外国很多高等学校在支持特殊群体就业上的探索一直未停止,美国的包容性创业教育模式是其中代表。包容性创业教育志在为特殊群体持续赋能,通过创业知识技能和身心康复的锻炼,让特殊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包容性创业教育强调社会责任,注重依次推进和多样选择,看重精准帮扶和持续赋能。通过国际比较研究拓宽视野,我国高等教育可以寻找特殊群体创新创业的新思路。
提供特殊群体就业创业的跨学科服务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应具有跨学科性。美国高等学校在帮助特殊群体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特殊群体就业创业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但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等院系并不具备特殊群体康复所需的教学培训能力,以之为主阵地的传统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特殊群体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需求。因此,推行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学科优势,与提供特殊群体所需职能教学的专业学院开展合作。
以纽约雪城大学开展的特殊群体创业教育为例,该校魏特曼管理学院负责开发学生企业逻辑和创业思维,帮助有抱负的特殊创业群体理解创业的意义;同时,致力于治愈和包容特殊群体的伯顿·布拉特研究院,则会开办“定制和探索”培训,帮助创业者发展个人技能和优势,并寻求资源支持。
相比国外,我国高等学校的特殊群体就业创业教育显得过于独立,跨学科性与融合性不尽人意,特殊群体的培养更多依靠特殊教育学院。例如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历史悠久,一直走在全国特殊群体创业教育的前列。学院主要为听障大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联合中小企业,打造成特殊学生暨特殊群体就业基地。这样的特殊教育学院有着先天优势,但特殊群体就业创业更大的舞台应在非特殊教育学院,各学院之间互相合作,充分整合利用校园资源,才能满足特殊群体的不同需求。
建设项目制特殊群体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从实际出发。在帮助特殊群体就业创业的过程中,美国高等学校会综合分析特殊群体的需求、学校的实际和学校所在社区的条件后,开发相应的项目和课程,而非将已有成功模式全面移植到有需求的学校或社区。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想在高等学校取得可持续发展,需要其价值观与学校的使命、发展愿景相符合。这样项目才能获得合法性地位和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因此,国内高等学校要想丰富已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或构建专门针对特殊群体的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应提前进行全面规划,注重参与者在实践操作和最终成果等环节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理清这一教育模式在国内发展的有利条件、阻碍因素、发展土壤,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外来就业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本土化”改造。
高等学校如何将帮助特殊群体就业创业与教育特质相结合,持续性地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开展类似项目,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发挥自我特长,建立可操作性和可监控性的措施,以项目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
建立就业创业跟踪帮扶系统
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要为特殊学生提供精准而持续的帮助。美国南加州大学学生事务部设有专门的特殊群体服务与项目处,其专注的领域就在于此。学校为学生打造多种资源平台,确保学生在校的发展得到支持;同时,将目光集中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例如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发展服务,以就业中心为平台,集中校内拥有不同求职需求的学生群体,邀请学校各专业教师和校外公司代表参加就业中心的活动,为学生中的求职者提供培训、拓展交际面;更进一步,特殊群体服务与项目处还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组织支持和实习工作机会。
就业创业教育前景看似一片大好,但我们也应清楚,不管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包容性创业教育,还是其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都将面临诸多阻碍。
我国幅员辽阔,高等学校类型与能力多样,特殊群体的就业创业需求也“千人千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多样。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和机会优势实现对特殊群体就业创业的精准扶贫、跟踪帮扶和持续赋能,如何转变特殊学生对就业创业的传统观念,是中国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但无论如何,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肩负着为特殊群体就业创业提供精准、持续支持的社会责任。
高等学校作为集优质资源和公益使命为一体的公共教育机构,在帮助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高等学校应契合这一价值理念,主动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在帮助特殊群体就业创业方面,可借鉴世界优秀教育模式,为特殊群体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孙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