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传统色彩观的内在关联,对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系统了解。中国色彩文化有助于我国文创产品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弘扬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丰富产品色彩表现语言,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探究传统色彩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中国色彩文化;五色体系;文创产品设计;传承与应用
色彩是人类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一个独特窗口,是绘画、设计和审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河姆渡时期与仰韶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植物与矿物的颜色来记录他们的生活。从人类文明史中可以发现,任何一种心理模式的出现都源于一种文化根源。生活中的一些色彩现象折射出丰富的文化意味,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文化系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色彩文化熠熠生辉,宝贵的色彩文化资源对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色彩观
人类对于色彩的感知是多维度的,主要通过人体的视觉系统、色彩的文字意义,以及一些物理现象来认识与重构色彩[1]。中国传统色彩源远流长,从原始先民们的单色崇拜,到开始使用石绿、朱砂等,至虞舜时期五色体系的形成,中国人民的色彩审美在漫长的民族文明中不断演进。中国古人对于色彩的使用具有精神性,与西方理性分析光谱与色谱有所不同,中國对于色彩的认识基于感觉系统,是一种文化性阐释。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下,古人将物质世界抽象成“木、火、金、水、土”的五行概念,从而演化出“青、赤、白、黑、黄”的五色观。五色体系成为中国绘画的基础,又将五色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进行对应,形成“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中勾腾”。古人还将颜色与季节建立起相对固定的配色方案,将“春、夏、秋、冬”对应“青、赤、白、黑”。从这些文献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五色系统是古人观察、类比、附会自然万物的结果[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色彩”与“物体”“方位”“动物”“季节”进行直接的指代,产生某种颜色可以代替某种形象的文化概念,这是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语言性体现。以上研究证明,中国人的色彩审美精神性极高,不仅是空间、时间等因素结合的产物,更是追求情感、时空、物质之间关系的表现。
中国传统色彩观念富有浓郁的封建情结,李广元先生曾在《东方色彩研究》一书中指出,自封建社会确立之后,色彩的本性便失去了原始色彩这个最终保护地。中国传统色彩形态开始走向精神领域,随着人们色彩自觉性的提升,显在的色彩活动逐步取代人类自觉的色彩形式,色彩本能成为人类思想上的沉积。于是中国古人的色彩意识由原始自发色彩象征逐渐转入精神层次的自觉色彩象征[3]。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曾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化思想上以其博大精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在艺术审美上展现了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思想的包容与含蓄的特性。
(一)儒家文化思想下的色彩审美
从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开始,以孔子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影响着历代中华儿女。儒家文化已经内化为一种人文品格。儒家十分注重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寻颜色的精神象征,将传统五色与“仁、礼、德、善”思想体系相结合,其论著中常常借色喻理。例如孔子曾说:“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郑声”是民里的俗乐;“雅乐”是朝会的正乐。按照五色学说来看,“朱”为正色,“紫”为间色,“紫夺朱”无异于“郑声乱雅乐”。孔子以正色与间色的关系来比喻社会中对“礼”秩序的破坏。儒家的色彩观受五色观影响很大,主要是为了维护周时建立起的色彩制度,强调“礼”的规范。从传统的服饰文化中便可看出,我国各个朝代都有色彩偏好。例如,秦始皇崇尚黑色;汉高祖喜爱赤色;隋朝高官多着紫衫白袍;唐朝规定黄色为皇家用色,庶民不得以赤黄为衣;宋代崇尚紫色;清朝以黄色为贵,这种偏好大多源自统治者对于色彩的喜恶。君与民的用色之分反映了人们对于“礼”的推崇。儒家的另一种色彩美学思想是以色来暗示美德,即“比德”。在我国经典的戏曲文化中有所体现,用单纯、夸张、鲜明的脸部色彩来展示人物的面貌,不同颜色的脸谱暗示着不同性格与品德:红色象征着忠勇、黄色象征着勇猛、白色象征着阴险狡诈、黑色则表示刚直不阿,戏曲中的色彩具有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良好作用。这种典型的儒式色彩审美将传统色彩进行社会化,具有伦理道德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社会教化功能。
(二)道家文化思想下的无色世界
道家与儒家不同,反对礼制,主张消极避世。从文化思想来看,道家的用色是一种具有消极意义的色彩自觉:以无色为色彩本源,提倡使用原始自发色彩,这与道家的淡泊无为、清贫寡欲思想是高度一致的。道家将黑色列为众色之首。老子曾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色。《周易》中也有“天玄地黄”之说,天色为玄,是幽冥之色,作为其象征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影响到了中国的绘画,中国经典的水墨画反对刻意雕琢、崇尚个性自然、追求色彩的返璞归真。道家的色彩审美成为现代设计师打造虚无之境的有效手法。我国当代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作品常有“计白当黑”的审美意境。这种“无画之处皆成妙境”的构图以及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都使其作品超凡脱俗,在设计界赢得极高的美誉。
二、色彩文化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
目前文创产品作为文创产业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成为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显性呈现。由于当前国内文创产品的发展以实践为主,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导致在文创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出现形式过于雷同、用色不慎考究、实用功能差等现象。文创产品中文化内涵的缺失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2018年11月15日,“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日两国三十多位色彩专家和多位传统色彩爱好者围绕不同的中心议题对色彩的观念、色彩的历史、色彩的应用以及颜料的制作等方面展开讨论,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弘扬中国传统色彩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国内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行业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文创品的色彩研究应该注重传统色彩的现代转化,注重色彩设计的隐喻性及功能性,这样才能更好体现出文创产品的独特性与文化性。
(一)注重传统色彩文化的现代转化
传统色彩在现代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不应该是盲目的“拿来主义”,进行科学的选择与有效的现代转化才能更好地迎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目前,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致有三种类别:一类是对文物的高仿再造,这种类型产品需要工艺与技术的支持,创意稍弱,如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的“云山墨戏图卷”的复制品;一类是创意衍生品,将参照物中的符号进行嫁接,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制作出的文化创意产品属于这一类;还有一类属于产品的再创造,将原有图形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打造具有产品特征的全新视觉形象,比如富有青花图案的系列餐具,从古代服装配饰演变来的创意挂饰等。以上这些方法都是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取其精华,通过对已有事物进行“陌生化”处理,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首先,应充分考虑传统色彩性格,依据产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传统色彩。近几年关于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出类拔萃,将文物的文化符号从形态层面到精神层面进行了概括与融合,与时代接轨,创造出一种自身特有的文创产品设计风格。
其次,在配色过程中注重对色彩的重新组合与合理搭配,比如改变传统色彩在产品中的比例与面积,在视觉上构成全新的色彩意象。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款名为“双连油醋瓶”的文创产品(如图1),设计灵感来自清乾隆年间的粉彩开光花鸟双连瓶(如图2)。设计师在原有文物的配色中取色,将色彩进行整合,简化色彩的数量,采用蓝色与白色。通过对瓶身原有形态的保留与改变,使得创意产品既具有传统美感又不失现代生活气息,将原本是帝王书斋里的珍玩,设计成现代餐桌上的调味瓶。如果设计师按照文物原本的图案与色彩进行复制,得到的产品则会略显陈旧。通过对传统色彩的重新组合,一个以白身描蓝边,另一个以蓝身描白边,两个瓶子搭配在一起,透露出独特的东方之美,既有历史文化印记又有现代生活情趣。
最后,充分考虑传统色彩属性与产品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可适当调整色彩的属性。中国古代传统色彩在使用上重精神而轻形式。西周时期,统治者将五色定为王室、宫廷使用的正色。为了凸显黄权的尊贵和显赫,皇家用品配色一般都以鲜艳为主,配金银色为装饰,这种审美趣味一直延续至今。例如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出的一款名为“有凤来仪”的杯垫套裝产品设计(如图3)。产品的图案设计灵感来源于清代点翠凤凰纹头花,是一对回首凤凰,色彩以黄、红、蓝为主。以传统金线勾边,按照翠羽、宝石的颜色调配出近似色,利用现代的微量射出工艺进行色彩填充。整个产品线条流畅、色彩华丽,透露着宫廷用品的古法韵味,使故宫文化不再停留在馆藏文物的展品序列,而是采用现代的方法把东方文化进行转换并传播出去。没有生硬地照搬传统清朝宫廷用色,而是将传统色彩进行纯度与明度的提升,将原本沉闷的历史文化转化到亮丽的色彩表现和造型上,实现历史文化传播的同时,体现出现代设计的时尚气息,很好地将传统色彩进行了现代转化。
(二)注重文创产品色彩设计的隐喻性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本质是物的文化设计[4]。在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色彩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色彩中蕴含的文化隐喻性。著名学者阿恩海姆曾说过:“色彩能够表达情感,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5]色彩之所以具有一定的象征功能,是以一定的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华民族崇尚红色,红色具有热情、喜庆、吉祥等色彩寓意,所以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审美象征意义。节日喜庆要用红色来做装饰;新娘要穿红色礼服。在文学中也不乏对于红色的喜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将美丽的女子称作“红颜”;受人喜爱,得到重用的人称为“红人”等。这种色彩倾向自古就有,相传神农氏自封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后自称“赤帝之子”,这些都是红色的类比所在。受众的审美取决于环境的感染、文化的熏陶,甚至是宗教的影响等。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还会发现古人常用颜色的视觉感受指代人物形象,例如民间有“女红、妇黄、寡青、老褐”的称谓。这些富有颜色性的词语实则指代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通常用穿红戴绿来表现少女的形象;用黄衣或黄巾来表现少妇;孤寡者以着青色显示肃穆;老年人则用储墨或褐色来表现,采用人们对“红、黄、青、褐”颜色的视觉来表现具体生活形象。如此一来,颜色被赋予了其所不具备的概念,产生了象征意义。
故宫博物院有一款名为“万紫千红便签纸砖”的文创产品(如图4)。其创意灵感来自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画珐琅团锦花纹盖罐,此文物通体白釉画珐琅彩花,颈部、腹部及盖子上描绘着大小各异的团锦花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设计师借传统色彩之形,取传统色彩文化之意,将美好的寓意寄托在产品设计之中。在注重产品色彩美观性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产品的格调,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结语
中国色彩文化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是我国人民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与表达,透露出中国式的思维与逻辑,具有地域特性。现代的文化产品设计行业需要创新,不仅要紧跟国际潮流,同时也需要注重本土化发展,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研究传统色彩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仅便于设计师们进行设计创作,同时也使购买者更好地解读中华传统色彩语言,更好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色彩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黄颖茜.文化视域下中国色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流行色,2018(10):52-57.
[2]彭德.中华五色系统概说[C]//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22.
[3]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 [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4]许喜华.论产品设计的文化本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18-124.
[5]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215.
作者简介:李静,硕士,郑州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