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 徐鹏程
摘 要:中日两国的文化艺术在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根源,大量的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文化母体,“侠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动画作为当代广受欢迎的大众媒体也存在大量相關题材的作品。虽然两国动画的发展轨迹都是基于各自的文化选择,曾一度渐行渐远,但是这样的状况并没有影响到两国在当代动画中对于“侠义精神”的一致审美表达。中日两国的武侠类动画都存在各自的优劣,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中国动画产业较之日本相对落后,但是却拥有远超日本的文化资源与发展潜力。而解决当今中国动画产业困局的主要方法不在于产业本身的改革,而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
关键词:武侠类动画;比较研究;类型拓展
在中日两国的动画创作中,武侠类动画片占有重要的比重。最近几年借助视频网站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侠岚》《少年锦衣卫》《少年歌行》等一系列“网络动画系列片”成为新媒体动画形态的代表作。在青少年观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应的,日本动画中武侠和剑客题材拥有大量的传世经典之作,如《浪客剑心》《异邦人》《混沌武士》等,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由此可见,中日两国在武侠题材和动画这一艺术形式的结合上衍生了多种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个细分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综合分析其中的异同很有意义。
一、中日两国武侠文化的同源性
将中日两国武侠类动画片进行比较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中日武侠类动画的精神核心源于同一套文化价值体系。日本的“武士文化”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史料中有清晰的记载。
日本学者新渡古稻造在他的《武士道》中这样描述:佛教、神道和孔孟之道构成了武士道的三个起源,……如果严格从伦理教义讨论,孔子思想是武士道最丰富的来源:关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五伦之道,早在经书从中国传入以前就已体现在我们的民族本能中,孔子的教诲只是把它们确认下来;他冷静、仁慈而洞明世事的政治伦理训诚,尤其适合作为统治阶层的武士们;他那贵族式的保守论调,特别适应于武家政治家的要求[1]。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日武侠类动画片在剧情设定、武侠角色的塑造以及核心价值观等诸多文化元素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事实上,中国武侠文化对于日本武侠动画的创作影响从未间断过。无论是儒家文化、佛教对于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响,还是中国武侠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都一直影响着日本动画创作者的观念与表达。日本剧作家、小说家、编剧,游戏公司Nitro+董事虚渊玄曾说:“我创作时受金庸先生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两国武侠文化的同源性,动画片的角色设定、核心冲突等关键性要素,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近年来在中日两国都影响较大的武侠类动画片《秦时明月》和《浪客剑心》(如图1、图2)在角色与社会的关系设定、对武侠精神解读、对角色行为动机的建立等各个创作因素中都体现出中、日动画创作者对“武侠世界”的一致理解和表达。
两部动画片的主要角色都是以一种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状态、自由人的身份去主张“江湖中的正义”。这就使主人公的一系列行为的最大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其身为“侠”的纯粹的道德规范,从而表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社会的理想主义的行动力,形成了东方英雄的基本轮廓。在《秦时明月》中,荆轲的儿子荆天明在天下第一剑客盖聂的保护下,踏上了曲折的逃亡之路,一路上结识了许多高人,在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下,天明也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名“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侠。《浪客剑心》中主要角色剑心是幕末时期最强刽子手拔刀齐,虽然作为幕末第一刽子手的他为了让黎民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一度参加了维新党。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让明治时代与幕府时代有太多差别,剑心选择坚决脱离主流的社会形态,放弃了自己的身份,拿起逆刃刀独自去完成自己的理想,守护他的新时代。
两部动画片对于“武侠精神”的阐述也基本相同。《秦时明月》的主要角色之一盖聂解释“侠”字时说:“这个字左边是一个人字,他表示一个人的行为。而右边是一个夹字,是一个大的人带着两个小的人。它是说有力量的人帮助弱小的人。”在《浪客剑心追忆篇》中,绯村剑心也有过类似的对白,“我遵循飞天御剑流的宗旨,为了保护弱小的百姓,为使天下百姓得到幸福。”
角色内在的生死观也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国武侠动画《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中的典庆为了天下大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日本的《火影忍者》中实力超群的自来也为了忍界的安定繁荣,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推动忍界变革。这种将“理想”置于生命之上,以实现自我精神价值为理想而死的精神,是武侠动画片中“英雄”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武侠类动画片中。
对于“侠义精神”的共同表达,在其他动画作品中也有大量印证,如《一人之下》中阻止异人组织管理人员徐四对弱者施暴而打抱不平的张楚岚;日本《异邦人》中信守诺言一路保护着仔太郎的无名;《画江湖之侠岚》中坚定地保护家人与同伴又一定要维护侠岚尊严的辗迟;日本科幻武侠动画《七武士》在大街上帮助无助的女孩抓捕盗贼并信守承诺帮助女孩守护村庄中的胜四郎。这些鲜活的武侠角色都在侠的世界中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义”的内涵。
二、中日两国武侠类动画对各自民族传统的表达
武侠类动画片的精神内涵源自中国,但是日本武侠类动画对于这一题材的视听表达方式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这给我国武侠类动画片的创作带来很大启发。20世纪80、90年代是日本动画史的黄金时代之一,这一时期创作的动画不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同时极具文化代表性;这一时期的武侠动画《浪客剑心》《混沌武士》《异邦人无皇刃谭》(如图3)成为动画片中的经典作品,对亚洲与欧美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异邦人无皇刃谭》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这是迄今为止武侠类动画片的最高荣誉。
日本武侠类动画片通过超乎想象的精良制作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表达,使武侠类动画片在展现武侠精神和故事的同时,具有了鲜明的审美特征,成为一个独特的视听表达领域。《异邦人无皇刃谭》影片最后一场戏被称为“教科书式的打斗”,原画师中村丰用8000张原画为世人呈现出二维动画中最高级别的制作,角色的动作非常干净,毫不拖泥带水,简直一气呵成。打斗中不仅要表现动态、力量、情绪,还要叠加头发、衣服的相应动画,还大量叠加了镜头的运动,难以想象这是在没有真人演示的情况下全凭原画师想象绘制出来的。在一个类型的影片中出现了这样的巅峰制作,无疑会整体性地提高观众的心理期待和行业的制作标准。
日本武侠动画片善于将传统的文化视觉符号糅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审美风格。《异邦人吾皇刃谭》中人物简单凌厉的动态,对传统武士“拔刀术”的反复强调,日本幕府时期乡村景色的写实性描绘,诸多因素统一而协调地构成了影片悲伤苍凉的美感,一种末世情怀贯穿于影片之中。“武侠”和“江湖”不再是抽象的定义,而是一种直观的心理和审美体验。《浪客剑心星霜篇》(如图4)中,故事的结局是剑心死在飘落的樱花树下,这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樱花对于日本人来说拥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在日本有一句谚语“花数樱花,人数武士”,意思是花中数樱花最美,人中数武士为俊杰。动画中用飘落的樱花来呼应剑心的死,这是因为日本人对樱花有着强烈的审美情感。“在日本人眼中,樱花的怒放与陨落是四季迅速轮转的一个缩影。樱花群芳灿烂,美不胜收,但花期又过于短暂,历来有‘樱花七日的说法。一个晚上,大风吹来,满树的花一下子就凋谢了。樱花的这一特点与日本传统文化推崇的生死观是契合的。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与‘生时的辉煌相比,‘死时的尊严更受崇敬。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像落樱一样果断离去,不带一丝游移。”[2]而剑心在花残的樱花树下死去,象征他的一生为了守护美好的时代而轰轰烈烈的战斗,又从从容容的离去。
日本动漫人物形象设计“中西”结合的特点在武侠类动画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大眼睛、尖下巴、呆萌、特定的身材比例以及“Q版”的角色造型设计,在日本的武侠类动画片中十分常见。身着日本和服但其五官却欧美化,这些造型特征在日本动画《圣斗士星矢》《美少女战士》《X战记》《网球王子》《ACTIVE RAID机动强袭室第八组》(如图5)等各类动画片中都有充分体现,这也是日本动画区别于他国动画的地方。特别是在当代的日本动画中,这些造型元素成为日本动画角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很多动画的主要角色是根据这些碎片化的视觉元素进行设计的。这一现象反映了二次元动漫文化的解构性,传统题材通过这一媒介进行了新的解读,有保留也有变化,以新的姿态与观众重新融合。武侠类动画片虽然是传统题材,正是通过这种解构及重建,能够在现代观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这些动画形象也得到了中国观众的认可,说明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审美认知的宽容度在不断地扩大。同时,这种角色造型的风潮带动了我国武侠类动画片的多元化发展。既然有同类作品的成功经验在前,那么我国武侠类动画片中不乏模仿之作,如《镇魂街》的角色造型中就有明显的“日式风格”。《镇魂街》中女主角夏玲的造型设计,以及她与男主角曹焱兵第一次相遇的对话戏里,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两个角色的情感状态,加入了日本动画常有的”Q版”造型;又如2014年腾讯动漫出品的《从前有座灵剑山》(如图6),主要角色更是清一色的大眼睛、尖下巴。但中国武侠类动画片也有与之完全不同的武侠动画经典角色,比如《大护法》中的人物造型设计就十分简约,个人风格浓烈;《兔侠传奇》(如图7)中戴着中国传统的老虎帽子,一出场就戳得一手好面团,卖着地道炸糕的兔二,亦是由内而外地发散着“中國味道”。动画中的兔二不仅在生活中勤劳善良,而且信守承诺,一路上经历了无数坎坷,最终将武林令牌交给牡丹,履行了他的承诺,宣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图7《兔侠传奇》(图片来自网络)
三、中日两国武侠类动画的类型化拓展
“武侠”的含义早已脱离其最初的社会范畴,更多是一种精神或者价值观的指代。如果想维持武侠类动画片的创作活力,“武侠”精神的承载方式就需要不断扩展,寻求与当代文化的契合点,这样才能与新一代观众形成新的共鸣。中日动画片创作者对此都极为重视,在这一题材类型上做出了许多尝试和创新,因而各种亚类型的武侠动画片不断涌现。这对于该类型动画的持续发展无疑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分析中日两国在动画类型拓展上的异同,有利于彼此借鉴和启发。
近年来,我国在传统武侠类动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并日渐形成新类型动画即仙侠类和玄幻类动画片。仙侠类是将武侠的精神体系和中国神话传说的故事架构进行诸多结合,比如《风语咒》(如图8)中的上古四大凶兽便出自中国的古籍《山海经》。《侠岚》系列故事的世界观是基于道家的哲学体系组织起来的,同时又具备极强的原创性。在故事中,每一个侠岚都对应着道家五行中的一种属性,并且在角色修炼的过程中,也与中国传统中太极、阴阳、四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创作者基于道家的这套思想体系创作出了侠岚的不同功力形态,构建出了一套系统的侠岚等级体系,丰富了故事的内涵。玄幻类武侠在东方武侠原有的文化体系中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也是中国武侠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催生出来的类型。在国内文化视野中,对于“玄幻”与“奇幻”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将玄幻与奇幻类武侠动画统称为“玄幻类武侠动画”。比如在B站上热播的玄幻类武侠动画《斗破苍穹》,主角萧炎为了炼丹参加了圣丹城举办的药师资格考试,在随后的剧情中,又收服蛇族的首领美杜莎女王。整个动画中不仅将东方仙侠故事中的炼丹、修行等元素与科举等级考试恰到好处地结合,同时又将欧美神话体系中的美杜莎引入故事中来。2016年由中日合作出品的玄幻类武侠动画《一人之下》,大量融入了道家的玄学元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观念,通过东西方两大势力的抗衡构建出动画的冲突框架。动画将故事背景放在现代,又把全国各地的方言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中,增加了动画的亲切感,拉近了观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仙侠还是玄幻,都反映出武侠类动画片突破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学的文本,与更多的故事类型相互融合的趋势。这也是武侠类动画片的自我创新和突破。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力开发。也正是如此,中国武侠类动画的拓展还有很大空间与宽广的道路。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不断挖掘和重新演绎前人留下的文化资源时,日本武侠类动画则将创作望向未来,科幻武侠类动画在日本率先出现并成为一个很成熟的类型。比如日本经典动画《机动战士高达》,将西方的科幻元素与日本本土的武士文化相结合。该剧中,机器人的造型参考的便是日本武士形象,这个系列发展到后期连角色的性格以及身份都开始“武侠化”。比如《机动战士高达00》(如图9)中的天人组织,就是一群游离于主流世界之外,又拥有改变世界的理想与能力的年轻人。在故事中,天人组织的最终目的就是消灭战争与隔阂,促进世界的统一,他们发动的每一场战斗,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这种精神正是“侠义精神”透过钢铁身躯的审美再现;剧情虽然融入了西方的科学观念与科幻元素,但保留了日本武侠类动画原有的精神内核。在动画版的《七武士》中,泷泽敏文用了极具未来感的表现方式对黑泽明的《七武士》进行了二次创作,为这部经典电影增添了大量的科幻元素,如机器人、飞行的巨大城堡、蒸汽朋克式的场景设计。在故事的开场,导演就用了激烈的战争场面铺垫出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随后,七武士之一的胜四郎以抓捕小偷的形象首次出现在观众面前,紧随其后的另一个武士菊次郎则以解救人质并成功解救人质出场。很明显,导演泷泽敏文在动画中对于每个武士的出场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与刻意安排,从而使观众清晰地了解到角色的性格与思想。这些作品都将武士文化与科幻元素大量结合,跳出了传统武侠的创作模式,传递出更加丰富的审美趣味。日本不仅拥有较为成熟的科幻类武侠动画,其玄幻类武侠动画也一直保持着优秀的传播力,如《犬夜叉》《火影忍者》《银魂》等,这些动画在中日两国同时具备影响力。其中,《火影忍者》是此类动画的代表作,这部动画以侠义精神为核心,对日本自身的忍者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并结合中国民间九尾狐的传说。作者岸本齐史在动画中所构建的宏大忍者世界与深厚的忍者历史背景、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以及丰富的人物关系也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图8《风语咒》 图9《机动战士高达00》
四、结语
中日两国的文化艺术在多个层面拥有着共同的历史根源,日本的“侠文化”就来自于中国文化。中日两国武侠类动画的这种同源性,在故事内涵、角色思想、审美特征等多个维度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虽然两国动画的发展轨迹曾一度渐行渐远,但是,这样的状况并没有影响到两国在当代动画中对于“侠义精神”的一致审美表达,这也为中日两国武侠类动画的比较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当代中日两国武侠动画都存在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武侠类动画相较于日本拥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悠久的历史与多样的文化形态为中国武侠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这是日本所无法比拟的。但从当代动画产业视角出发,日本拥有更加完备的武侠类动画体系。文化单薄、民族结构单一的日本,在武侠类动画的拓展上却十分完善,主要原因是日本动画创作者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充分挖掘以及对外国文化元素的适当借鉴。这也是当代中国动画创作者需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当代中国动画不仅有对日本武侠类动画的模仿,也有在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然而,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是日本动画创作者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挖掘方式以及跨文化的素材引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出更加完备的武侠动画类型体系。这样的创作思路与方法也是当代中国武侠类动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思路线索。
参考文献:
[1]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朱可人,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16-20.
[2]陈仲丹.日本樱花文化中的凄美情结[J].唯实,2015(5):84-87.
作者简介:孙立,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
徐鹏程,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画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