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对中国湾区的经验启示

2020-03-20 09:59唐坚
北方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

唐坚

摘要:湾区经济作为当前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全球著名滨海城市群与经济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湾区及湾区化的经济区域正以新的经济组织形态被高度重视,现通过对世界三大湾区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以此提出编制大湾区发展规划并加强对大湾区建设指导;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并积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互联互通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等,以推动中国大湾区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湾区经济;发展经验;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1-0024-04

一、引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2月,经过党中央、国务院对港澳和珠三角地区进行整体统筹规划,正式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着力突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明确部署。中国发展湾区经济时机正当其时,将大湾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适逢其势,发展潜能无限,带来众多投资机遇,吸引投资总量难以估量。因此,政府应加紧政策和规划指导,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动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二、概述

(一)湾区的概念

湾区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是指由一个海湾或者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毗邻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湾区既是沿海地区,但又不同于沿海地区,湾区由海岸线凹进陆地形成,是沿海多个城市共享的水域,是滨海城市独有的空间形态。同时,湾区也不同于单个岛屿,湾区与大陆相连,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在国际上,湾区大多是指依托众多海港和城市群所形成的经济人口密集,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沿海区域,由此衍生的经济效应称为湾区经济。

(二)湾区经济的特征

湾区经济具有经济结构开放、资源配置能力高效、集聚外溢功能强大、国际交往网络发达的优点,是全球一流城市群的明显标志。而形成成熟的湾区经济,一般都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港口城市,这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基础。二是拥有强大的核心城市和产业聚集与扩散的功能,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与引擎。三是发达的交通体系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因素。四是健全的协调机制和合理的分工协同,是湾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五是宜居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创新体系,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基本要求和活力源泉。

三、经验总结

(一)跨区域的顶层设计和协同发展

世界级的港口要想长久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就必须有广阔腹地的货运量作为重要支撑,因此,从客观上就要求湾区城市群必须协同發展,相互促进。并且湾区核心城市的金融、贸易、物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广阔腹地。为适应湾区协同发展的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统一的政策、法律法规,有助于湾区城市与广阔腹地的良性互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通过跨区域的顶层设计和对区域内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与分工,有效避免城市间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从而提升湾区经济的竞争力。

(二)港口经济助推湾区融入全球化发展

世界三大湾区都拥有狭长的海岸线,港口布局良好。三大湾区港口利用各自区位优势,以自由港的形态,连接湾区内城市交通网络,形成交通和对外物流枢纽,带动湾区港口经济建设融入全球化发展中,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资源,对跨国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为企业实现全球化的大生产、大物流、大销售创造良好条件。纽约和旧金山湾区都是依托港口贸易起家,构建全球化的网络,在全球化科技和产业化革新的进程中抢占先机,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构建高效的集疏运体系建设

湾区的交通在没开发之前,海湾和岛屿形成的天然屏障,导致湾区内的交通不畅,造成货物运输、人员交流的不便利。三大湾区为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都把加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投入作为抓手,如纽约湾区的布鲁克林大桥、韦拉扎诺海峡大桥、旧金山湾区的金门大桥、奥克兰海湾大桥、东京湾区的濑户大桥和京门大桥等重要的桥梁为湾区内各城市架起了联系的纽带,从而构建高效的集疏运体系,并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使人流、物流、商务交流实现便捷流动。

(四)人才聚集是湾区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的源泉

世界三大湾区都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及科研院所,人才荟萃。三大湾区大学及科研院所是湾区产业链与科技知识链的初始起源,不仅是引领高新技术研发、形成产业链的重要支撑,还是传统制造业转变、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力推动者。正是大湾区内知名大学及院所的存在,让湾区核心区域成为聚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重要基地,让众多新技术从实验室转化成科技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发展。湾区雄厚人才资源是湾区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的源泉,通过对前沿科技动态信息的实时掌握,为企业在科技变革中抢占发展先机,从而推动产业蓬勃发展。

(五)金融中心为湾区快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纽约、旧金山、东京作为三大湾区的核心区,是湾区发展重要的金融枢纽和区域金融中心,都具有强大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金融中心对国内外资本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吸引大量资金流入到湾区,推动金融机构集群式发展,不断创新和开发投资融资、服务新模式,为湾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保障。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科技金融公司在湾区内不断涌现,与高新科技产业相互依存,其利用高新技术和金融手段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着力解决投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资金管理流程的规划与设计,为湾区的经济迅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六)开放包容的环境是湾区创新发展的保障

纽约和旧金山湾区始终保持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地位,与美国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与加强民族文化融合是分不开的。湾区的发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美国政府不管在制度上还是文化氛围上对外来人口的排斥性都非常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湾区对创新发展失败持宽容的态度,这种理念也深入人心,促进大众敢于探索、创新、尝试,为湾区内的创新创业注入活力,产生许多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又带动湾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推动新产业的衍生与集聚,形成产业链,因此,创新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东京湾区则利用政府力量进行全面引导,破解湾区内各城市各自为政的瓶颈,从而为区域功能进行合理规划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起到推动作用。三大湾区对环境制度建设非常重视,尤其是在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投入,为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七)政府与市场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提升协作效能

三大湾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的优势作用,提升协作效能。政府在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服务平台、保护知识产权等领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受限制的市场,让微观主体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发展自身而推动由下至上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同时,坚持市场为导向,尤其注重市场对资源配置重要影响和决定性作用。

四、推动中国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一)编制大湾区发展规划并加强对大湾区建设指导

中国已把大湾区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因此,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针对湾区发展加强规划指引,在整体框架上提升湾区城市协同发展的层次。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作出明确的指导和远景规划。纲要指出,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粤港澳合作持续深化、强化,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竞争力显著增强,使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形成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优、发展活力好、要素流动通畅、生态环境宜人的全球一流的大湾区和世界级的城市集群的大格局。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以创新为主,支撑湾区内的科技与经济实力跨越式上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大湾区内各种资源要素流动更高效便捷,市場基本实现高层次互联互通。区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和引领、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文明迈上新台阶,文化影响更深远,多元化交流更融合,人民生活更幸福,生态环境保护更高效,使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世界一流的湾区。

在未来,中国要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强国,借鉴美国发展经验,还需规划建设两至三个大湾区。在中央已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适时对长江口—环杭州湾、环渤海湾和北部湾等湾区的发展规划进行探索性研究,对湾区内的各个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定位,城市间错位发展、产业分工明确,使湾区经济的聚集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在中国沿海发展的湾区中,环杭州湾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具备大湾区发展的基础,发展能级有待加强。因此,希望国家尽快启动第二个大湾区规划布局,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会同上海、浙江、江苏编制规划,将长江口区域与环杭州湾进行合并,规划成为长三角大湾区。涵盖的区域包括上海、杭州、宁波、苏州、舟山等九个城市,利用各城市的现有优势,认真规划湾区制造、湾区金融、湾区休闲、湾区文化、湾区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度、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迈进。

(二)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并积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自由贸易港经济是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集全球投资、贸易、航运、金融等新规则的引领者,也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对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十分重视,在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指出,要以自贸区为基础,努力探索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当前,香港自由贸易港支撑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而上海、浙江作为长三角大湾区的核心区,天津作为环渤海大湾区的核心区,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作为大湾区核心区域的上海、浙江、天津等省市,都在2019年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力推进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申报工作。在未来,中国极有可能再增设一至两个自由贸易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带来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推动离岸制造、仓储、贸易、金融、服务等离岸产业的发展速度。二是促进投资、贸易、航运、金融等与国际接轨,涌现一批新业态、新服务。三是助推传统的港口运营、航运服务业、保税物流运输业等在投融资、技术升级、理念创新等方面获得新突破。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对国内自贸区建设发展进行总结,在上海、天津等地加快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步伐,以大湾区+自由贸易港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国在投资、贸易、航运、金融等方面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推进和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三)加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互联互通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湾区的经济发展必须有高效运行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因此在现有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大桥、高速公路、空港及通信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加大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建设强化陆路与海空对接的交通网络,同时加强湾区内海港与空港无缝对接通道的建设,加快构建湾区各城市间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的互联互通,提升湾区人流、物流的运输效能,着力构建拥有世界级机场及港口群的全球一流的大湾区。对湾区内核心区机场的运输能力进行扩充与提升,依托粤港澳、长三角、环渤海等湾区,把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机场着力打造成具备完善功能、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

(四)设立大湾区基金并加大基础设施和科创中心建设力度

由大湾区内各省(市、区)政府共同注资,设立大湾区发展基金,在政府、产业、科技等相关部门中选取人员建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基金使用的重点领域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断头路以及跨海跨湾大桥等湾区大通道建设,加快形成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体系。二是加大高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创中心。三是对创新主体进行培育,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发展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湾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驱动产业发展助推器。在全球范围内,一个成熟湾区的发展必须有众多高校院所的高科技人才作为重要支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引导、激发大学和科研机构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与产业界进行更宽泛更深入的合作,推进教学理论、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推进科技新成果转化,为粤港澳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提供强大支持。同时,应充分发挥对外交往的便利化条件,打造开放的创新体系与合作机制,集聚创新要素,大力推动湾区内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并加大全球范围内著名的高新技术园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交流与合作,打造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智高点”。

(五)建立健全的容错机制并促进大湾区创新环境建设

加大推进大湾区创新环境的建设力度,对企业创新发展容许失败文化进行培育,大力推进创新风险补偿体系和科技创新体制的建设,持续加大对湾区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科技研发等政策方面的扶持,努力打造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创新环境。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优势,创建与国际接轨的物流和交通信息网络体系,利用国际国内的市场和资源为湾区提供全球化科技合作交流,推动湾区企业面向全球走出去,从而为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各环节实现全球化发展和部署提供强大支持。同时深化湾区各城市间的协作,努力把握新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发展新机遇,鼓励外资与中资在科技创新、产业调整优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驱动新产业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有力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六)建立环保协同治理机制以加大湾区环境保护力度

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一方面,全方位推动湾区生态环境建设。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组建海洋生态治理委员会、大气生态治理协会等民间组织。将环保产业和城市污染治理等纳进绿色通道中,降低城市的碳排放和污水排放等问题。对海岸的开放要适度控制,规划好城市生态环境发展规模,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减轻临海生态环境的负担。大力开展生态环境规划环评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把环境因素全面纳入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中进行考量。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通过出台相关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清单”建立行业准入标准,对能源消耗、依赖性强的企业进行强制关停。还要对湾区内的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和污水治理等多方面强化区域协作机制,构建区域环保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区域环保部门监管、执法协作力度,完善湾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通过建立完善各种环保协同治理机制,打造宜居、美丽的大湾区生态环境。

(七)正确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的作用以激发积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中国湾区内政府应对资源配置中的越位、缺位与错位进行查错纠弊,找到政府调控与市场化运作间的最佳平衡点。正确树立“有限政府”的理念,通过改变现有政府管理模式来深化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功能,为湾区经济的发展服好务。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应从微观调控向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给市场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同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对湾区的社会经济进行多样化管理,让高效的政府管理与稳步发展的市场经济之间相辅而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是对宏观经济、市场秩序、分配不公等问题进行稳定、维护和调控,让市场功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湾区政府应尽量避免盲目干预,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的效能,让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相得益彰,推动湾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结语

近年来,中国的湾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环杭州湾区建设也在向前推进,寧波、厦门、深圳等沿海城市相继提出湾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掀起中国湾区经济大发展热潮,湾区经济成为沿海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大湾区经济对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内地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贡钦,徐广林.国外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2] 李 睿.国际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启示[J]. 港口经济,2015(9).

[3] 王静田.国际湾区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经济师,2017(11).

[4] 俞少奇.国内外发展湾区经济的经验与启示[J].福建金融,2016(6).

[5] 陈 相.国外先进地区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8(3).

[6] 卢 冰.基于国际经验的环杭州湾大湾区经济发展对策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3).

[7] 段艳红,何 悦,胡品平.世界三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路径与特征[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8(4).

[责任编辑:庞 林]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