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崇嬿:播撒种子,让公益精神落地生根

2020-03-19 04:22王妍妍惠依琳
教育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古琴和平公益

王妍妍 惠依琳

中国的慈善事业由小到大,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前行,似根根丝线串联起慈善事业上的点点珠光,已逐步形成全民参与公益慈善的新风尚。长期以来,许多机构在筹款时注重讲故事、讲情怀、讲意义,却容易忽略慈善公益的程序正义和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近日,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席范崇嬿接受了《教育家》记者的专访,就时下颇受关注的儿童公益、儿童权利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次性”关怀

《教育家》:目前,“春蕾计划”等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在您看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儿童公益?

范崇嬿:什么是真正的儿童公益?首先必须明确公益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就要先了解孩子们,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受保护权、受教育权等,这些权利又如何保障其公益性呢?我觉得应该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我们国家对儿童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很重视的,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国家层面也出台了很多措施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仍然存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流浪儿童、残障儿童和罕见病儿童……公益的天平应该向这些困境儿童倾斜。有些人表面上是在做慈善,但其实是在作秀。比如敲锣打鼓给孩子送去几件衣服,送点食物就一走了之、不闻不问了。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一次性”关怀,而是真正的倾斜性政策。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鼓励、关爱困境儿童,确确实实地给予他们帮助。

一名罕见病儿童的医药费1年大约需要300万左右,绝非一般患者所能承受。光靠拉赞助的方式也并不能彻底救助这些孩子,这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只有通过两会呼吁,把孩子们的各种费用列入医疗报销范畴,列入儿童保护范畴,才能解决实质问题。理想的公益应该形成一种全社会关心儿童的风尚,进而提升全民族的认知水平,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他们成为祖国的接班人,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践行者,成为中国梦的践行者,我们要不懈地努力。

《教育家》:从事儿童教育、儿童事业管理工作60年,如今您对中国的儿童慈善事业又有怎样的新思考?

范崇嬿:首先,教育资源配置要合理。比如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需要走十几里地才能上学,这时仅仅依靠那些奉献的老师背孩子、扛孩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比如可以进行新农村建设。以浙江桐庐为例,范仲淹曾在桐庐仼职,其千古名作《潇洒桐庐郡十绝》奠定了“潇洒桐庐”的文化与基调。如今桐庐人打造出“潇洒桐庐”文化品牌,正组织新乡贤,为孩子们都能上学,分享教育成果而探索。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一些民办学校在努力创造新型的教育形式,比如一对一教学。虽然这种形式还有待探讨,但是这些学校的确有对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孩子的教育倾斜。他们设置了远程教育,让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夠通过视频远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种教育资源配置就值得考虑。

其次,整合社会资源。如今我们国家有成千上万个社会团体,但是如何发挥他们的实效作用?如何发挥他们的救助计划?这是很重要的。希望工程就是长远计划,但是很多社会组织在这方面却欠缺长远考虑,大多数组织都是搞一次活动,就没有下文了。在这方面,北京悦·美术馆就发挥了良好作用。他们专门在美术馆里面开辟了艺术疗愈,组织了受困儿童绘画体验关爱计划,致力于为受困儿童寻找幸福的方向,受到了认可。

我们要做的不是浪费资源,而要真正发挥慈善公益的作用,启迪公众的善良之心,唤起公众内心的公民意识,真正让慈善成为全民参与的风尚。

给予孩子不带功利色彩的舞台

《教育家》:“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是您奋斗的理念。您是如何去践行这一理念的?

范崇嬿:这是我和我的团队倡导的一种精神,包含着我们对孩子的爱。这种爱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物性的爱,而是一种博大的爱。我们面对的是所有的孩子,他们中有健康的孩子,也有残障的孩子、心理受伤害的孩子;有城市的孩子,也有农村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对象,我们要为他们服务,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奔走呼吁。

其中,一切为了孩子,是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提出的“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而得出的。一直以来,我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也就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既包括他们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又包括他们渴望的生存权、教育权、受保护权,分享文化艺术成果的权利等,我们要为孩子们获得这些权利而努力奋斗。我一直坚信,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不在乎局部利益,那么未来全民族的素质就能真正提高。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创新思维给予肯定及鼓励,不要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孩子的对错与好坏。孩子同样需要肯定、需要赞扬,我们不要吝惜赞美,应该多鼓励他们。即便孩子们犯了错,我们也应该充满爱心地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教育家》:随着儿童选秀活动在中国受到热捧,一些商业机构嗅到了商机,将原本服务于孩子的活动扭曲了。作为蒲公英青少年优秀艺术新人选拔活动的倡导者之一,您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您认为儿童选秀活动应当秉持怎样的宗旨?您在举办蒲公英选拔活动时是如何进行规划的?

范崇嬿:现在有些节目的商业气息太重,这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负面效应。对孩子而言,多参与竞赛原本是一件好事,比赛就是一种学习过程、一次交流机会。做这些节目我不存偏见,但方向把握上要正确。

不要把成败看得太重,一时的成功和失败不能决定一生命运。对孩子而言,自然状态下的展示就是一种锻炼,如果家长的功利思想太重,就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孩子过早地被人为塑造成童星,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容易迷失自我。家长如果是抱着让孩子成名、赚钱的目的奔波于各大商业活动,即便孩子成为众人瞩目的童星,一时看来好像是成功的父母,但是长远看,很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童年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一生都可能是乐观的。如果童年就被金钱牵绊,被名誉压得直不起腰来,将来很可能会被现实的落差打击,一生被功利心所累。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不带功利色彩的,让孩子能愉快地、以平常心参赛的平台。在蒲公英青少年优秀艺术新人选拔活动中,我们倡导的蒲公英精神是不计条件、落地无声、落地生根。这种务实精神是团队的工作作风,也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坚持的原则,真正体现了我们的初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同时不忘我们的使命。

《教育家》:您在传统文化艺术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您认为让儿童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借助传统文化艺术让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范崇嬿:文化艺术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就像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呵护着他们健康成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今各种类型的国学馆层出不穷,陶艺、剪纸、古琴等传统技艺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艺术,让孩子们喜欢上它们,敬仰先贤们的精神,逐步形成坚强独立的性格、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塑造出健全的人格。不过,学习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不能让孩子们死记硬背,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慢慢引导。

2019年10月,我们联合主办的“首届青少年中华古琴茶艺雅集展演活动”在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行。古琴作为一件与中国文化息息相通的乐器,在千年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完善的琴乐体系,展现出其承载的醇厚气质。在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通过弹奏古琴、学习古琴、了解古琴,可以让孩子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努力做沉静有力的人。沿着古琴发展的脉络,还应让古琴文化回归文雅,还心灵以安静,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古琴茶艺”雅集活动的宗旨,符合传承、公益、普及的使命。根据青少年认知特点,在新时期将其激活,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形成了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也让青少年在习琴、礼茶的体验中,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及传承的技艺,并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文素养,形成优雅的行为习惯。

而范仲淹对古琴艺术发出的“古之乐兮所以化人,今之乐兮亦以和民”的思想与现今国家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艺养心”的思想如出一辙,形成了中华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滋养儿童心灵、陶冶道德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深厚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的极好形式。

让和平精神薪火相传

《教育家》:保障儿童权益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2003年,“和平的旗帜”系列活动开始筹备,作为发起者之一,您觉得应该如何通过“和平的旗帜”系列活动保护儿童、增强儿童的自信以及参与度?

范崇嬿:目前,世界人口有近76亿人,其中有将近四分之一都是儿童。而在这些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儿童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其中有5亿儿童生活条件极其恶劣,面临着战争或是饥饿等不利因素,在苦痛中挣扎生存。

为了让孩子们形成命运共同体,相互感知、彼此热爱并呼吁世界和平,2003年,“和平的旗帜”系列活动开始筹备。该活动受到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以及我国原文化部的高度重视。至今已举办9届,累计收获5万余幅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作品。

其中,作品由来自美国、英国、俄羅斯、日本、马来西亚等50多个国家和中国各民族的孩子们亲手绘制。他们中间有残障儿、白血病患儿、流浪孤儿;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工读学校的学生……我们要让世界各地的儿童把对和平生活的企盼用绘画展示出来,在少年儿童心中播撒和平的种子,引导孩子们表达心中的和平理想和美好心愿。此外,树立孩子们的公益思想,培养其全球观念,为这些在艺术领域极具天赋的孩子提供一个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机会。我们把孩子们绘制的大旗送往联合国,并将其绘画作品制成画册,举行画展,以传达各国儿童向世界发出的呼唤,把“努力创建和谐世界、和平世界”的理念推向世界,将这种精神薪火相传。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30余名“和平的旗帜”团队成员组成心理疏导团前往灾区一线协助儿童心理疏导重建。在那里,和平团队除了为儿童们协调医疗救助,还通过讲故事、陪伴、赠送礼物、绘画等各种方式,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关爱、远离伤痛。

和平团队在汶川援助了无数个儿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如今,曾接受过援助的一个男孩成大成人,开了网上店铺,他在卖猕猴桃,成为一个成功的电商人,自信且快乐。此外,和平团队不断关注这些儿童的成长,持续给予相应的帮助。其中一部分孩子,还自发加入儿童慈善组织、残疾人组织,开始回报社会,用他们的方式感谢当年救助他们的人。中国的孩子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们要热爱和平,勇敢地去保卫和平,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目前,“和平的旗帜”一直在为此践行着。由于活动是完全免费的,作为主办方,我们也因此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无论前路有多少荆棘,我们都将继续无怨无悔地奋进,让一切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儿童作为祖国的希望,其教育至关重要,在儿童成长时期,为他们播撒友谊种子、增强彼此心灵沟通,对于引导未来国家间的文化认同具有深远意义,还将有效促进国家间的和平、交流与发展。

《教育家》:儿童健康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支持。近期,《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发布。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您看来,我们应该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怎样的理想氛围?

范崇嬿:我们应该为儿童的成长营造和平的、和谐的氛围。和谐包括自然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以及社会和谐。目前校园欺凌事件备受关注,而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等因素都会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对儿童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他们身边没有父母,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心理上有着很多感情的缺失。针对以上不和谐的环境,一定要对症下药。

第一,加强网络管理。人工智能时代,陪伴孩子幸福成长,应转变观念,别让孩子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应给孩子提供一些真实世界的东西。例如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去骑马,孩子在骑马的过程中与马产生感情,既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又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和自省。

第二,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比如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加强对其教育,教育他们要明白事理、懂得人生的价值取向。

第三,运用法律的手段。对一些严重的校园欺凌现象,要运用法律的力量将其绳之以法,达到教育警戒的作用。

此外,还要从制度上、从政策倾斜上,从儿童的角度、权利出发,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给予儿童一个幸福的未来。

范崇嬿,当代著名的儿童工作者、特级教师。曾任沈阳市副市长,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理事,文化部少儿司司长等职务。蒲公英计划、和平的旗帜发起人。现为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席,和平的旗帜世界儿童呼唤和平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席。

猜你喜欢
古琴和平公益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公益
公益
公益
寻访千年古琴
公益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博弈·和平
古琴艺术的发展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