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缘何越“进”越远

2020-03-19 04:22欧阳秀娟谷珵
教育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统学校文化

欧阳秀娟 谷珵

2014年6月,9岁的童童被送到一家少儿国学班进行封闭式教育。3个月后,母亲再见她时,却发现童童一身伤痕。原来,童童在学习期间被老师体罚虐待,涉事老师因故意伤害罪被批准逮捕。

2015年1月,上海市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行千人祭祖大典。祭祖大典之后,700余名中小学生依次分批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并膝行至父母跟前聆听教诲。

2017年5月,61岁的丁璇在九江学院的讲座引起公众质疑。“女孩最好的嫁妆是贞操” “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等“雷人”言论在网上传开,被称作“女德教母”的丁璇再未公开露面。

2017年6月,一组父亲送3岁儿子骑牛上幼儿园的照片在网络上热传。父亲李里是个“国学控”,送儿子骑牛上幼儿园是为了体味慢生活,一路上可以和儿子聊天、吟诗,整个路程得走1个小时。有网友质疑这样会对孩子和城市交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据报道,李里还在成都办了一个国学兴趣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很多内容可以继承和发扬。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学校也积极敞开大门,然而借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热潮,社会上鱼龙混杂的传统文化教育随即蔓延,一些教师缺乏思辨能力,使得不少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实践走入了误区。

▲ 01 形式化

片面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为“读古诗”“看古书”“学古礼”。还有一些“专业”的传统文化学堂,用仿古桌子、坐草垫、穿汉服,按照古代私塾的“课表”来办学,从里到外全面复古。

▲ 02 功利化

一些学校追求热闹,盲目崇拜、跟风“读经”,以博取家长的眼球,达到招生等目的。

▲ 03 行政化

学校课程表容量有限,孩子们在校时间有限,那么多的文化进校园如何落实?一阵风似的“进校园”多停留在口号上、标语上或应付上级检查上。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误入歧途”的传统文化教育,只会让传统文化离儿童越来越远。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面对教师困惑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邀请专家学者予以分析、解答。希望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让传统文化更加入脑入心。

顾之川,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

陶金玲,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陈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艳苹,北京市延庆区永宁幼儿园园长

校园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是什么?

顾之川:目前,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科教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编教材经过层层把关,严格审查,编写质量当然有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出现内容质量问题的,是那些社会机构编写的课外阅读教材,可谓五花八门,当然也有质量好、编写比较严肃的。除了研究、实践不够外,还有许多社会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利益驱动,大家一哄而上,必然是泥沙俱下。出版社要出传统文化教材,校外培训班要生存、发展,特别是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国学班、国学堂,甚至女德班,都想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分一杯羹。这种现象,必然给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传统文化里面有好东西,但不应该是哗众取宠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牟利的工具。

张艳苹:在许多幼儿园中,传统文化教育未能如设想般美好,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传统文化教育所蕴含的独特育人价值把握不够准确,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传统文化所承载的道德教育、人格形成、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等目标培养;二是对“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立场不够重视和尊重,忽视幼儿的主观体验,脱离幼儿生活,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未得到很好的激发。

为什么会出现舍本逐末的形式化问题?

顾之川:第一,学术界、理论界尤其是教育理论界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给学校提供可利用的科学理论成果,缺乏可以借鉴的实用案例。很多校长、教师为了响应中央号召,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尚处在摸索与试验阶段,从这个角度來说,出现一些偏差、走些弯路也是正常的,没必要大惊小怪。相反,应该保护大家积极探索的热情,允许试错。第二,社会的浮躁心理与急功近利意识,反映到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新任务、新要求上,大家希望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导致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第三,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没有做到认识与实践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统一。为了突出学校特色,只能在形式创新上打转转、玩花活儿。

什么是应进入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

陈晨: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非常大的。从进入校园的内容层面看,我认为应该先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再从内容角度填充历史上出现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在我看来,传统文化应该是历史、艺术加上文物学这三大类,是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很多孩子还没有建构起历史观,如果一开始就先让他学习《弟子规》,他可能根本没有“传统”的概念。博物馆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应该将其引入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当中。社会上也有一些做博物馆学的机构,但很遗憾,其总体偏于小众,而且也是良莠不齐的状态。

陶金玲: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生活智慧的结晶,主要包括八大门类:传统体育(抖空竹、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美术(国画、年画、剪纸、面塑等);传统工艺(扎染、织绣等);传统文学(古诗词、谚语、神话、民间传说等);传统习俗(节庆民俗、人生礼仪民俗、饮食民俗等);传统游戏(丢手绢、跳房子、老鹰捉小鸡等);传统曲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传统戏曲(京剧、昆曲、越剧等)。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从中甄选适宜性内容,创建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张艳苹:根据幼儿园的实践来看,有些传统文化内容十分适宜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通过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幼儿不仅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更重要的是感受节日文化中浓浓的情怀和厚重的文化,实现节日文化的传承。民间传统游戏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简单易学。我园教师对一些经典游戏进行改编和创编,使民间传统游戏与幼儿活动有机整合,让幼儿在玩中锻炼身体、增长智慧。教师要本着“好玩、好做;易于体验、易于探究;有价值、有特色”的原则,选择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的生活和游戏,让幼儿在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中感受和亲近传统文化。

哪些教育工作者来承担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更为合适?如何夯实其传统文化基础?

顾之川: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落实到课堂上,关键要靠教师,而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专业素养是当务之急。第一,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以及教师资格考试中,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提高新一代教师人文素养。第二,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和学校活动为主渠道,根据需要组织中小学及幼儿园在岗教师参加传统文化教育专项培训,尤其要向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倾斜。第三,支持和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包括开发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作品等,进一步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为学生铺就中国文化底色。

陈晨:从中小学来讲,美术老师和历史老师应该承担深度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的工作,但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比较大的,他们可能没有过多精力来投入这项事业。因此社会上出现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一定要强调专业性,请专业的教师来授课。比如一些大学会有文博系,应该将文博知识精准地传递出去。同时,这些专业的教师要提高讲课水平,部分教师目前讲课水平是不够好的。可以依靠相关的社会组织,比如一些学会经常做培训课程,让教师参与进来,让他们去学习专业、体系化知识,或者通过研学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来负责,把它变成一种常态的事业来做。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先培训教师,再面向学生讲课。不然市场上良莠不齐的状态会越来越突出。

如何提高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

顾之川:教育形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从对一个人心智发展的影响来说,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次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我们习惯于把社会上存在的问题,都一股脑儿地推给学校,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而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出了问题。这里还必须指出,近年来,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都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的语文统编教材,增加了古诗文在全套教材中的比重,统筹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考、高考试卷也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靠学校,还需要家庭配合,更需要社会参与。第一,文化界、教育界、文学艺术界、出版界要密切配合,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构建中华文化课程教材体系。第二,有关社会团体应积极推荐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物,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读书活动。第三,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公共设施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为学生研学旅行提供方便,拓宽学校综合实践渠道。

陶金玲:教师和家长是儿童生活、生长的启发者及引导者,其言谈举止如同母乳一样易被儿童吸收。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习染,并固化在人格的血液里,终生难以磨灭。校园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构的主导作用和资源优势,启发、引导家长和儿童积极参与社区、校园传统文化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遴选相关专家、民间艺人对教师、家长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訓,提升教师、家长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教育能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点燃“燎原之火”。

陈晨:孩子是一张白纸,成人涂抹的是什么,他们学到的就是什么。不光是让传统文化进去,还要让学校出来。学校要有一些实践课程,不只是在学校完成,也可以在博物馆里让学生参观和学习,让学生主动去接触这些文物,参与到考察项目当中,馆校结合。

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有哪些有待改善之处?

陶金玲:传统文化教育既非形式上的盲目复古和内容上的不加选择,更非死记硬背式的“读经”和静坐听讲式的“灌输”,应首先分析新时代儿童和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性传承与教育。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样才最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基于儿童的已有经验、现实生活与发展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新性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儿童的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社区生活。

陈晨:目前大众都知道要学传统文化,但是并不清楚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应该是什么,导致一些良莠不齐的培训班开始钻空子。因此,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规范化。这里更多强调的是指专业上的规范化,而不只是行政上的规范化,过于繁复琐碎的手续和条文,可能会让很多人不想来做这件事情。

顾之川: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意味着继承和发扬,还应转化和创新,这需要全社会共建共享,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猜你喜欢
传统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学校推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