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龙
摘 要: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研究了IT类专业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原则,给出了课程体系改革架构设计,对于优化IT类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改革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双一流;IT类专业;课程体系;新工科;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明确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任务。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提出建设基本原则。2018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主持召开了“奋进之笔”年中推进会[1],提出了实施“奋进之笔”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进一步论述“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强化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2]。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又是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即建设一万门国家级金课和一万门省级金课。金课的标准是“两性一度”:(1)高
阶性。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2)创新性。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3)挑战度。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由此可见,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建设一流本科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双一流”建设过程也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过程。
同时,新的科技革命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如当前的ABC-AI、Big Data和Cloud,以及3D打印和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急需高校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面向新时代的IT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深化IT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IT类专业课程改革要求
(1)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一是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工科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后备军,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工科大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二是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工程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自主能力的创新人才,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同时具备人文素养,这也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三是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遵循工程生命周期规律,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学生的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
(2)采用教育教学新方法。根据工程教育新模式的需要和要求,创新工程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采用两种新方法:一是积极使用MOOC和其他网络及电子教学资源;二是积极采用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等教学方法。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进行混合式学习,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提高学习效率。
(3)更新课程内容,构建新课程体系。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专业课程方面的内容,体现当前科技发展最新成果,体现跨界、交叉、融合、信息化、智能化等最新趋势。课程内容不及时更新,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比较陈旧,缺乏现代工业需要的工程能力和技能,无法满足当前和将来企业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原则
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而不懈努力。
(1)塑造价值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重点是落实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坚持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
原则。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把全体学生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教学设计和实施目标是保证学生取得特定学习成果。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3)“双创”融入原则。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下,我国将“双创”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3],明确高校要加强“双创”精神培育,开设“双创”课程。
(4)体现IT时代特色原则。“互联网+”:互联网+现代服务业,互联网+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社会服务。工业4.0: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现代物流,机器人+工业物联网+务联网。人工智能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智能化,智能企业与智能公共服务。
(5)体现工程认证原则。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很好地执行落实;对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跟踪与评估;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认定过程。
(6)坚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多步优化原则。要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确定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从资源配置、改革进程、文化环境、投入支撑等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三、IT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架构设计
1.通识模块重构创新改革
(1)思政课的价值塑造案例实践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符合思政课改革的要求,能够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这类课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素質养成的过程。将思政课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红色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等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以及针对性。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采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观点及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思政素质。通过教学体系设计,活化教学方案,改革创新形式及载体,使教学内容面向实际,面向未来,价值引领,注重实效,贯彻落实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