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引弟
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为Bell麻痹或者面神经炎,通常是由于受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最终面部神经缺血水肿导致的,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口角歪斜、说话漏风等,并且起病突然,随着病情的加重,可伴有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若不及时治疗,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2]。医学界对周围性面瘫治疗主要以减轻面神经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防治并发症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针灸治疗的价值逐渐被证实,因此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泛[3]。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在针灸治疗期间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疾病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还能够巩固治疗的疗效,减轻患者发病后的后遗症[4]。本文将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针灸治疗时进行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其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的为31岁,最大的为58岁,平均(41.36±1.58)岁;单侧发病36例,双侧发病4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的为33岁,最大的为57岁,平均(41.27±1.61)岁;单侧发病35例,双侧发病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周围性面瘫;②均有口眼歪斜、抬眉闭眼困难等临床症状;③此研究经过医院伦理会的批准和患者的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障碍患者;②因中枢性面瘫、颅脑骨折等因素造成的面神经损伤患者;③精神障碍,无法正常交流患者。
1.3 方法2组患者均进行针灸治疗,选择主穴,包括地仓穴、翳风穴、风池穴、太冲穴、颊车穴、合谷穴,选择配穴,包括太阳穴、蹙额穴、迎香穴、人中穴、丰隆穴,用经过常规消毒后的50 mm长的30号针在主穴进行针刺,每次选择主穴的同时配合2~3个配穴,针灸治疗的方法为平补平泻法平刺,行针待患者有肿胀感和酸麻感为准,留针时间为15~30 min,1次/d,治疗疗程为14 d。对照组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具体步骤为:①健康教育: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发病的危害,治疗的方法和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准确认识疾病。②生活指导:告知患者治疗过程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医院的结构,使患者熟悉环境,同时指导患者用药时间、用药禁忌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试验组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具体步骤为:①针灸护理: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前,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改变体位,指导患者深度吸气后屏气,之后缓慢呼吸,同时询问患者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有无针灸禁忌及是否有饥饿感,言语安慰患者让他们放松,保持轻松的心情,将施针的步骤详细告知,以便于能够更加配合治疗;针灸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体征,包括观察针灸处是否有出血或疼痛现象,以便于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给予患者保暖护理和遮盖眼镜护理,避免电磁波治疗仪灼烧患者;针灸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的皮肤是否有瘙痒红肿等情况出现,护理人员还要密切观察患者每次针灸治疗后面部肌肉的改善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训练,练习抬眉、鼓腮、露齿等动作,并且用热毛巾对湿敷患者面部。②心理护理:患病后的患者通常会由于病情影响正常生活和治疗花费昂贵等问题产生心理问题,表现为极度的焦虑和紧张,针对以上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采用亲近平和的语气与患者交流,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以便于护理人员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将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意义等相关知识详细告知患者,并以治疗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缓解其焦虑、紧张、消极等负性情绪,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治疗中,提高治疗的依从性。③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多吃清淡、营养丰富的柔软食物,并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食物类型,例如对于风寒症患者,切记不要食用寒性食物,对于风热症患者,切忌不要吃油炸、甜腻等食物。④口腔护理:患者由于面部肌肉麻痹,日常饮食的食物容易残留在口腔中,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还可以让患者嚼口香糖,不仅能够适当进行面部锻炼,而且还能够保持口腔卫生。⑤眼睛护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眼睛无法紧闭,并且眨眼等动作困难,长期这种症状导致眼睛极度疲劳并且容易发炎,尤为敏感,因此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出门时必须要佩戴太阳镜,避免强光直射或者异物进入从而伤害眼睛。针对眼睛干燥的患者,医生可开眼药水,护理人员遵医嘱指导患者于夜间使用,每天睡觉的时候,还需要用消毒纱布盖住患者眼部,避免异物伤害。
1.4 观察指标
1.4.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判断[5]痊愈:口眼歪斜,抬眉、闭眼、鼓嘴困难等症状消失,面部功能恢复正常,两侧面部肌肉对称;有效:口眼歪斜,抬眉、闭眼、鼓嘴困难等症状明显改善,在静态时面部肌肉正常,运动时两侧面部肌肉无法对称;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面部肌肉瘫痪。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患者例数×100%。
1.4.2 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焦虑情况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来判定,SAS评分以50分进行划分,<50分为不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抑郁情况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来判定,SDS以53分进行划分,<53分为不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
1.4.3 记录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6]进行评价,该评分表评价主要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0%,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焦虑与抑郁情况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采用针对性护理的试验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优于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对比 (例,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为(12.95±3.54) 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7.24±3.31) d,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8,P=0.000)。
2.4 试验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且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例,
周围性面瘫是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在任何年龄段皆可发病,且单侧发病的概率较大。检查时表现为一侧面部额纹消失、睑额变大,鼻唇沟变浅变平,病变一侧口角低垂等。在治疗上,西医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但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西药治疗的效果不佳,并且很容易出现药物不良的情况。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病毒感染或风寒导致气血麻痹、脉络失养所致,因此在治疗上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为主[7]。
针灸是以内病外治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穴位刺激,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进而改善面部外观,实现有效治疗。由于周围性面瘫在治疗上分为急性期治疗、恢复期治疗、后遗症期治疗,因此治疗阶段的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巩固治疗均有显著意义[8]。
常规护理主要就是护理人员在生活上给予患者一定的指导,能够帮助患者熟悉环境,掌握基本知识,但是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而言,常规护理的作用有限,并不能很好的给患者提供帮助。而针对性护理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护理方式,就周围性面瘫患者而言,针对性护理通过在针灸前、针灸时及针灸后的全方位护理,帮助患者选择正确的治疗姿势,严密监测各项体征,能够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及时给予患者相应指导,保证了治疗能够顺利进行,在心理关怀上,采用耐心的态度与患者交流沟通,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是真心想帮助他们,从而打开了患者的心扉,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鼓励、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积极主动面对治疗。除此之外,指导患者健康饮食,保证摄入足够营养,促进病症的恢复。进行口腔护理及眼睛护理等措施,在避免不必要伤害的同时训练患者的面部功能,促进病情恢复。
本文研究发现,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采用针对性护理的实验组总有效率更高,并且治疗后试验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徐杨[9]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缓解心理忧虑的情况。同时研究还发现,试验组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沙艳霞等[10]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见,针对性护理通过精细化的护理,不仅促进了疾病的恢复,而且改善了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使患者对生活的更加充满希望。
综上所述,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期间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自身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