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梅 田利娟 景福权 袁红丽 周 光
慢性湿疹属于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红斑、鳞屑、瘙痒等[1]。目前通常使用口服氯雷他定片联合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但远期效果并不理想。中医理论认为慢性湿疹属“湿疮”范畴,其病因主要与风、湿邪侵袭以及心脾受损等有关,应予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治疗原则。本研究探讨了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湿疹的效果,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60例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试验组男14例,女16例; 年龄20~61岁,平均(35.48±10.06)岁; 病程2~7年, 平均(3.90±1.14) 年。对照组男13例, 女17例;年龄 20~63岁,平均(35.51±10.04)岁;病程 2~6年,平均(3.85±1.35)年;2组患者基本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组间能够对比分析。
1.2 诊断、纳入与排除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中关于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①皮肤瘙痒、皮损粗糙、色素沉着;②干燥脱屑、口干不欲饮;③舌淡,苔白,脉弦。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肝肾功能正常者;③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等。排除标准:①除湿疹以外的其他皮肤病的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对照组使用氯雷他定片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氯雷他定片的剂量为:10 mg/次,1次/d,糠酸莫米松乳膏涂抹于皮损处,1次/d。试验组则使用针刺联合耳穴贴压的方法,针刺取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具体操作方法为:对穴位皮肤进行消毒后,对患者进行针刺,足三里使用1.5寸毫针刺入足三里约30 mm,使用1寸毫针刺入其他穴位约20 mm。阿是穴需取皮损边缘进行针刺,每2 cm刺1针,得气后留针30 min。耳穴贴压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取风溪、对屏尖等穴位。首先按摩整个耳部,然后使用棉签按压的方式在相应的穴位附近寻找压痛点,对穴位皮肤进行消毒,放置王不留行籽,贴压固定后进行按压,如患者出现酸、麻等感觉后按压20~30 s,依次按压每个穴位,嘱患者自行按压4次,每次间隔15 s。每日3次各按压1个循环,每个循环自行按压5次。每3 d更换一次贴压,交替按压双耳,每周休息1 d,2组治疗周期均为2周。
1.4 观察指标①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瘙痒、皮损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瘙痒程度、湿疹面积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降低70%以上为显效;瘙痒程度、EASI评分降低50%以上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未见好转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2组治疗前后 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的变化。③2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
2.1 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DLQI 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EASI、DLQI 评分降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 、EASI评分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比,1)P<0.0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L-2、IFN-γ水平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IL-2、IFN-γ水平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IL-4水平降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L-2、IFN-γ水平的变化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比,1)P<0.05
中医理论认为湿疹属于“湿疮”范畴,其病因主要在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从而引起的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或受风湿热邪、浸淫肌肤而发病,日久则导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且病情容易反复,应予以健脾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治疗原则[2]。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抗感染和抗过敏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氯雷他定片和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部分患者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后不良作用大,且停药后常易复发。同时长期使用外用药物也会引起皮肤变薄甚至萎缩。针灸属于中医特色疗法,本研究中针刺主要取阿是穴、曲池、三阴交等穴位,使用围刺法针刺阿是穴,达到疏通经气,祛风止痒的作用;曲池善清解肌腠之湿热,是临床上治疗皮肤病的首选穴位;三阴交具有清利水湿、理中补虚的功效;足三里则养血滋阴润燥;合谷穴偏于调气,太冲穴偏于调血,两者阴阳顺接、升降协调,达到熄风止痒、镇静安神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3]发现耳部分布着大量的神经血管,可以通过相应的神经调节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本研究中选择王不留行籽贴压的主要原因有:①王不留行性味苦平,而苦味清热燥湿,切中湿疹的病机;②慢性湿疹一般病程较长、局部气血不通,王不留行具有活血通经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循环。本研究主要选取风溪、对屏尖等穴位,其中风溪又称过敏区,具有止痒的作用;肾上腺清热解痉、祛风止痛;对屏尖则主治皮肤瘙痒,三穴共奏止痒、抗过敏的功效。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较高且DLQI 、EASI评分显著降低,表明针刺联合耳穴贴压可以有效缓解慢性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皮损面积和瘙痒程度,与邓晶晶[4]的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5]表明,慢性湿疹主要是由于Th1细胞和Th2细胞失衡所引起。Th1可分泌IFN-γ、IL-2,而Th2可分泌IL-4。IL-2具有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作用。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时,IL-2水平明显降低。IFN-γ能刺激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同时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从而调节免疫机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IL-2、IFN-γ水平显著升高,IL-4水平显著降低,提示针刺联合耳穴贴压可以有效降低炎症反应,改善Th1 /Th2细胞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现代临床研究[6]表明针刺疗法不仅能抗炎、抗过敏、改善局部微循环,治疗慢性湿疹的远期效果较好。耳部的肾上腺清热解痉、祛风止痛,具有抗炎、抗风湿、抗过敏等作用[7]。
综上,针刺联合耳穴贴压可以显著减轻慢性湿疹患者的瘙痒程度和皮损面积,提高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