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海 侯玉玲 贺海玉 冯升
焦虑、抑郁是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并存,焦虑抑郁共病要比单纯的焦虑、抑郁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更加严重,病程更长,自杀率更高,预后不佳[1]。在本次研究中,将层级护理应用于焦虑抑郁共同患者,探讨了该护理方法对改善患者社会心理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焦虑抑郁共病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8例,女51例;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34.45±5.42)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3.48±2.87)年。所有患者符合入选标准:(1)符合DSM-IV抑郁障碍、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2];(2)年龄>18周岁,性别不限;(3)经检查显示心、肝、肾功能正常;(4)无精神分裂症、酒精、药物依赖史、无脑器质性病变和内分泌疾病史,女性并非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初始剂量为10 mg/d,之后逐渐递增,1周后增至20 mg/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为1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疾病护理和心理护理,护理方法的制定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按照医嘱执行疾病分级护理模式,分为Ⅰ级护理、Ⅱ级护理、Ⅲ级护理,并分别执行分级护理标准。观察组接受层级护理,在具体实践中,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对患者进行层次划分,共分为生理(A)、安全(B)、爱与归属(C)、尊重(D)、自我实现(E)五个层级,根据患者的层级划分,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并与医嘱下达的疾病护理级别相结合,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层级护理措施[3-6]。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需求灵活调整层级护理项目,在交接班过程中,能够快速了解患者当前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各层级的护理内容,并在护理过程中不断融入心理干预内容,以患者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步渗透,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干预后社会心理指标变化,具体包括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LES共涉及50项条目,选择生活事件频度进行分析。SSRS共涉及10项条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FES-CV共分为10个子量表,分别代表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DSQ共涉及88个项目,共涉及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掩饰因子等维度,采用1~9级评分制,评分越高,则代表频度越大,掩饰度越小。EPQ共涉及88个项目,具体分为高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程度等维度。在具体调查中,均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对患者开展问卷调查,并现场回收,确保回收率为100%。
2.1 2组患者生活事件比较 观察组患者负性事件和恶性事件频度、中性事件频度、生活事件频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生活事件量表结果比较 分,
2.2 2组患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比较 2组患者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比较中显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比较 分,
2.3 2组患者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精神质、内外向、掩饰程度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在神经质方面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结果 分,
2.4 2组患者家庭环境量表评定结果比较 在经过干预后,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但是,在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娱乐性、组织性指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家庭环境量表评定结果比较 分,
2.5 2组患者防御机制问卷调查结果 2组患者在干预后,观察组不成熟防御和成熟防御高于对照组,中间型防御低于对照组,但是组间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防御机制问卷调查结果 分,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内容也不断改变,其任务不仅仅再局限于对患者的护理,护理的工作场所也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内部。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规律,医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健康的内涵也不仅仅是没有生理方面的疾病,而是需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7]。因此,护理的重点也不再局限于疾病本身。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对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开展整体护理干预,并以社会心理因素作为护理干预实施的基础,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8]。根据多数研究报道的结果,焦虑、抑郁和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在生活事件方面均存在大量负性生活事件,而负性生活事件是促进患者抑郁的重要因素,过多的负性事件会拉低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产生悲观情绪,受到环境、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更容易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促进疾病进展[9]。研究发现,显著的人际关系困难、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是精神疾病发生为危险因素[10],因此,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应该着眼于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充分利用患者家庭、朋友、社会团体等,给予患者情感反面的支持和照顾,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人的病态行为是病态家庭的具体体现,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在家庭功能方面要明显较正常人差。在具体的干预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紊乱的家庭欢喜进行改善,准确评估患者家庭动力学特征,鼓励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行为、情感表现形式,帮助患者构建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推动患者的康复[11]。在人格特征方面,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具有共同的神经质基础,表现为自卑、排斥、沮丧、苦恼等。通过对患者的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人格,提升患者精神生活质量,达到治疗目的[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方面,观察组患者各个维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娱乐性、组织性指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艾森克个性问卷方面,观察组各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层级护理应用于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层级护理下,患者的多层次需求均可以得到满足,使得生活质量提升,这与以往的疾病分级护理模式明显不同,而是根据患者实际需求状况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提升了护理干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患者的护理质量,克服了以往护理模式下按照医嘱开展千篇一律护理干预的弊端[13]。层级护理的实施,打破了传统医疗式护理模式的禁锢,满足了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得患者各项社会心理指标改善,促进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