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强 马 丽 吴 佳 冯佳玲 潘陶强
研究[1]显示,有性生活的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发病率可高达70%~80%。HPV感染是引发宫颈病变的重要诱因之一,而宫颈病变经过漫长的过程可发展至宫颈癌,对女性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严重危害[2]。目前早期宫颈癌不易通过筛查确诊,导致治疗时机延误,患者预后多不佳。因此,了解宫颈癌发病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有目的的筛查,有利于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近些年,女性阴道微生态在妇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有研究[3]指出,多种妇科疾病是由阴道微生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引起的。本研究主要探讨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关系,旨在为宫颈疾病的筛查、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女性90例,年龄21~60岁,平均(44.3±6.2)岁;孕次0~6次,平均(3.5±1.1)次;产次0~4次,平均(2.3±0.9)次。纳入标准:年龄18~60岁,有性生活史者;取样前72 h无阴道灌洗、上药;取样前48 h无性生活者;取样前1个月内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女性;就诊时阴道有不规律出血者;月经期者;伴有免疫系统或内分泌疾病者;精神病者等。
1.2.1 标本采集 取膀胱截石位,暴露受检者宫颈口,采用2支无菌棉拭子自阴道侧壁上1/3取适量分泌物放入特定试管中,送检。使用2支专用宫颈刷分别在受检者宫颈鳞柱交界处刷取5~10圈,将刷头分别置于保存液中,送检。
1.2.2 阴道微生态检测 1支棉拭子采用盐水玻片法在光镜下检查是否有炎症及滴虫,使用精密试纸测定阴道pH;第2支棉拭子涂片、革兰染色,检测阴道微生态菌群,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念珠菌病原体。
阴道微生态判定标准:从阴道pH、阴道微生态菌群、滴虫感染、炎症、念珠菌感染及细菌性阴道病进行判定:阴道pH正常范围为3.8~4.5,否则为异常;阴道微生态菌群主要包含乳杆菌、加得纳菌及大肠埃希菌等,检测结果分为正常和异常;滴虫感染及炎症分为阴性和阳性;念珠菌感染及细菌性阴道病均分为阴性、弱阳性和阳性,弱阳性和阳性归为一组。
1.2.3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 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法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按TBS分类法进行诊断,分为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细胞(NILM)、不典型鳞状细胞(ASC)两类,ASC又包括无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不能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低/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HSIL)、鳞状细胞癌(SCC)。
1.2.4 HPV检测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法行HPV检测,可鉴别检测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2型及低危型HPV-6、11、42、43、81、83。
采用SPSS 20.0做数据分析,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90例受检者阴道pH正常75例(83.33%)、异常15例(16.67%)。阴道微生态菌群正常58例(64.44%)、异常32例(35.56%)。滴虫感染阴性88例(97.78%)、阳性2例(2.22%)。炎症阴性78例(86.67%)、阳性12例(13.33%)。念珠菌感染阴性76例(84.44%)、弱阳性或阳性14例(15.56%)。细菌性阴道病阴性78例(86.67%)、弱阳性或阳性12例(13.33%)。
2.2.1 HPV检测结果 HPV16阳性18例,检出率最高,占20.00%;HPV18阳性8例,检出率为8.89%;HPV亚型阳性4例(HPV31 2例,HPV35 1例,HPV58 1例)。90例受检者中共检出HPV阳性30例,占33.33%。
2.2.2 阴道微生态与HPV感染的关系 受检者阴道微生态菌群、炎症及念珠菌感染在HPV(+)和HPV(-)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阴道pH、滴虫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在HPV(+)和HPV(-)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3.1 TCT检测结果 宫颈正常者78例(86.67%);宫颈病变者12例(13.33%),其中ASCUS 6例,ASC-H 3例,LSIL 2例,HSIL 1例。
2.3.2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受检者阴道微生态菌群、炎症及念珠菌感染在宫颈正常和宫颈病变受检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阴道pH、滴虫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在宫颈正常和宫颈病变受检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HPV是环状DNA双链病毒,具有高度特异性,多数女性感染HPV后通过自身的免疫力可把病毒清除掉,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0个月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由于受多次妊娠、不洁性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感染HPV后不能自动清除,这类患者发生子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4-5]。但感染HPV后到宫颈癌前病变,再到发展为宫颈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8~10年的时间,这也为治疗提供了一定时间。HPV感染后的转归结果主要取决于宿主生物学易感行为、病毒因素及机体免疫状态3方面,而阴道微生态平衡是机体免疫的一部分。
阴道微生态属于机体免疫的一部分,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研究[6-7]显示,HPV感染可影响阴道微生态的菌群构成,而阴道菌群平衡失调可增强HPV的表达,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引发宫颈病变,最终导致宫颈癌的发生。正常女性阴道内寄居着革兰氏阳性/阴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等多种微生物,构成了阴道正常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在阴道内相互制约,使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维持着相互制约、共生共存的动态平衡,构成阴道微生态系统。
表1 阴道微生态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关系/例
健康妇女阴道内主要存在乳杆菌、加得纳菌及大肠埃希茵等多种细菌,其中乳杆菌含量最多,占95%以上,对维持阴道局部微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属于阴道内的优势菌群,主要表现在乳杆菌可产生抑菌和杀菌物质,还有竞争黏附作用及维持阴道自净作用等[8]。然而微生物数量、繁殖速度及宿主机体状态的变化等可影响阴道内这种微环境的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及HPV感染等微生物感染性疾病[9]。有研究[10-11]证实,乳杆菌对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白色假丝酵母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当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时,白色假丝酵母菌便会大量繁殖,引起阴道内菌群失调,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此外,由于阴道是与外界相通的生殖器官,本就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甚至同时发生两种以上的感染,这些致病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种感染可影响着另一种感染的发生。正常情况下,由于乳杆菌的存在,育龄女性阴道pH值维持在3.8~4.5,这也是阴道的健康状态,而阴道pH值的变化既是引起阴道疾病的诱因,也可以是致病后的结果。本研究HPV检测结果显示,HPV阳性者占33.33%,其中HPV16检出率最高,阳性者占20.00%;TCT法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90例受检者中宫颈正常者占86.67%,宫颈病变者占13.33%;随后分析了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显示,受检者阴道微生态菌群、炎症及念珠菌感染在HPV(+)和HPV(-)间及宫颈正常和宫颈病变受检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阴道pH、滴虫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在HPV(+)和HPV(-)间及宫颈正常和宫颈病变受检者间无明显差异,提示阴道微生态失调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阴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可增加HPV感染及宫颈病变风险,与张朋云等[12]研究结果一致。这应该与阴道微生态失调降低了患者阴道内微环境抵抗外来病原体入侵的能力,外来病原体不同程度地损坏上皮细胞有关。
综上,阴道微生态失调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密切相关,阴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可增加HPV感染及宫颈病变风险,临床应注重HPV检测及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以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检出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改善患者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