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的日常生活

2020-03-18 03:25王虹吴涛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学生

王虹 吴涛

摘   要: 西南联合大学八年办学,在教育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作为教育主体的联大学生,消费生活匮乏,衣着、饮食、住宿简单,但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生活充实,业余生活丰富,展现了战争年代的学生风采。

关键词: 西南联合大学   学生   日常生活

七七事变后,平津相继陷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只得辞却故地,暂驻长沙,后又辗转周折,最终西迁入滇,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而后西南联大八年弦诵不绝,培育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史上熠熠生辉,传为一段佳话。

正如当代学者所讲:“学校依托学生而形成,学生构成了学校的本源,是学生让学校成为生动的学校。”[1](17-22)西南联大的学生是联大教育奇迹的主体,笔者欲从看似平凡无奇的联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反映联大学子的学习成长生活实况。

一、西南联大学生的消费生活

消费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基础,对于绝大多数联大学生来说,衣着、饮食、住宿不尽如人意,但消费生活匮乏,没有影响他们做学问的热情。

(一)衣着:破衣破衫

初到昆明,联大学生还保留着曾经在北平、天津的衣着特点,从衣着打扮上就可以看出学生来自哪所学校。清华学生多穿西服,嘴边挂着些洋文,风度翩翩,一副少爷公子派的形象;北大的学生一身老气横秋,有股寒酸劲儿,一身蓝布大褂,胡子留得长,满头乱发,书生本色尽显;南开的学生最活泼,成天嘻嘻哈哈,一件皮外套,一条蓝布裤,脸上总是容光焕发[2](22-27)。日子久了,衣衫破旧,只好“贴膏药”。至于鞋袜也“高档”不到哪去,大多数学生穿本地制造价值3元的皮鞋,也有不少同学选择胶皮底鞋和4角一双的粗布鞋。真丝袜或许有一两双,但露着脚跟的破线袜更占优势,甚至缀着一层层的各色补丁、沾有3400里征尘的粗布湘袜也有人穿[3](368),为了省钱光脚适履的也大有人在。联大女生的衣服简单朴素,比较整洁。少数军阀商人的小姐拥有几件华贵的衣服,大多数女生都是一身阴丹士林旗袍,上身套一件红的毛衣;低年级的女生则爱穿“工裤”——劳动布的长裤,上面有两条很宽的带子,白色或钱花的衬衫,据说原是北京的女中学生流行的服装[4]。本性爱美喜欢打扮的本地学生纷纷效仿联大女生的穿着。对于这种情况,联大教师钱穆曾写道:“远望女学生一队队,孰为联大学生,孰为蒙自学生,衣装迥异,一望可辨。但不久环湖尽是联大学生,更不见蒙自学生盖衣装尽成一色矣。”[5](206)联大女生可谓为昆明带来了一阵流行风。

(二)饮食:简单粗糙

云南是拥有很多美食的地方,对于正值青年,食欲正旺又有些闲钱的联大学生是个好去处。各种馆子,各种美食全能吃个遍。还能在校门口的饮食摊上吃多样的早点,有面条、油炸籽粑、烧饵块,还有猪油煎的鸡蛋饼等[6](48-50)。不过这是一些较富裕的联大学生的享受,对于盘缠用尽、来自沦陷区的贫困学生,新校舍的大食堂才是首选。食堂有一“美食”最为出名,唤作八宝饭。八宝饭其中有大米,不过也掺和一些杂粮,以及稗子、草屑、沙粒,各种小虫子,甚至老鼠屎之类[7],呈红色,味道十分冲,距离食堂很远就可以闻到,对学生的牙口和耐心是极大的考验。主食如此,配菜也高明不了,大多都是缺油少盐的一些菜。不吃饭是不行的,学生又处于容易饥饿的年纪,面对这样的膳食,学生只能坦然吃之,甚至为了能在食堂吃饱,还需要抢饭。吃饭时不仅要排除千难万险,还要打冲锋。为了不沦为半饱的下场,冲锋时也要讲究战略战术:第一碗只能盛三分之二碗,并以快板吃之,第二碗必须尽量盛满,还要垫实堆高,一碗可抵二碗,这才回到桌旁,把筷头指到菜碗里去[8]。

(三)住宿:土墙茅屋

初来乍到,联大没有校址校舍,只好到处租借。后来校方根据教学等需要,不得不建成新校舍。由于建筑材料及经费不足,新校舍的寝室十分简陋:茅草屋顶、泥土墙、纸糊窗。寝室里的装饰物只有联大学生在寝室里贴的两张罗斯福的肖像或是自己欣赏的明星和pin-up girl[11]。因为是茅顶土墙,学校每年都会对宿舍进行维修,但下雨时,还是难免屋漏墙倒。联大学生苦不堪言,经常是半夜醒来,床上已成为“水乡泽国”,这时候能用来接住雨水的器具全都派上用场,雨水打在雨伞上、油布上、脸盆上,应和着滴在桌上、地上的雨水声构成一曲联大特有的“雨夜交响曲”[12](61)。就怕下完雨又赶上刮大风,书本、桌子及被子衣服,就全被厚厚的黄土覆盖。这还不算了结,夏夜蚊虫叮咬,联大学生无法入睡,如何防止跳蚤、臭虫、蚊蝇等动物肆虐也成了学生的一大难题。

二、西南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课堂:充满魅力

联大的教室是简陋的,“铁皮顶的平房,室内除了黑板、讲桌、课椅(右边扶手上有木板,便于记笔记),就别无他物了。大教室是一整间,中小教室则按3∶2分为两间,中间的土墙谈不上隔音。相邻两个教室讲课,干扰是免不了的。一旦下起瓢泼大雨,铁皮屋顶上会有叮叮咚咚的雨声。压过教授的讲课声”[9]。教室的条件没有影响到课堂,课堂上的师生依旧神采奕奕。联大学生姚渠芳回忆道:“钱师当年正在40多岁壮年时期。讲课声音洪亮,结构性、逻辑性严谨,趣味性浓,哲理性强,节节有独到之处,引人思考入胜。课堂内除老师的声音外(间或有记笔记的微音),大家都全神贯注,鸦雀无声。”[7]据联大学生回忆道:“学生们的课业很繁重,但很奇怪的是,他们却不像受到疲劳与不安,需要的话,他们能读到半夜,但第二天仍能够和平常一样地起早。”[13](83-85)除了学生们好学之外,还离不开课堂有魅力。

(二)图书馆:“人才挤挤”

西南联大的图书馆图书不充足,以至于联大图书馆对学生借书还书的管理十分严格,如需要撰写论文的大四年级借用书籍前要办种种手续;借书时数量不能超过三册,只能借阅普通书,且时间都不能超过一个星期;论文结稿后即不再享受借书权[14](10)。而且新校舍图书馆能容纳的学生十分有限,联大图书馆内抢占座位,预约参考书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图书馆开馆的前十五分钟,馆前的台阶上便挤满了学生,等候图书馆大门打开。如果迟到了几分钟,馆内就“人才挤挤”、座無虚席。联大学生吴铭绩回想自己去图书馆读书的情景:“新校舍的图书馆晚上开放。我们至少得三个人合作,两个人在晚饭前就到图书馆门口去等开门,一个人去食堂买饭。图书馆的大门一打开,就赶快冲进去,一个人拿了三个书包,占好三个位子,另一个人拿了三张学生证(借书凭学生证)和一张预先写好的书单,递到柜台上去借书。”[7]

(三)茶馆:别有趣味

西南联大附近有很多茶馆,泡茶馆是联大学子的家常便饭。茶馆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这般吸引联大学生?联大图书馆经常没有空座位,校园灯光又非常暗淡,饮水也不方便,茶馆就成了学子们的最佳选择,形成了茶馆学风。联大学生姚秀彦回忆道:“叫一杯茶,可坐一下午,外带着花生米或葵花子,有桌有椅有茶,三五好友,带着讲义、笔记和灵感,一边读书,一边讨论,依然获益匪浅,而且学习和生活真正打成一片。”[8]在茶馆内,学生们既能自由自在地学习,又能看到昆明的风俗人情,两全其美,所以联大学生邹承鲁说:“没有钱的时候,只能在宿舍里闷着,打工有了一点钱,就到茶馆泡着。”[15]茶馆可以说是所有联大学生的喜爱之处。

三、西南联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一)兼职:应有尽有

“我们刚刚到昆明的时候,对昆明有个特别好的印象,因为蒋介石跟龙云大概做成了一个什么交易,把当时的云南的钱——纸币,叫作‘老滇票,和重庆的法币,定的十比一,所以使我们忽然变阔了。因为我们拿的是法币,买昆明的东西就变得非常之便宜”[15]。杨振宁回忆道:“的确,抗战初期云南的物价比较平稳,联大学生们的生活也比较舒适。可是随着战争的推进,物价就如脱缰的野马失去了控制。单单拿米价来讲,就从6块钱法币一袋(约80公斤)到40元一袋再到不可思议的70元一袋。这时,光靠贷金已经维持不了生活的联大学生不得不找一份兼差勤工俭学。联大学生兼职的范围非常广泛。这里面包括了最奇特,也是最稀有的兼职,如放午炮,在辐照街摆测字摊,替工程师当测量员,报馆的编辑,公路上的押运员,最普通的是教员——包括家馆、会计员、店员、绘图员。昆明有所南菁中学,是当地的贵族学校,其教员中绝大部分是同学的兼职。”[8]兼差确实耗费了联大学子的时间和精力,可形势所迫加之兼差除了能维持生活之外也有一些其他好处,一则兼差也是一种别样的实习,可以锤炼专业技能,也“可以增加你的生活经验,使你看到你周围是怎样的一个社会”[11];二则联大学生的兼职某种意义上促进了云南的发展,就单单拿联大学生兼职中学教师来说,他们成为一些中学的中坚力量,逐渐影响了云南的教育,拓展了教学的深度。

(二)团体活动:丰富多彩

联大社团众多,主要可以分为综合社团和专门社团。综合社团中较有影响力的群社,其下设各股:学术股举办学术讲座,还举办各种讲习班;时事股举办时事座谈会;康乐股组织球赛、郊游、月光会、夏令营等,还成立了歌咏小组,组织同学练唱抗战歌曲;文艺股成立文艺小组,吸收爱好文学的同学参加;壁报股在校内出版综合性壁报《群声》;服务股主要帮助同学成立伙食委员会。专门社团有文学社团、话剧社团、歌咏社团、体育社团。在联大的社团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发挥天赋的舞台。更值得一提的是,联大学子以爱国精神为起点,以社团为媒介,开展诸如排演抗日救亡的剧目、演唱抗日的歌曲、出版抗日宣传的壁报、下乡慰问抗日战士家属等系列爱国主义活动。皖南事变后,联大校园笼罩着白色恐怖的阴影,正是历史学会举办的纪念“五四”晚会与国文学会主持的文艺晚会揭开了爱国主义民主运动的新一页,标志着联大校园中新的爱国民主热潮的兴起,从此运动热情逐步高涨,师生开始共同奋斗。通过参与这些团体活动,联大学生提高了素质,丰富了日常生活,展现了独有风貌。

笔者在还原西南联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时,了解了联大学生艰苦卓绝的生活,深感联大学生的坚强与努力,期望已逝的联大学生生活能够给予当今学生启迪。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让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J].中国教育学刊,2013,000(009).

[2]南山.记忆中的西南联大[J].春秋(上海1943),1945,2(4).

[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汇编.笳吹弦诵情弥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4]汪曾祺.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8.

[5]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6]胡邦定.西南联大学生的衣食住行[J].百年潮,2014,000(011).

[7]《西南联大》编辑组.西南联大[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8]陈明章.学府纪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M].南京: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

[9]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2010.

[11]西南联大《除夕副刊》.联大八年[M].北京:红星出版社,2009.

[12]赵新林,张国龙.西南联大   战火的洗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3]天佐.昆明西南联大学生生活[J].战时中学生,1940,2(12).

[14]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15]张曼菱.西南联大启示录[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