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江
摘要: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朗读时,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用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体察领悟作者的情感,才能用有声语言准确、生动地表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并融入朗读者自己的个性感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高质量朗读,能促进和加快学生语感的形成和积淀;大量朗读、背诵优美的文章诗词,不断吸收其中的精华,能较快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总而言之,加强朗读训练,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朗读;理解;语感;表达
朗读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体察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用普通话,尽可能准确、生动地表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并融入朗读者自己的个性感悟。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文本的朗读,能使学生得到情的感染,智的启迪,美的熏陶。从教学效果来说,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朗读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朗读把视觉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能打通言语视觉与其他器官之间的联系。著名诗人邵燕翔在《朗诵艺术谈》中写到:“(诉诸听觉的语言)它能够更快、更直接地唤起形象感,因为声音本身也就是一种形象;通过绘声绘色,通过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调、语气的传达我们所获得的形象感,在最好的情况下,或许会比从文字阅读中得到的更加立体,至少不会更加平面。”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通过对文本的品读,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
如《穷人》一课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让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找出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进行感悟和品读,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桑娜没有经过丈夫的同意抱回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这些句子,从中感受桑娜宁愿自己吃苦受累,甚至挨打,也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高尚品德和美好心灵。通过朗读,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虽然内容真切感人,但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读出一个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立体化”的鲁迅,而只有一个“扁平的程式化的”鲁迅。因此,只有联系时代背景,展开联想,入情入境,与作者感同身受,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将语言文字转化成清晰可感的语言形象。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使鲁迅先生的外貌、動作、神态、语言等在学生的心中“立体”起来,鲜活起来,使语言文字与人物形象水乳交融、相互辉映。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鲁迅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朗读能促进语感的形成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高质量朗读,能促进和加快学生语感的形成和积淀。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一篇,一点一滴积聚起来,学生的良好语感就逐渐形成。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才能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有助于语感的积淀。
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教师提示学生,抓住语段中“每一处”“每一片”“每一座”“每一条”“每一根”“每一只”“都是”这些关键词,用深情而笃定的语气朗读这段话。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片土地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圣的,哪怕是一只渺小卑微的小昆虫,从而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对脚下这片土地深入骨髓的痴迷、眷恋、热爱。应该怎样朗读“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呢?本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起到了一唱三叹不断强化渲染情感的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用谆谆告诫的语气,一唱三叹的意味,读出印第安人像婴儿眷恋母亲一样热爱这片土地的浓浓深情。这样学生既能很好地理解了文中优美的语句,又训练了语感。
三、朗读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绝大多数是大家手笔,万里挑一,文质兼美。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乃至背诵,不断地吸收里面的精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逐步得到提高。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帮助,特别是“以读带写”“以读促写”等方式对学生语言的“内化”效果显著。
如教学《火烧云》一文,当教学火烧云变化快、变化多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火烧云变成“马”“狗”“石狮子”的内容,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火烧云的变化之美。这时,教师说火烧云的变化还很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这样,由读到写,水到渠成。
又如《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法,巧妙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形象优美,引人入胜。学生反复朗读后,不但被作者抒发的赞美桂林山水、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熏陶、感染,还能从中学到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表达。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这两段话的表达方式,写一写家乡的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既是学以致用,又是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四、结语
很多时候,教师都把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轻视朗读,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朗读,这是一种亟待矫正的通病。如果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舍得花时间、花精力指导学生,相信学生一定能在朗朗的书声中读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邵燕翔.忧乐百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2]王宇红.朗读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赵介平.朗读的魅力 语文教师实用指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4]姜燕.实用口才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姚学敏.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J].学周刊,2019(19).
(责编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