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20-03-18 06:10:54叶旭春王婧婷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主观幸福感

闫 妍,叶旭春,邓 娟,王婧婷,吴 菁

(海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积极心理学由Seligman[1]于2000年提出,倡导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认为人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是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最好工具。积极心理品质包含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等一系列积极的品质,如自信、乐观、坚强等[2-3],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4-5]。护生是未来健康照护的主力军,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促进其心理健康,既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工作的需求。但国内多项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偏低,且低于大学生常模[6-9],尚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有研究提出应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护理课堂[10]以加强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但缺乏实证研究。Sin和Lyubomirsky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是一种通过开发积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来增强一个人的幸福感并减少消极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或是有计划的活动[11]。本研究在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以知—信—行理论模式为框架[12],设计并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干预方案,以期提高护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主观幸福感。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某高校57名三年级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首次进行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并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有明确诊断的心理疾病者。

1.2 干预方法

1.2.1 成立教学团队 本次课程教学团队由13名教师(6名专职教师和7名临床护士)组成,其中高级职称6名(1名为教学组长)、中级职称6名、初级职称1名(教学助理),3人为护理心理学方向博士,3人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团队成员大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组长主要负责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案设计和方案实施过程指导,教学助理负责督导干预方案的落实,其余人员共同完成干预方案的实施。干预前,教学组长统一对教学团队成员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案内容和方法培训。

1.2.2 制定教学实施方案(见表1)本研究中的教学实施方案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以知—信—行理论模式为框架[12],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增强护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互动和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护生积极性和主动性[13],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加强护生对于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表1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教学实施方案

(1)积极心理学知识教学:结合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在相关教学模块融入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①患者心理和护患沟通模块:教师讲授患者不同类型(积极、消极)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等反应,帮助护生在理解患者心理共性规律、掌握有效沟通技巧的基础上,发现并关注负性生活事件(如患病、丧亲等)中当事人可能存在的正性情绪、认知和行为。②临床心理护理模块:教师讲授积极心理学中的“创伤后成长”“幸福感疗法”等干预理念和方法,结合常用心理干预策略(信息支持、情感支持等)从多角度、多环节、多途径入手,使护生明确心理护理不仅在于负性情绪、认知的消除,还包括正性情绪和积极认知的增加。③护士职业心理健康模块:从职业获益感出发,引导护生思考护士职业对个人、家庭生活的影响,发现工作为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益处,增强职业获益感,成为一名对工作充满期待的人。

(2)积极信念的培养:主要采用幸福日记、优点轰炸和微笑训练等方法,培养护生积极的信念和态度。①幸福日记:要求护生在本课程持续期间(共8周)尽可能每天撰写幸福日记(≥5次/周),回顾一天中发生的令自己感到幸福的3件事并记录下来,字数无要求,以此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之处,感受到即使细微的小事也可以带来幸福感。②优点轰炸:课堂活动,要求5~6人一组,每个人轮流接受组员表扬(要求面对面、口头表达、简短直接),教师引导护生思考被表扬和表扬他人产生的积极体验,旨在帮助护生认知自我,同时用欣赏的眼光对待他人并表达对他人的认同。③微笑训练:有两种方式。一种为两人一组,一人闭眼,另一人在微笑和不微笑的表情下说出同样的一句话,让对方感受二者的区别;另一种为要求护生保持微笑30秒,让学员感受微笑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

(3)积极行为的实践:在课程中后期安排护生完成临床心理护理见习。要求护生综合应用所学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干预技术,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表达并给予鼓励,帮助患者挖掘自身的积极心理潜能并感受到幸福。

1.2.3 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干预方案 在护理心理学常规教学基础上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干预。在课程全程,由护理学院专职教师在各教学模块讲授相关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并组织护生完成优点轰炸、微笑训练等教学活动。在课程中后期安排护生分组进入病房完成3学时的临床心理护理见习,每组8~9人,共7组,由临床带教护士指导护生按照心理护理实施程序独立与患者进行沟通,完成心理评估和初步心理护理,并要求护生在课后围绕临床见习过程撰写书面报告。研究者每周通过微信提醒的方式督促护生完成幸福日记的撰写,并及时反馈课程学习情况。

1.3 评价工具

1.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含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身份性质、学习成绩自我评价、家庭经济情况6个条目。

1.3.2 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中文版主观幸福感量表[14],由Diener等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结合我国大学生实际情况修订而成,用于测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本量表包含3个分量表,即生活满意度分量表、积极情感分量表、消极情感分量表,共19个条目,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 0.83、0.87、0.86。(1)生活满意度分量表,用于评价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认知。包含5个条目,采用1(强烈反对)~7(极力赞成)级评分,各条目平均分≥4分表示生活满意度较高。(2)积极情感分量表,用于评估个体主观幸福感的积极情感成分。包含6个条目,采用1(最否定)~9(最肯定)级评分,各条目平均分≥5分表示超过一半时间感受到积极情感。(3)消极情感分量表,用于评估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消极情感成分。包含8个条目,采用1(最否定)~9(最肯定)级评分,各条目平均分≥5分表示超过一半时间感受到消极情感。

1.3.3 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该量表[15]由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团队研发,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用于测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量表共6个维度(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超越),20项积极心理品质(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思维与洞察力、真诚、勇敢与坚持、热情、感受爱、爱与善良、社交智慧、领导能力、团队精神、正直公平、自制、谦虚、宽容、审慎、心灵触动、希望与信念、幽默风趣),62个题项。要求被试根据各题项中的陈述与自己的符合程度选择相应数字,1表示“非常不像我”,5表示“非常像我”,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品质越积极。

1.4 资料收集

本研究分别于护理心理学课程开课前10分钟及考试开始前对57名护生进行调查,时间间隔为8周。问卷由教学组长及教学助理发放,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目的,介绍填表方法,问卷填写后当场收回。本研究两次共发放问卷114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数据由两人使用EpiData 3.1软件独立录入并核对无误后,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护生一般资料进行基线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及主观幸福感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主观幸福感与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57名护理本科生,男生8人,女生49人,年龄19~25岁,平均(21.14±1.52)岁。其中独生子女35人(61.40%),非独生子女22人(38.60%);战士生学员16人(28.07%),地方委培学员 41人(71.93%);11人(19.30%)学习成绩自我评价较差,46人(80.70%)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一般及以上;4人(7.01%)认为家庭经济情况很差,53人(92.98%)认为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及以上。基线分析表明,干预前护生生活满意度分量表得分在身份性质、家庭经济情况不同时存在差异,而积极情感分量表得分和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得分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2.2 干预前护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干预前护生生活满意度分量表得分和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情感维度、公正维度、超越维度得分呈显著相关,积极情绪分量表得分和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超越维度得分呈显著相关,消极情绪分量表得分和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各维度得分无显著相关性(见表2)。

2.3 干预前后护生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得分比较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干预方案实施后,护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3个分量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均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6个维度,仅认知维度均分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 3)。

表2 干预前护生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表3 干预前后护生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各维度均分比较(n=57)

3 讨论

3.1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可显著提升护生积极心理品质

本研究采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干预方案对护生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结果显示,在干预前护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偏低,而且认知维度均分在6个维度中也较低,这与国内其他学者[6-9]对护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虽然近几年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6-18],且有研究建议各地方高校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实力,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教学干预内容[13],但大部分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所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仍偏低。

在干预后,护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认知维度均分显著升高,但仍低于大学生常模[6],其他维度得分无显著提高。认知维度包括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和思维力等品质[15]。分析原因,干预方案中对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技术的讲授促使护生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学会发现并关注负性生活事件中存在的正性情绪、认知或行为,学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有助于其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职业获益感使得护生对未来的护理工作充满期待,激发了好奇心和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每天幸福日记的撰写有助于培养护生独立思考和感受幸福能力。但本研究中认知维度得分仍低于大学生常模,且超越、人际、节制等维度得分虽有提高但不显著,可能与本研究干预时间短且仅在一门课程中实施有关。

3.2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可显著提升护生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主观幸福感在干预后得到明显提升,表现为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分量表得分显著提高,消极情绪分量表得分明显降低。本研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积极情绪、认知和行为体验活动,如优点轰炸让护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良好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微笑训练让护生体验微笑带来的积极情绪变化;临床心理护理见习鼓励护生将所学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形成正向反馈。基于以上知识、态度和行为训练,学生不仅认识到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培养的,还提升了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情绪体验,有助于个体在遭遇任何事件时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从而保持或促进身心健康[19]。本研究结果中相关分析显示主观幸福感量表中生活满意度分量表和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情感、公正、超越维度,积极情感分量表和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情感、认知、超越维度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充分肯定了积极情绪体验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性。

4 结语

护生作为未来健康照护的主力军,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可以明显提升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和主观幸福感。但本研究由于院校的特殊性导致样本量较少,后续研究中应增加样本量并设置对照组,进一步验证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从而为提升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岗位胜任力提供指导、借鉴[20]。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主观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2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6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幸福感
小说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