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凯
摘 要:“學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学,更是教师在教学中跨学科知识间的链接为学生指明方向;更是学生多学科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为自己开辟道路;更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呈现为彼此创造思维碰撞的火花。那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和知识的累加,而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其次,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最后,学科融合是一种自然的介入和参与,而不是有意为之。
关键词:学科融合;文化理解;美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G 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3-0042-01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教学中最为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之一。在我近两年的学习、实践、思考中,也有了一些浅显的理解:“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学,更是教师在教学中跨学科知识间的链接为学生指明方向;更是学生多学科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为自己开辟道路;更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呈现为彼此创造思维碰撞的火花。笔者将以美术欣赏课《画马名家韩幹》为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众所周知知识的生成和产生,从来不是割裂的。人类的知识具备链条式、网状线的发展特点,新知识在旧知识基础上不断拓展和衍生,新知和旧知存在连接点,彼此间是有着很强的联结关联的,属于同一个系统而非零星分布。因为这个特点,人类的知识体系才会不断地完善和严谨。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就成为了所有知识内在链接两条学习通道。自然科学常常以线性的方式发展和存在,缺少某个知识或概念常常影响整体的学科发展,并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后续的发展;而人文学科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么严谨和系统,但是其蕴藏的生命和生活的价值、意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
一“学科融合”教学内涵的构建
学科融合是什么?在教育教学中我把它比喻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他山之石”是谁的石?是怎样的石?又攻的是谁家的玉?又譬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怎样的看?是从哪里看?这些思考,都源于学科融合是以多学科资源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学和跨学科相似知识的叠加。
在有效地化解教学难题的同时,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科融合虽是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和认知,但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要有主导学科的个性和特质。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学生成长建立“学科融合”式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他山之石”就是多学科资源的参与和介入,是知识链内在联结解决问题之石,攻的是主导学科核心问题,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思维之玉。
首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和知识的累加,而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其次,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最后,学科融合是一种自然的介入和参与,而不是有意为之。
2.核心素养下的人文学科
基于以上观点结合小学现阶段具备人文学科特质的“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有着相存相融的特点。通过这三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审美判断”有着鲜明的审美教育的特征,旨在通过学生对作品、现实活动、审美对象等,进行体验、欣赏、感知、评价、判断、表现、创造美的能力与表达。而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音乐文化理解”、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文化理解”不谋而合的都提到了“文化理解”一词,看来人文学科都十分注重体现人文素养的积淀和文化认同的角度,通过学生欣赏、借鉴、分析、理解、辨别各类作品、现象等确立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观念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3.“学科融合”下的美术欣赏
在讲授欣赏课《画马名家韩幹》时,以学科融合式教学为依托,借助人文学科的特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共性,结合“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指出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课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从了解韩幹的生平开始,关注他的人生经历,体会他的艺术品质,欣赏他的艺术作品,体会他的艺术风格,感受他的艺术魅力。学会以中国古代绘画名家名作为专题进行欣赏的方法,借助古代艺术名家对“韩幹画马”的艺术评论和古代书画史的记载,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审美标准、艺术特色、传统文化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真正含义。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能站在中国美术史的长河中以古代审美角度进行作品的赏析,去了解作品的艺术语言和文化情境;还要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去审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经典名作。通过这样学科融合式美术欣赏教学、联结多学科智慧,借古开今,以更专业的角度开展中国古典绘画欣赏教学的新方式。
从美术教育的角度看人文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是分为两个层面的,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二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学习美术史了解中国古代经典名作,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有助于“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也有助于美术创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5
[4]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8
[5]侯令.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